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看金牌經紀人司馬遷是如何把路盲將軍李廣捧上神壇的

看金牌經紀人司馬遷是如何把路盲將軍李廣捧上神壇的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王昌齡《出塞》

王昌齡的這首《出塞》,很多人小時候都讀過。

大漠邊關、星月蒼穹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戰神,就是西漢朝將軍——李廣

因為這首家喻戶曉的詩,因為很多關於李廣的神(荒)奇(誕)的傳奇故事,在崇拜英雄的人心目中,李廣就應該是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大英雄。

而事實上,史籍(主要是《史記》)的描寫中,李將軍確實也是這樣一個英雄——

01

首先,李廣將軍「武功很好」。

在民間流傳很廣的「李廣射虎」的故事,出自《史記》的「李將軍列傳,說的是:

一天,李廣外出打獵,看見草里的一塊石頭,認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了石頭,箭頭都射進去了,過去一看,原來是石頭。接著重新再射,始終不能再射進石頭了。

當然,從這個故事中,小編合理推測,大將軍可能是高度近視眼。

但對於一個將軍來說,還沒有辨明獵物是什麼,就貿然射箭,不是很危險嗎?如果那不是塊石頭,而是個人呢?大家還能如此歡脫地拍手鼓掌「歐耶,將軍好神武」嗎?

不過,這種作為真的很「李廣」,因為藝高人膽大,李廣將軍真的還「很勇敢」。

02

再來說說李廣將軍的「膽量」。

同樣是《史記》記載了一個關於他機智大膽的故事——

一次,匈奴大舉入侵上郡,天子派來一名宦官跟隨李廣學習軍事,抗擊匈奴。這位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就與他們交戰,三個匈奴人回身放箭,射傷了宦官。宦官逃回到李廣那裡,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的射鵰能手。」李廣於是就帶上一百名騎兵前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兩路包抄,李廣親自射殺那三個人,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把他捆綁上馬之後,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李廣的百名騎兵都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里,照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這一百名騎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來追擊射殺,我們會立刻被殺光的。現在我們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來誘敵的,必定不敢攻擊我們。"李廣向騎兵下令:"前進!"騎兵向前進發,到了離匈奴陣地還有大約二里的地方,停下來,下令說:"全體下馬解下馬鞍!"騎兵們說:"敵人那麼多,並且又離得近,如果有了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那些敵人原以為我們會逃跑,現在我們都解下馬鞍表示不逃,這樣就能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於是匈奴騎兵終於不敢來攻擊。

這個故事很像《三國》里張飛當陽橋嚇退曹兵,事實上,飛將軍李廣在某些方面和莽張飛也很類似——你帶了這幾號人沒事跑那麼遠幹嗎?

《李將軍列傳》中有不少關於他時不時帶著幾十個騎兵闖到敵人軍營中「掃蕩一番」,

結果是小夥伴們都不幸喪命,

英明神武的李廣被捕,然後又憑著「機智勇敢」獨自逃了出來。

等等,當我們為李將軍又一次「成功脫險」歡呼的時候,會不會覺得那些一去不回的小夥伴們有點冤呢?

03

不過,小夥伴們大概真的心甘情願為李將軍賣(送)命。因為司馬遷還告訴我們說,李將軍為人很好,據說——

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李廣對士兵寬厚和緩不苛刻,士兵因此愛戴他,樂於為他所用。所以高適在《燕歌行並序》中要說「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感慨自己生不逢時,沒有遇到像李廣一樣體恤士兵的將領。

綜上所述,李廣將軍具有中國人所嚮往的完美人格——謙和老實、體恤下屬、武功高強、機智勇敢

等等,為什麼我越聽越覺得像是金庸小說中的帶頭大哥呢?比如——喬峰!

那麼,作為將軍,赫赫大名的李廣戰績究竟如何呢?

(以下是分割線)

這個,還真的有點拿不出手——尤其是和同時代的衛青霍去病相比。

所以王勃在《滕王閣序》里要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司馬遷將這一切解釋為「生不逢時」。

《李將軍列傳》跑上來就記錄了一段漢文帝對李廣的對話,意思是「可惜啊!你沒遇到好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在話下嗎?」

用流行的話說——命苦怨政府,點背怪社會

不過,小編就疑惑了——難道文景時代就沒有封侯的將軍了嗎?20來歲的毛頭小夥子霍去病又是怎麼「封狼居胥」的?

