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住家大門上寫著「五福臨門」四個字,乾隆看後大怒:發配寧古塔

一住家大門上寫著「五福臨門」四個字,乾隆看後大怒:發配寧古塔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奇特的歷史文化現象——避諱。所謂的「避諱」並不是單單指避帝王的諱,也有聖人、長官以及所尊重者的名字。避諱在古代是一般臣民不可不懂的學問,因為一旦犯下忌諱,輕者治罪,重則身首異處。

一住家大門上寫著「五福臨門」四個字,乾隆看後大怒:發配寧古塔

避諱這一現象最早還是源於避皇帝的諱,古代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對巫術、詛咒一類的事情比較看重。因此,深居宮中的帝王往往覺得自身不夠安全,擔心人們利用他的名字進行一些詛咒活動,或是對他的名字進行踐踏,所以實行了避諱制度。

到了清代,避諱制度發展到了一個高峰,其中很多滲透著血與淚。清代是滿族人建立的,早在關外的時候並不沒有避諱這個講究,入主中原後,他們很快吸收了漢文化的精髓,但在清初、中期,避諱制度實行的並不嚴格。

一住家大門上寫著「五福臨門」四個字,乾隆看後大怒:發配寧古塔

第一位入關的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按照避諱原則應避「福臨」二字。可是順治皇帝對此並不重視,認為自己的名字中有「福」字,不可因他一人而讓天下之人無福。於是他頒布詔書,宣布凡是遇到「福臨」二字可以不用避諱。

然而,到了康、雍、乾時代,避諱就成了國之大事,康熙帝名「玄燁」二字就採取了嚴格的避諱制度,任何官方文件或是民間著書立說,都要避諱,將「玄燁」二字作缺筆處理,即少寫最後一筆。

到了乾隆時期,避諱制度更是登峰造極,乾隆十三年八月,乾隆帝在北京月壇參加祭祀,在回宮途中遇見一戶住家在門楣之上赫然寫著「五福臨門」四個大字,本是吉祥之語,在乾隆眼中看來就成了天大的忌諱。

一住家大門上寫著「五福臨門」四個字,乾隆看後大怒:發配寧古塔

因為,順治皇帝的名字叫福臨,區區草民竟敢將曾祖父的名諱隨意書寫,真是膽大妄為。回宮後,乾隆馬上下旨,將其住戶鎖拿刑部大獄治罪,最終定了個「大不敬」之罪被斬首示眾,並抄沒家產其家屬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

此案影響重大,一時間京城百姓趕緊將家中有帶「福」字字樣的各種用品書籍通通銷毀,深怕引來殺身之禍。此後不久,乾隆帝又下旨,規定以後民間門額不可再題「五福臨門」四字,違者嚴加治罪。

乾隆帝的避諱已經十分苛刻,而到了慈禧這則更為離奇。「慈禧」是她的封號而不是名字,因此她討厭大臣和百姓叫禧,當時朝野內外都知道慈禧這一特點,於是凡帶「禧」字的都紛紛改名。慈禧好聽戲是除了名的,戲班裡的人也知道慈禧的忌諱,因此凡是戲名中有帶「禧」字的統統改名。

一住家大門上寫著「五福臨門」四個字,乾隆看後大怒:發配寧古塔

比如「紅鸞禧」就被改為了「秀才要飯」,「喜崇台」改為了「登台笑客」。並以此為引申,將一些不吉利的戲名也做了修改,如「斷後」改為「遇後」,「打龍袍」改為「太后還朝」,「斬黃袍」改為「陳橋兵變」等。

就是同治、光緒、宣統這三位晚清皇帝也同樣講究避諱,民間也因此有了一些附會。比如同治帝載淳的「淳」字因避諱少寫最後一筆,民間就將其形容為「去子而無子,所以同治無後」的說法。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一住家大門上寫著「五福臨門」四個字,乾隆看後大怒:發配寧古塔

清代歷史上,因為避諱問題遭來殺身之禍的比比皆是。尤其是康、雍、乾時期,文字獄肆虐。很多江南文人因著書立說,在文字中將努爾哈赤、皇太極等直呼其名而招來大禍。浙江富戶庄延摘擿著有《明史輯略》,後來被人告發該書對努爾哈赤直呼其名,犯下國諱,結果被開館戮屍,年滿15歲的子孫悉數被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數萬太平軍進攻上海,被一位美國人多次擊敗,慈禧大喜賜四品頂戴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要洗白歷史,思來想去只有這兩人可當大任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