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宮殿在山上、寺廟在山下:吐蕃寺廟為什麼不上山?

宮殿在山上、寺廟在山下:吐蕃寺廟為什麼不上山?

普遍印象里

藏傳佛教寺廟在山上

其實在吐蕃時期

完全不是這樣的

那時的建築模式是

宮殿在山上、寺廟在山下

反過來說

哪個山上的寺廟說是吐蕃時期的

這說法基本就是假的

後來隨著吐蕃王權瓦解

佛教後弘寺廟開始上山運動

宮上廟下的模式才改變

但象徵政權的宗堡依舊在山上

為了消除不解和懷疑

本號先歸納整理一下

再談談寺廟為什麼不上山

寺廟建築有一個「不上山」到「上山」的過程

始建於吐蕃時期的雍布拉康、布達拉宮及帕崩卡不是在山上嗎?的確是在山上。

不過在當時,這三座著名的建築卻是贊普的王宮所在。如果以這三個例子來反問,撥開歷史迷霧,卻恰恰說明「宮殿在山上」。

按照藏傳佛教的定義和分類,我們通常所說的寺廟或者宗教活動場所,主要分為寺廟、拉康、日追三種。寺廟,起碼的條件是佛、法、僧俱全。拉康就是神殿。日追,指山上的修行洞。

吐蕃時期寺廟的選址有何特點?有研究者認為「寺院建在傍山依坡、山麓台地上,使建築外型挺拔,巍峨壯麗。」

遺憾的是,這個結論下的太過匆忙而隨意,就是以現在所見,也會明顯地看到依山式和平川式兩種建築模式。

洛扎卡久寺(1570年)依山式

乃東昌珠寺(松贊干布時期)平川式

如果劃分一下時間段再看,就會發現吐蕃時期的寺廟一般沒有依山式的建築。而平川式建築恰恰是吐蕃時期寺廟的基本樣貌。

而且不僅在平川,一些還建在平川湖泊這樣的「惡劣」之址。第一座佛教建築大昭寺(熱薩祖拉康)起於沃塘湖沼之上,同時竣工的小昭寺(熱木其祖拉康)與之相鄰。第三座位於雅隆河谷的昌珠寺(鷹龍寺)也起於「有龍居焉」之湖,得益於大鵬降服、湖水乾涸才成功建造佛殿。

大昭寺(松贊干布時期)

小昭寺(松贊干布時期)

按照文成公主堪輿卜算,雪域為魔女仰卧,需要在心、關節、手腳等處建造寺廟鎮壓,這就是松贊干布建設大昭寺、小昭寺和昌珠寺等十二鎮魔寺的「理論依據」。

十二鎮魔寺中現今可考的墨竹工卡噶采寺、林芝布久鄉布久寺、洛扎拉康鎮科廳寺等現址或原址都在河谷的平壩上。這些寺廟其實都屬於拉康性質,當時的規模比較小,供奉的神像有的是釋迦摩尼,據說有的還是松贊干布本人。是否還有其他神像現在不得而知。

林芝布久拉康(松贊干布時期)

洛扎拉康鎮科廳拉康(松贊干布時期)

之後赤松德贊時期修建的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廟桑耶寺,赤德松贊時期修建的位於今拉薩柳梧開發區的噶瓊寺,赤祖德贊熱巴巾時期修建的位於今拉薩曲水才納鄉的溫多江寺,以及乃東區結巴鄉吉如拉康、贊塘村的玉意拉康等,都屬於平川式建築。

桑耶寺(赤松德贊時期)

噶瓊寺(赤德松贊時期)

溫多江寺(赤祖德贊熱巴巾時期)

現在,它們位於山之下的平谷或河谷台地上,和村莊農田融合在一起,與高高在山之上、象徵政權的宮殿形成鮮明的對照。

當然也有極為個別的例子,像修行洞、岩窟一類就與拉康、寺廟不同而位於山上。比如葉巴寺,當時應該屬於修行洞的性質,所以並不受神殿在山下模式的限制。當然這也是佛教上山的早期模式之一。

通過歸納的結果大體來看,不上山是吐蕃寺廟建築選址的基本模式,同時其中蘊藏著寺廟上山的努力和嘗試。如果區分,寺廟上山分三種模式或三個階段。

第一是岩洞修行模式,與佛教在吐蕃的興起同步,主要是佛教徒在山間的岩洞進行苦修。之後慢慢形成寺廟建築。如葉巴寺。

葉巴寺(7世紀)

第二是教政一體模式,贊普或王妃信奉佛教,教法、佛像隨同王權開始在高山上的宮殿出現,當吐蕃王權衰落,宗教完全佔據,宮殿轉變為寺廟。如雍布拉康、古格遺址。

古格遺址(九世紀)

第三是直接上山模式,隨著後弘期開始,寺廟大規模上山,直接建於山上。如藏傳佛教後弘期的發祥地青海化隆丹斗寺,格魯派主寺甘丹寺。

化隆縣丹斗寺(10世紀中葉)

甘丹寺(1409年)

