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可能會得腦癌?科學家稱尚無明確證據
英國兒童慈善機構近日在《環境與公共衛生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聲稱腦癌與手機使用之間存在聯繫,但很多科學家認為該文具有誤導性。
研究的首席作者阿拉斯代爾·飛利浦利用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追蹤了1995年至2015年間英國所有確診的腦癌病例的發病率,與其它大都多數研究一樣,在此期間腦癌的整體發病率保持不變。但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其中一種稱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的特殊腦瘤,似乎這段時間在英國變得更為常見,1995年全國僅953例,但2015年卻飆升到2531例。通過調整年齡,採用統計方法平衡不同年齡組間癌症的不同風險後,他們發現整體發病率依然翻了一番。
雖然無法對GBM腦瘤患者為什麼快速增加做出解釋,但研究人員猜測,除X射線、CT掃描和空氣污染等原因之外,手機的射頻(RF)輻射可能也該承擔一些責任。無獨有偶的是,今年2月,國家毒理學計劃也發布了類似的研究計劃,認為手機輻射與雄性大鼠某些類型的腫瘤之間存在關聯。
隨著人們使用手機頻率越來越高,人們對手機引發的健康風險日益擔心。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手機及移動基站造成健康損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仍將射頻電磁場列為可能致癌物(2B類致癌物),只是因為巧合、偏差及統計混淆等因素始終存在,無法建立確切合理的聯繫。
許多科學家指出,英國的這項研究沒有帶來什麼特別的新東西,也無法解決關於手機可能致癌的爭論。電磁輻射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包括紫外線、X射線、γ射線等,可以電離原子,破壞化學鍵,因而具有特殊的危害性;而可見光、無線電波、微波包括手機信號,屬於非電離輻射,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其對人類具有健康風險。除個別謹慎的衛生機構外,絕大多數國家和機構都沒有宣布手機是可能的致癌物。
長按下圖關注科學科普公眾號:徐德文。新浪博客認證知名科學科普博主,今日頭條悟空問答簽約作者、科普作者,騰訊企鵝科普達人。每天一篇科學探索文章,找回你童年時天天看十萬個為什麼的感覺。


※天宮1號即將英雄歸來?我猜到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局!
※悲催!抹香鯨慘死,胃裡發現大量人類遺棄的致命物
TAG:徐德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