看來,問題還是出在自己身上。

李廣一生真正稱得上「打贏」的仗並非漢匈戰爭,而是平底七國之亂。

李廣攻擊吳楚聯軍十分英勇,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功揚名。不過,這場勝利的後續是,他的上級很快就向皇帝報告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

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

這位爺本領太大,打仗喜歡個人英雄主義,從來不肯團隊合作,萬一出點事,我擔不起責任。

結合之前我們列舉的李將軍作為,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位上級的內心痛苦,而皇帝也很體諒人地把李廣調走了……

之後,我們經常在史籍中看到的就是「廣所失亡多」 「漢兵死者過半」「廣軍幾沒,罷歸」……

團滅是經常滴……

總之,跟著李將軍訓練——很好!

跟著李將軍出征——很慘!

再後來,在漢武帝和匈奴的大決戰——漠北之戰中,漢武帝一開始覺得李廣年紀大了不想讓他參加,禁不住李廣一再請求,就封了他個前將軍,做策應工作,根本沒想讓他和匈奴主力正面交戰。

對此,李廣還很憤憤不平。沒想到,就是這個打醬油的工作還出了事!

老將軍在大漠里迷!路!了!

可惜當年沒有高德地圖,不知道是不是遇到了沙塵暴?(聯想起年輕時將石頭看做老虎,小編突然覺得這是可以理解的。)

好在衛青霍去病那裡打得趁手,也沒計較李將軍那支兵馬到沒到。可人家不計較,李將軍卻計較上了,一個想不開——摸了脖子。

這,就是「龍城飛將」的輝煌一生。光看史料,小編真的很費解——為啥路盲將軍就成了戰神呢?

司馬遷是關鍵。《史記·李將軍列傳》最後總結說:

《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我們今天經常用來讚美老師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最早就是太史公用來歌頌李廣將軍的。如果熟悉司馬遷一貫的文風和懟人技術,你大概更能懂的太史公與飛將軍是「真愛」。

那麼,問題又來了?

司馬遷為什麼這麼「愛」李將軍呢?

首先是因為司馬家和李家關係很「鐵」。

總所周知,司馬遷受「宮刑」是因為替李廣的孫子李陵求情。

而李陵全家獲罪是因為他戰敗投降了匈奴。

而這場失敗的戰役,領軍的是——李廣利。

李廣利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外戚」,漢武帝當時最寵愛的李夫人的哥哥。

從這個意義上說,李廣利和衛青霍去病是一類人,都是司馬遷眼中的「萬惡之源」——外戚,是拽著女人褲腰帶爬上來的。——至少司馬遷這麼認為。

所以你看,儘管衛青霍去病(尤其是霍去病)歷史上戰功赫赫,《史記》里說過他們什麼好話沒有?

李廣就不同了,司馬遷認為他和自己出生一樣,都高貴清白,靠個人奮鬥獲得榮譽。

當然,李廣也並非「草根」,而是出身「六郡兩家子」。六郡良家子在漢代是一個略顯特殊的階層,特指長安附近的壯年男子。因為當時邊境作戰經常從他們中選拔兵源,所以「良家子」在徭役賦稅方面都有優惠政策,在軍隊里也更容易獲得晉陞。打個不恰當比喻,就好像高考時,你考的是「北京卷」,而周圍小夥伴拿的是「全國卷」。

可惜的是,李廣也屬於高開低走的人生,雖然外表光鮮,但最終卻落得個自刎而死的慘淡下場,這又難免讓司馬遷有些兔死狐悲的感受了。不知道是否因為生理缺陷導致心理陰影。自從被咔嚓了一刀後,司馬遷很看不得人家紅紅火火快快樂樂的人生。《史記》中能被太史公「點贊「的,多半是李廣這樣「難封」的主。

而受司馬遷的影響,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正統世家多半同情失敗的英雄,道德潔癖的維護者,而對於建功立業者,選擇性失明。這,從《史記》就已經開始了。

不夠,最後小編想說的是,結交一個掌握文字的小夥伴非常重要,因為他們或許可以把平平無奇的你捧上神壇。比如,大家現在就可以在後台給小編點贊!

文|聞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生Arts 的精彩文章:

喬爭月:外灘·上海夢的傳奇
《中國夢 勞動美·2018年上海市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特別節目》今晚播出

TAG:三生Ar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