王權受神山護佑,王宮建在山上

宮殿是王權的象徵,在吐蕃第一王聶赤贊普與神山建立緊密聯繫之前,王宮就在山之上。正如歷史上所言「各個小邦境內,遍布一個個堡寨。由於戰爭,唯有依靠堅硬岩山而居。」

比較典型或知名的有吐蕃贊普王宮雍布拉康、青瓦達孜六宮、布達拉宮、帕崩卡等,還有森波傑的王宮。據說松贊干布修建布達拉宮於紅山之頂,王妃宮殿於藥王山之頂,兩個宮殿之間由鐵索橋相連。

雍布拉康

青瓦達孜

布達拉宮

帕邦卡

宮殿建築立於山頂或依山順勢,佔據制高點,軍事防禦的現實功能十分明顯。這種依山式建築在喜馬拉雅區域是個普遍的現象,後來地方政權「宗」也沿襲了這一模式,形成了一個個宗山。

江孜宗山

宮殿在山上除了軍事防禦的解釋之外,王權與神山的一體觀念也是重要的因素。因為山代表天梯,宮殿建於山上也是天神之子登天、受神山護佑的一種宗教實踐。

如果來到瓊結河谷,看到南邊山上的宮殿,北面依山錯落的藏王墓,就會感受到王權對山的依賴和努力靠近。

藏王墓

建立甘丹頗章政權的五世達賴喇嘛也是把駐錫地從哲蚌寺遷至重修的布達拉宮,與山建立象徵聯繫,才走上了權利的頂峰。

依山式建築是吐蕃宮殿建築的主要特徵。如果在山上發現了吐蕃時期的建築遺存,基本可以判定這是代表政權的存在,而不是寺廟。

哲蚌寺

當然王權也有一個下山的過程。最典型的王權下山模式就是贊普牙帳,相當於移動的「夏宮」。

誰在山上?誰在山下?一個重要原因是與神山的關係

王權與教權是影響高原社會局勢和左右政治走向兩支重要力量。佛教未興、本教當立之時,權力在山上,而且是一體的:不僅王權、苯教在山上,居民也在山上。

《漢藏史籍》里說,直到赤松德贊時期出現了吐蕃第六位賢臣赤桑雅拉,將山上的居民全部遷到河谷平地、蓋房定居、建立村莊,才改變了吐蕃人在山上石頭城堡中居住的習慣。

桑日沃卡宗遺址和雪村

如此看來,松贊干布在平川建設神殿,可以說是在荒無人煙之處了。看來,寺廟的最初選址實在是「惡地」。

這就回到了為什麼吐蕃時期寺廟不上山的問題。為什麼呢?

第一種原因,藏傳佛教宗教圖式的影響。

依據藏族文獻,吐蕃史前的建築選址主要有三種說法:一天梯說。神山是天梯的象徵,天神之子依靠神山建立宮殿,承天接地。二魔女說。就是前文所言松贊干布修建寺廟的依據。三壇城說,主要代表是桑耶寺。

魔女說和壇城說從藏傳佛教因素上解釋了在平川起寺廟的原因。當初修建大昭寺之時,如何選址是有多種選擇的。《柱間史》中言尼泊爾尺尊公主在拉東、雅隆、吉雪和後藏多地選擇山靈水秀之地,結果均遭到毀壞。沒有辦法才請求文成公主堪輿,最終定在吉雪的沃塘湖。

第二種原因,本地傳統勢力的阻撓。

拋開佛教的說法,可以推測,最初寺廟的修建並不是十分順利。「山靈水秀」這類本地的傳統居住地並不接納新的宗教文化,因此才沒有成功。

而沃塘湖處於平川,是一片湖沼。在當時的居住觀念中完全是一處「惡地」。也正是在這種說法之上,文成公主才提出了魔女的說法,並被接受。

寺廟建在遠離居住地的惡劣地方,既可以最大緩解本地傳統勢力的阻撓,建成了也可以彰顯佛教的神秘力量,產生更大影響。

第三種原因,神山與王權形成了緊密的結構關係。

山上、山下體現了王權與佛教、本地與外來的對立關係。苯教建立了神山與王權的關係結構,很難容納另一種外來文化的進入。苯教與佛教的緊張或衝突,也主要體現為山神的不滿和阻撓。

寺廟要上山,既涉及與苯教勢力的政治鬥爭,也涉及如何完善自己的宗教學說。佛教的說法里,文成公主只開了個頭,真正完成這一任務的是蓮花生。

蓮花生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山神納入了佛教,形成了複雜的佛教神祗體系。這也為寺廟上山打下了重要理論基礎。

寺廟上山的過程,就是佛教在西藏傳播、弘揚的過程。後弘期佛教站穩了腳跟,寺廟才開始大規模的上山運動。

達拉崗布神山與達拉崗布寺廟

文獻:《藏傳佛教文化概論》《西藏佛教史》《拉薩藏傳佛教寺院》《乃東文物志》《西藏通史—松石寶串》《漢藏史籍》

圖片:一些來自萬能的網路,表示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