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山海經》——神奇動物在哪裡?之《南次三經》:鳳皇

新《山海經》——神奇動物在哪裡?之《南次三經》:鳳皇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yīng)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譯文:

再向東五百里是丹穴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丹水發源於丹穴山,向南流入渤海。有一種鳥,形狀像雞,身上的羽毛五彩斑斕,花紋像文字的形狀,它的名字叫鳳凰,它的頭部花紋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紋像「義」字,背部的花紋像「禮」字,胸部的花紋像「仁」字,腹部的花紋像「信」字。這種鳥,自如地進食,自由自在地歌唱、跳舞,當它出現時,天下就會安寧太平。

丹穴山和丹水的具體位置待考,但應該是在廣東境內,而丹水向南流入的渤海,並非今日的渤海,而是指南海。

鳳凰是一種名副其實的神鳥,不僅是華夏先民的圖騰象徵,也是西方神話世界裡的常客。因此,本期也會介紹一下西方世界對鳳凰的認識。

首先,讓我們從鳳皇(鳳凰)的名字說起吧。

從甲骨文資料來看,「鳳」最初是一個象形字。古文字學家考證「鳳」所象之形是頭頂高冠、長長羽毛的美麗之鳥。

《漢語大字典》說:「早期甲骨文象鳳鳥高冠,花翎,長尾之形,後期增加聲符凡。」就是借用「凡」字的發音,大概是為了與諸如「雞」、「鳥」、「雀」等字形相區別,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聲符構成形聲字,並逐漸演化為「鳳」。

「鳳」字最初就是表示一種鳥,而「凰」字的形成與「鳳」大不相同。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收有「鳳」字,沒有「凰」字,但「皇」字是有的。

《說文解字》云:「皇,大也,從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可見,許慎是把「皇」理解為「大」。目前,比較有影響力的觀點認為,「皇」是「煌」的初文,上面是太陽,下面是土,表示一輪紅日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光焰輝煌。但是,「皇」始終與鳥無關。

「鳳」借用了「皇」字構成了一個雙音節聯綿詞,後來受「鳳」字形體的影響,也為了與「皇」字的其他用途相區別,人們另造「凰」字記錄為「鳳凰」。

鳳凰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民間一直流傳著「雄鳳雌凰」的說法,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將鳳皇拆分為鳳與皇,認為雄的為鳳,雌的為皇,這大概源於漢代人對先秦文獻的注釋。例如,《尚書?益稷》孔安國注釋鳳凰云:「靈鳥也,雄曰鳳,雌曰皇。」

目前,學術界對此有兩種觀點:

一種認為是古人不懂聯綿詞的原理,錯將鳳凰這個聯綿詞拆分,才有了雄鳳雌凰的說法。比如,把「窈窕」解釋為「善心曰窈,善容曰窕」。

一種認為是古人記錄過鳳凰的兩種叫聲——雝雝和喈喈,將其中前一種認定為雄鳥的叫聲,後一種認定為雌鳥的叫聲,就有了雄鳳雌凰的區分。

不管怎樣,雄鳳雌凰的說法大體出於漢代前後。後來,龍成為了帝王的象徵,而嬪妃則以鳳象徵,鳳凰又被整體上「雌化」了。

事實上,今天我們提到鴛鴦、鵪鶉、鸕鶿、鸚鵡、鷓鴣等鳥類時,也是不分雌雄的概稱,鳳凰也大可不必如此。

鳳凰、鸞鳳、鸞鳥、鳳鳥、凰鳥、玄鳥等,這些名稱經常混用,令人難以區分。聞一多、郭沫若、袁珂等著名學者都認為,玄鳥即是鳳凰,甚至等同於燕子。

但在《山海經》中,其實對各種鳥的記載都做了區分,儘管區分的不像現代生物學那麼嚴格。例如,《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五采之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而玄鳥則另有記錄,在此不必多說,等到它出場的時候,自然會詳述。

除了玄鳥之外,上述的其他各種鳥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身有「五彩文」,咱們就不妨大膽地將它們劃分為「五彩科」鳥類吧,其下可以細分為不同的屬和種,活到今天比較接近的例子,毫無疑問就是孔雀!

至於鳳凰身上五彩文顯現出的「德、義、禮、仁、信」五個字樣,多半是古人對其羽毛紋路的想像附會,以配合鳳凰它那高貴特殊的身份罷了。

例如,《抱朴子》對此就做了類似但稍有差別的解釋:「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你看看,「德、義、禮、仁、信」又變成了「仁、義、禮、智、信」。所以,還是五彩文這個生物學特徵更有實際意義。你信不信,如果讓西方人去附會,說不定能在鳳凰羽毛上讀出Holy Mother of God(天主聖母)。

在殷周兩朝交替之際,周文王所在的封地岐山有鳳凰出現,這一祥瑞預示了周王朝的興盛。於是,便有了「鳳鳴岐山」的說法。這正是迎合了鳳凰「見則天下安寧」的原意。

在我看來,並非是鳳凰的出現造就了天下安寧,而是天下安寧時鳳凰才會出現。現代生物學和生態學研究表明,一個地方的鳥類種類越多,表明該地區生物多樣性越高,也恰好提示了該地區的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比較好。

試想一下,如果自然環境惡劣,人們對鳥類獵捕殺戮成風,鳥兒們又怎麼可能會願意在這裡生活呢?更不要說引來金鳳凰啦!招商引資的道理大體也是如此呢。

要知道,鳳凰可是相當嬌貴(難伺候),據記載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意思是鳳凰只棲息在梧桐樹上,只吃竹子開花後結成的果實(竹實,又稱竹米),只喝甘甜的泉水。嘖嘖,我似乎突然明白它為啥滅絕了!

