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普京再次當選總統,這次他竟然沒哭

普京再次當選總統,這次他竟然沒哭

普京老了,倦了,無論向哪個方向前進都已無動力。但是,俄羅斯仍緊緊抓著他不放。

黃白相間外牆的大克里姆林宮,位於克宮三角形建築群的西邊,19世紀時由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興建,之後為歷代沙皇的居所。

2000年起,俄羅斯總統的就職典禮從原本的大禮堂轉移到了這裡,理論上每隔4年,此地就要見證一次俄羅斯最高權力的更迭——然而,除了2008到2012年,將右手放上憲法文本的總是同一個人。

當地時間5月7日臨近正午,65歲的當選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乘坐國產新座駕——而並非傳統的梅塞德斯汽車,從克里姆林宮第一辦公樓出發前往大克里姆林宮。

自鳴鐘第一聲鐘聲敲響時,他在莊嚴的樂曲聲中通過聖喬治大廳和亞力山德羅夫斯基大廳,進入安德烈耶夫斯基大廳,走到台上宣誓就職。

普京將右手放在俄羅斯憲法上,並宣讀誓詞。

「我強烈認識到自己對人民和國家的巨大責任……我一生的意義,就是為俄羅斯奉獻一切。」

宣誓完後,他發表演講說:「俄羅斯公民在大選中給予我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資產,也是我們今後發展的基礎。俄羅斯日後也將鞏固我們自己的穩定,這也有利於我們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

過去18年里,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實現了兩大變革,回歸穩定。他為俄羅斯人描繪的「強國夢」,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讓世界驚嘆。

俄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5月7日的調查結果稱,47%的俄羅斯公民認為,普京執政期間成功地恢復了國家的大國地位,是他執政期間的主要成就。

但隨著內外局勢的不穩定性因素增加,這番改革氣象日漸式微,圍繞普京一人打造的垂直領導體制也迎來僵化的關口。

普京和其他執政精英能否再次轉身,給予俄羅斯轉型又一個窗口期,將影響著這一歐亞大國的未來。

流露出的厭倦感

今年的選舉恐怕是普京最不活躍的一次。2月中旬,他竟然「消失」了一周。克里姆林宮對外的解釋是,普京感冒了。

但往次大選,普京會在一個月前就公布競選綱領,更會馬不停蹄地奔走於全國。2012年的選舉獲勝後,普京還在台上流下過熱淚——雖然他事後辯解稱是「風吹的」。

而2018年的這一次選舉,突出特點是安靜——普京安靜,競爭者安靜,整個社會也安靜。他甚至推掉了兩場與民眾會面的公開活動。

行人經過印著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廣告牌,上面寫著「強大的總統,強大的俄羅斯」。俄羅斯總統大選已於2018年3月18日舉行。

就職典禮前的5月5日,俄羅斯有19個城市爆發了示威活動,抗議普京的第四次連任,據稱共有1000多人被警察拘捕,一半來自莫斯科。

但這絲毫不影響普京的心情。6日晚,他在克里姆林宮召集並感謝了政府成員,並稱「過去的六年內容非常豐富,充滿了新的挑戰和不尋常的事件——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世界上」。

不活躍的背後,當然是大選的無懸念感——除普京外的候選人們在解釋參選目標時均未表示是為了追求勝利,要麼是「為參加杜馬選舉打基礎」,要麼是「借選舉平台提出自己的綱領」。

整個俄羅斯對他的再次當選都毫不懷疑。

與此同時,有句話悄然流傳起來:「普京不當總統?他想都不要想!」2017年年初,在一次對社會傑出人士的授勛儀式上,一位獲勛者在台上對授予他勳章的普京說了這句話。隨即它在民間流傳起來,成為一種普遍民意的體現。

莫斯科一男子將普京的競選旗幟掛在自家陽台上。

還有更重要的事實。2017年12月的年度記者會上,普京的表現不像往年一樣富有激情,除了回答涉及國際戰略的問題外,整個過程表現得有些無精打采。多位記者在報道中強調了這一點。

著名政治觀察家、普京權力體系的早期設計者之一格列布·帕夫洛夫斯基指出,普京對眼下這套權力體系的運作方式已經感到了厭倦,尤其厭倦其中的事務性工作。

英國政治學者馬克·加列奧蒂認為,普京近年來越來越缺少活力,不願參加政治議程,在克里姆林宮待的時間越來越少。

普京確實厭倦了——他未必是厭倦權力,但至少厭倦了這種權力所要求他做的各類具體工作,甚至包括選舉。既然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獲勝,又何必讓自己受累呢?

