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羲之的天才與運氣

王羲之的天才與運氣

漢代定孔子儒教為一尊,

唐代太宗皇帝則定王羲之的書法為一尊。

細細體味,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中國書法藝術的真、行、草體,從發軔之始,到逐漸完善起來,是經過漫長的道路的。這期間,按書法發展的軌跡看,自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而王羲之作為一代書法的偉大天才,又有幸使其英才逢上時勢,從而以他的聰明才智,促成了真、行、草體勢及藝術上的更加完美的進程,使這三體走上了純熟期。這不能不歸功於他和他的兒子王獻之,因而也就造成了王羲之在書史上千古一聖而不可動搖的尊崇地位。

東晉 王羲之《游目帖》

王羲之生於山東琅玡貴族之家,據《晉書》所載,其父王曠即首創過江南渡之策者。羲之少年言訥內秀,《書小史》稱曠亦善行、隸書,可見羲之書承家學。《書史會要》說曠與衛氏,世為中表,故得察蔡邕筆法於衛夫人。

王羲之七歲善書,十二歲時,已經偷閱過父親枕中秘籍。王氏與衛家世有姻親,因有學書於衛夫人之機遇。那時其父王曠居淮南太守,與衛夫人(汝陽太守李矩之妻)相距不過百餘公里。

大約在11歲左右,羲之隨琅玡王氏家族南遷,從此可以看到其歷史契機與成功之由:上有漢代的王次仲、劉德升、張芝、鍾繇等人草創了行書、草書、真書之體於前,又欣逢良師衛夫人於後,再得家學於其父,更有一個建議他改變舊體的好兒子王獻之,再加上他個人的聰穎才智,所以說王羲之把所有的書法優勢都佔全了。

三國魏 鍾繇《薦季直表》

在研究書史發展的規律時,如果拋開了書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傑出人物的創造性,那必將是孤立的、片面的見解。

王羲之兼擅眾體,前人稱他為「博涉多優」的書家。《晉書·王羲之傳》中稱其「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但是,大量留傳下來的王羲之筆跡書帖,乃是真、行、草三種,而無一隸書(或稱隸書即是當時之楷書)。從所讚揚的「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運筆形狀來看,應是他的行與草;才會有如此飄舉流暢的線條感覺。

不管是劉德升的行書也好,張芝的草書也好,鍾繇的真書也好,他們均處於草創之初,還未臻完美的階段,而最能證明這一點的實物是漢簡中由隸書中脫化出的最好楷書模樣,點畫強直、隸波殘留尚在。估計劉、鍾決不會超出漢簡之範圍。

東晉 王羲之《遠宦帖》

而到了晉代樓蘭殘紙的發現,則顯然有了新的變化,那一時期,作為偏安政權的晉王朝,雖已風雨飄搖,即將為劉宋所吞食,但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所形成的當時的書法新風尚,即改變囫圇不清的東漢草隸、行書等,逐步進行文人化的美化加工,形成了真正的「真」書,大致如看到的寫經書。

至於他們在草書上的輻射,我們可以從樓蘭殘紙《樓蘭白》,《五月二日濟白》、《九月十一日勸報》等一系列的晉人信函中,看到他們書法的蹤影。那執使轉用的精熟、點拂波磔的流利,決非如有些人所懷疑的那樣:晉代只能有《王興之墓誌》之類的書風而不可能出現如此成熟的二王行草書跡。這也可能是由於沒有看到大批樓蘭殘紙破箋的原因吧。

樓蘭殘紙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二王在晉代完善「楷行」與「行草」方面,是確有其偉大之建樹的。王氏父子的出現,正如《書斷》所述羲之的功勛主要在於「增損古法,裁成今體」。他怎樣「裁成今體」呢?《書斷》也有所述:「然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

在以復古為第一標準的品評原則下,其精熟、其不逮之處,正是王羲之所要勇於探求的改革之道、要求變易古法的關鍵所在。如果說在二王之前行草書還有著草創、粗率、寒傖、隸楷摻雜的痕迹,尚未使礦沙變為黃金、璞石成為美玉時,待到王羲之手中,他以其獨特的書法審辨力,進行了優化、美化和雅化,使行書達到了最能勝任抒發情感與氣質的書體,成為書法中的金銀藝術。

王羲之充分發揮了行草書表意之特長,確立了今草之規範。所謂的解脫也好,破體也好,都是他於前人基礎上的改革與完善,使其最後找到了「達其性情,形其哀樂」的最理想的表現形式——行草書。

他畢生書寫了大量的道家經文、書信、集敘等手稿,使其最後創作出「龍跳天門、虎卧鳳闕」般的代表作品——《十七帖》和《蘭亭序》,最終確立了其書聖之地位。

東晉 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的書帖內容,顯示了王羲之知識的淵博性。舉凡天文地理、山川風物,上至三皇五帝、君臣父母,下至妻室兒女、親朋好友,從歷史陳跡到當朝社會,無不廣泛涉及,當其命筆書寫之際,無不因事立意,相機行筆。

如《初月帖》之豪宕,《姨母帖》之抑鬱,《奉桔帖》之安詳,《快雪時晴帖》之朗健,似乎時序及情緒都可流露於行間,盡泄於筆端。

東晉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東晉 王羲之《姨母帖》

東晉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作為書法世家出身的王獻之,是羲之的第七子。《書斷》稱其幼學父書,次習於張,後改變制度,別創其法,被認為是能夠「創草破正」之人。他的《十二月帖》被米芾譽為「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東晉 王獻之《十二月帖》

尤其《洛神賦》十三行,字畫神逸,墨乘飛動,可以說楷、行、草書到了二王父子,已經無美不備,眾妙攸歸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字書法之美 的精彩文章:

一幅字畫,這麼看,讓你從業餘到精通

TAG:漢字書法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