竹實

細小的竹實,又叫竹米

關於「飲食自然,自歌自舞」這一句,一般對其解讀的比較簡單,就是自由自在地想吃就吃、想唱就唱、想跳就跳的意思。說句題外話,這是臨終(滅絕)前的瘋狂嗎?

「自歌自舞」倒是沒有太多爭議,比較有爭議的是「飲食自然」。對此,我比較贊同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蔡林波博士的研究結論,他認為現今所見的《山海經》文本皆為南宋以後的刻本,而在此前關於《山海經》的各種重要文獻中,卻從未發現一處有對「飲食自然」一詞的明確記載。

經過考證,「飲食自然」一詞是由陶弘景於《養性延命錄》中發明的。陶弘景明確指出「自然者,則是華池;華池者,口中唾也」。這裡的「華池」即「唾液」,是指修道者在行氣、胎息等修鍊過程中,口中自然產生的「津液」,吞咽下去,即可長生。入靜打坐之人,都會舌抵上顎,目的就是為了生津。

在道教生命哲學及修鍊觀念中,這種「津液」非同普通的唾液,而是修道者獲得的「元炁(qì)」。「飲食」的本質被規定為生命個體對生命本質元素——「氣」或「炁」的汲取和保存。也就是說,不論你如何飲食,或者飲食何物,真正提供給你生命能量的那個東西是一樣的,那就是「氣」或「炁」。

按照這個理論,道教把「飲食」活動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是「飲食五味」;另一種是「飲食元炁」。

「飲食五味」是指以口食用穀物、草木、血肉等各種有形之物;而「飲食元炁」是指在修鍊過程中,以鼻口呼吸來直接汲取生命本質元素——元炁。二者在方法和功能上都有本質區別。

「飲食五味」只不過是一種維繫凡俗生命存在的基本手段,而「飲食元炁」才是真正符合生命終極存在本質的能量汲取方式。

鳳凰的飲食刁鑽,「醴泉」和「竹實」,實際上後來被古代道人當成「瓊漿」、「津液」、「嘉穀」,並理解為「元炁」的載體,於是鳳凰就被道教安了一個「飲食自然」的名分。加之鳳凰「自歌自舞」的特性,也符合道家翩翩然漸入化境的意念。

火鳳凰的說法,則是來自於西方世界。中世紀時期,對鳳凰的描述出自埃及。這種鳥生活在印度,長著紫色與金色的羽毛。

當它滿500歲時,就會向西飛去。在路上,它會找到一棵芳香四溢的樹,讓自己的翅膀熏染香氣。到達埃及之後,在赫利奧波利斯(太陽之城)這個地方,它登上由一位偉大神父準備的祭壇。鳳凰用自己的身體點燃柴火自焚。死後第一天,神父刨開灰燼,找到一條蟲;死後第二天,蟲子已經變成一隻小雞;到了第三天,新的鳳凰已經成年飛走了。

引自《神秘動物圖鑑》

鳳凰被譽為「時間、生命與死亡的最高統治者」。鳳凰「涅槃重生」的說法,應該也與印度佛教有著密切關係。

根據這個故事,鳳凰生於印度,死而復生於埃及,然後估計是要重新飛回印度。這明顯在暗喻鳳凰是一種遷徙性鳥類。實際上,埃及的長生鳥神廟中,鳳凰是以灰蒼鷺的形象出現的,而這種鳥本來就有遷徙的習性。

所以,鳳凰浴火重生這種說法不足為信,正如鳳凰在中國的形象愈來愈複雜,成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龍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身如鴛鴦,翅似大鵬,腿如仙鶴,集多種鳥獸於一身的神物」,都不過是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和對長生的嚮往罷了。

總結:我堅信,鳳凰是真實存在過的鳥類,暫且將其歸為「五彩科」、「鳳屬」,種類可能不止一種,如鳳鳥、凰鳥、鸞鳥等,但並非傳說中的那麼神奇。相反,因棲息環境、飲食類型苛刻單一,加之可能存在的遺傳因素(繁殖力低、缺乏遺傳多樣性等)和環境壓力(氣候變化、疾病流行等),導致各個種類逐漸滅絕,唯留下孔雀供人們遙思鸞鳳的美麗。

龍、鳳之類的動物形象,歷史演變過程極為複雜,單獨成書也不為過。我的能力實在有限,絕不敢稱一文就可以說透這類神獸,況且以後的篇章還會有類似的探討。本期權當是拋磚引玉,讓各位有興趣和我學習生物學,準確地說是博物學。

本期神奇動物——鳳凰,完結。

---------------------------------------------------------------

你明明辣么帥而美,卻還來看我寫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玩命說 的精彩文章:

文字力量,貴在真實

TAG:玩命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