歷次大選中,普京都努力參選,並且也確實帶來變化;但眼下,他的厭倦態度說明變化已難出現,普京的權力體系和執政思路幾乎被榨乾。

彼得一世推動改革時26歲,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時43歲,戈爾巴喬夫在蘇聯推動改革時55歲。

如今65歲的普京確實太老了。

而且,一個政治人物恐怕只能在歷史上譜寫一段同質的歷史,普京在自己的時代推動了俄羅斯政治的保守化並且主導了對克里米亞的吞併,還掀起了烏克蘭危機,這是一個完整的保守時代。

指望他搞一場自由化改革,實在不現實。

從另一個方向看,尼古拉一世鎮壓十二月黨人起義時29歲,列寧領導「十月革命」時47歲,斯大林奪取權力並發動「大轉折」時51歲,普京若想讓俄羅斯政治更進一步保守化,似乎也太老了。

普京老了,倦了,無論向哪個方向前進都已無動力。但是,俄羅斯仍緊緊抓著他不放

「朋友圈」治國

1999年12月31日,葉利欽宣布辭去總統職務時,內心難免有著不舍和憂慮。200多年來,俄羅斯頭一回不是以一個強國的身份迎接新世紀。臨別時,葉利欽對身為代總統的普京說了一句話:「珍重俄羅斯。」

次年1月,達沃斯經濟論壇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有美國記者向俄羅斯代表團問道:「誰是普京?」

彼時,還沒有多少人知道葉利欽的這位「內定繼任者」。關於普京的政治背景、參政動機、是否渴望改革等問題,連俄羅斯民眾也無從知曉。

由陌生面孔來領導國家,俄羅斯民眾沒有太多擔憂。中國人民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憲舉當時曾在莫斯科擔任外派記者。據他回憶,俄羅斯人的民族心理中,普遍希望有一個好的沙皇,他們對最高領導人一般都較為信任。

與軟弱的葉利欽相比,「硬漢」普京的出現,自然贏得許多俄羅斯人的支持。

2000年3月舉行的總統大選中,普京獲得超過50%的得票率。但新官上任的他沒有急於剷除異己。

當選兩周後,在對外公布的政府班子名單中,他繼續沿用已提出辭呈的亞歷山大·沃洛申出任總統辦公廳主任。

選前接受採訪時,普京談到,「沃洛申很適合我。他所做的工作相當特別。」沃洛申甚至還跟他討論了接班人的問題:「讓梅德韋傑夫當我的副手……之後成為我的替代者。」

2003年,因反對普京逮捕尤科斯石油公司前總裁霍多爾科夫斯基,沃洛申提出辭職,梅德韋傑夫順利接任。

此後,梅德韋傑夫配合普京的改革動作,先後出任副總理和總理職務,2008年甚至和普京實現了「王車易位」,擔任俄羅斯總統。

2018年2月23日,在克里姆林宮牆附近的無名烈士墓前,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俄羅斯總統普京,和國防部長紹伊古出席了獻花儀式。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馮玉軍告訴《鳳凰周刊》,普京的權力核心圈子裡有相當一批人是「聖彼得堡幫」,也就是普京在聖彼得堡擔任副市長期間認識的工作夥伴。梅德韋傑夫和曾任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的庫德林是其中的重要成員。

另一支核心圈團隊,則是同為克格勃出身的戰友。其中代表人物分別是曾擔任聯邦安全委員會秘書、後來升至總統辦公廳主任的伊萬諾夫,以及曾任聯邦安全局局長的帕特魯舍夫。

普京曾說,與伊萬諾夫、帕特魯舍夫以及梅德韋傑夫共事,彼此之間有著同志情誼。依仗這些親密戰友,普京迅速著手構建其「垂直權力結構」,將分散到地方的政治權力重新收歸中央政府。

在普京看來,葉利欽鼓勵地方政府「有多大能耐,就做多大主」,直接導致地方政府各行其是,中央權威受損,國家面臨四分五裂。

2000年5月13日,普京就任總統後僅6天,便宣布將89個聯邦主體劃歸7個聯邦區,並派駐聯邦區總統全權代表來加以管轄。

7位「超級州長」中的5人均是安全情報機構出身。緊接著,他著手將徵稅和稅收分配的財權收歸聯邦中央政府。此前,中央和地方的比例為五五分,權力集中後的比例調整為有利於中央政府的七三分。

除了將核心圈成員安插在要害部門,普京還將不少密友任命為國有企業董事,如最大工業集團之一俄羅斯技術集團的總裁一職,就由曾在克格勃共事的切梅佐夫擔任。

一個以普京為核心的、利益重整的龐大政治商業架構由此孕育而生。

兩個哥薩克人站在普京半身像旁,這個雕像把普京形容為「羅馬皇帝」。

普京頭兩個總統任期里,有種高歌猛進的革新氣息。

與普京是老相識的商人格列夫於1999年執掌起一個新的戰略研究中心,成為俄羅斯經濟改革的引擎。

《強人治國:普京傳》一書中引述格列夫的回憶說:「我們當時的目標是爭取達到全社會的共識。」他們在社會上廣泛徵集研究人員、管理者和經濟學家對經濟改革提出意見。

普京自知是經濟的門外漢,但積極學習經濟知識並聽取他人意見。他有時會參與戰略研究中心的會議,主要是聽取發言並提出疑問。「改革對社會福利會產生什麼影響」,成為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2000年5月底,戰略研究中心起草的改革方案基本定稿,儘管普京提出對於需要對一些細節進一步研究,但還是批准了這份被格列夫稱為「超級自由化」的改革方案。該方案在日後相當長的時間裡主導了俄羅斯經濟改革的軌跡。

並不劇烈的經濟改革

葉利欽時期出任財政部副部長的阿列克薩申科負責過俄羅斯宏觀經濟和稅收政策的制定工作。時隔近20年,他仍能細數出普京上台後推動的多項措施。

「普京推動的經濟改革並不全面,也沒那麼劇烈,許多領域都沒觸及。但第一個總統任期出台的多項法律,確實給經濟運行帶來了重大改變。」他向《鳳凰周刊》回憶說,其中稅收制度得到了簡化,個人所得稅標準從最高的30%減至13%的單一稅率。這在後來成為許多東歐國家執行的基準。

2000年至2004年擔任聯邦政府總理的卡西亞諾夫曾回憶說:「當時我感覺正在建立一個市場經濟型的民主國家。」

與此同時,普京與控制經濟命脈的商界和金融寡頭正式宣戰。2000年7月克林姆林宮舉行的一場會面中,他對在場的20名寡頭亮明底線,「既然我們降低了稅率,你們就應該納稅。而如果你們選擇了經商,就一心一意經商。」

「歷經10年的資本原始積累階段結束了。」寡頭之一的涅姆佐夫在會後表達了大多數與會者的想法,唯有尤科斯石油公司總裁霍多爾科夫斯基頑固不化。

在普京新班子推動涉及對石油出口徵收關稅的新法案時,霍多爾科夫斯基在國家杜馬投票表決前主動拜訪格列夫,他揚言與所有杜馬議員達成協議,將投票否決該法規草案。如果格列夫堅持推動表決,他將讓所有石油生產商聯署要求格列夫與庫德林辭職。

第二天抵達國家杜馬時,格列夫認識到,霍多爾科夫斯基並不是虛張聲勢,跨黨派的議員達成了堅定的反對立場。

讓格列夫吃驚的是,其中還包括人數眾多的共產黨議員。「共產黨人本來應該是社會政策的倡導者,反倒投票反對一項對石油公司巨額收入徵稅的稅法。」

一年後,這項法規經過淡化後才在杜馬順利闖關。

這無疑是對普京領導下的改革者的沉重一擊。

霍多爾科夫斯基還資助包括自由民主黨、右翼力量聯盟和共產黨等多個反對派,試圖干預2003年12月舉行的國家杜馬選舉。

他甚至在普京與商業巨頭舉行的會議上公開叫板,指摘即將出任俄羅斯石油公司董事長的普京親信、時任總統辦公廳副主任謝欽存在腐敗行為。

霍多爾科夫斯基無視「遠離政治」的警告,徹底激怒了普京。2003年10月,他遭聯邦安全局人員逮捕,此後因竊取國家財產、偷逃稅款等多項罪名兩度獲刑,直至2013年12月才獲釋。

王憲舉評價說,普京汲取了葉利欽的教訓,很好解決了寡頭與政權之間的關係,此前很多由寡頭控制的資源也重歸國家所有。

一攬子的改革措施為俄羅斯帶來了發展動力。

2000年至2008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長率保持在4%以上,通貨膨脹從2000年的20%降至2006年的9%。

伴隨著世界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持續走高,俄羅斯政府也獲得大筆出口收入,得以償還巨額外債。

數據顯示,1998年外債佔俄羅斯GDP的130%。截至2006年底,俄羅斯的外債已降至GDP的18%。到了2006年8月,俄羅斯完全付清了蘇聯時期拖欠的由債權國政府組成的巴黎俱樂部的大約400億美元債務,節省了77億美元利息。

時任財政部長庫德林還力主設立一個穩定基金來吸收財政盈餘,以應對石油價格下跌可能給國家財政帶來的衝擊。

這一提議在推動過程中遭受到包括格列夫在內的官員反對。他們的理由是,俄羅斯在經濟建設方面有較大資金缺口。

庫德林的設想最終仍得以實現。截至2005年1月,該基金的資金池達到約185億美元。

2008年2月,俄聯邦政府將穩定基金拆分為儲備基金和國家福利基金。前者的功能是緩衝國際石油價格下跌對俄羅斯可能造成的預算衝擊,後者是對風險資產進行增長型投資,用於對公民的養老積累撥款。

2018年3月14日,在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街頭,人們正參加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地區的四周年集會。

在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及因克里米亞問題遭受西方制裁的背景下,這兩個基金對俄羅斯經濟發揮的作用日益顯現。

2009至2010年間,國際油價一度跌至每桶35美元,俄羅斯政府還從儲備基金中撥出4.6萬億盧布應急。

「欠賬」摧毀經濟「肌體」

然而,過度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資源出口的經濟結構,嚴重製約了俄羅斯這個轉型國家的增長潛力。

2003年,國際油價結束了長達20多年的低價時代,突破30美元每桶,自此一路高歌,2008年7月飆至147美元每桶高位。這使得俄羅斯經濟同步提升,實現了GDP的高速增長。

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油價斷崖式下滑,一度低至2016年2月的26美元每桶,俄羅斯的經濟也隨之萎縮。

從2012年開始,俄GDP進入下降通道,2014年第四季度起進入負增長通道,直到2016年第四季度才「轉正」,2017年僅增長1.5%。

乍一看,這反映出俄經濟對油價的依賴,但仔細研究會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

2013年,北海布倫特原油維持在110美元每桶的高位,但俄羅斯GDP的增長率卻由2012年的3.4%降至1.3%。

而2012年的油價與2013年大致同等。這說明俄經濟出現了單用油價所無法解釋的問題,畢竟油氣產業在俄GDP中佔比不到10%。

俄高層也承認了這種問題的存在。2013年,普京在國情咨文中稱:「經濟放緩的主要原因不在外部,而在內部。」時任經濟發展部部長的烏柳卡耶夫直言:「這不是危機邊緣,而是停滯,比危機更糟。」

在聖彼得堡街頭,人們正乘著電車經過一塊宣傳普京競選總統的廣告牌。

所謂的「內部問題」,指的是常年缺少投資導致的基建、人才等領域的衰退,由貧窮所導致的人口數量、素質下降,經濟政策的不透明乃至野蠻對經濟環境造成了破壞,使得經濟秩序混亂。

2016年5月,俄財政部及智囊機構「斯托雷平俱樂部」公布數字,稱俄工業每年的投資缺口達到1.5萬億盧布,約合226億美元。

財政部官員稱,該部領導的工業發展基金僅有2000億盧布,只夠滿足全部投資申請的5%。歐洲復興開發銀行2015年發布的報告稱,俄基礎設施每年資金缺口達132億美元。

根據2017年俄緊急情況部對國內工業企業檢查的結果,俄工業領域主要基礎設施磨損率超過70%,而西方發達國家該數字一般不超過20%。

連年入不敷出,讓政府的儲備基金在2017年夏天基本耗竭。俄羅斯財政部不得不在2018年2月1日將儲備基金合併到國家福利基金中。

享受了多年的高油價福利,卻依然受困於投資不足及基建難題,難免讓人質疑,那些巨額的石油美元都花到了哪裡?

投資層面的「欠賬」是從蘇聯時代就開始累積的,比如一度要在火箭發射中為必勝客打廣告的俄航天產業。但長達18年的普京時代也難辭其咎

俄著名經濟學者伊諾澤姆采夫在2017年撰寫的《強國的無力:普京16年執政總結》中給出過一組數字,2016年初俄羅斯以美元計算的GDP與2006年基本相當,平均工資換成美元已倒退至2005年10月的水平;俄羅斯在2014-2015年度修建了12000公里公路,僅是2000年的25%,16年來沒有鋪設哪怕1公里的現代化高速鐵路。

他一針見血地說:「普京的政策導致了石油泡沫催生的『虛幻繁榮』,俄羅斯除了石油,一切都乏善可陳。」

俄調查機構「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給出一組數字,與2000年相比,2015年俄超過23000所中學關閉,同時新建了約20000座教堂。

醫院數量也從2000年的10700所減少到2015年的4400所。診所從2000年的21300所減少到2015年的13800所。

2017年一項針對150個國家的排名中,俄羅斯的居民平均預期壽命排在第90位,衛生保健水平俄排第119位。這些是普京時代在人口質量層面的「欠賬」。

對於經濟秩序的混亂,普京2016年的一次發言極具解釋力。他表示,俄羅斯每年都有幾萬名企業主遭到護法機關貪腐官僚的調查,2014年出現20萬起此類案件,只有15%結案,80%遭調查企業主的生意被人搶走。

在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17-2018)》中,分析者在俄羅斯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障礙中著重列出「產權保護」和「司法獨立」兩項。

這些「欠賬」亦傷害到俄羅斯的「肌體」,油氣收益帶不動整個經濟的那個時刻終會到來。

普京時代在發展層面的問題不僅是國家經濟對油氣的依賴,更是積重難返狀況日趨嚴重,使得國家錯過未來發展的機會窗口。

俄體制內外的人士均不敢對未來幾年經濟的發展抱持樂觀態度。普遍看法是,俄經濟經歷了2012年-2016年的這一波衰退後,將走出一條「L」曲線。

2017年的GDP增速為1.5%,而這種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的增速或將持續下去。一向以大國自居的俄羅斯習慣了同主要大國相比較,將來這或許會更顯蒼白。

「俄羅斯面臨最大的經濟風險,在於完全脫離於世界上正在發生的新能源和科技革命。這讓俄羅斯處於邊緣化,沒有太大增長點。」馮玉軍直言,這也意味著,俄羅斯在整個世界經濟中地位的進一步下降

現代化路徑上的分歧

俄羅斯的執政精英逐漸認識到,在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未能很好地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與調整經濟結構結合起來。

2009年9月,時任總統梅德韋傑夫在其發表的《前進,俄羅斯!》一文中談到:「20年的改革也沒讓我們的國家從熟悉的原料依賴中擺脫出來。」

這一時期,俄羅斯重提私有化計劃,俄羅斯石油公司和外貿銀行均被列入名單中。但前者的私有化改革直到2016年才得以實現。

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馮紹雷指出,梅德韋傑夫擔任總統時期,俄羅斯發展方向上出現一定轉向,試圖與美國靠近,「甚至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都寄希望於他」。

「梅德韋傑夫當時提出的全面現代化,不僅局限於經濟現代化,而涵蓋了政治和社會等方面的構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田春生表示,「他強調的是建立在民主價值和機制基礎之上的全面現代化。」

可以說,梅德韋傑夫所追求的發展路徑更依賴西方,是一種偏「自由式現代化」的主張。而這在本質上有別於普京的保守主義。

雖然強國目標一致,但在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的政治理念上,他們產生了差異。王憲舉直言,這是因為他們兩人背後有著不同的利益集團和權力班子。

與克林姆林宮有著密切聯繫的俄羅斯獨立電視台Dozhd前創始人濟加爾(Mikhail Zygar)在2016年出版的《克里姆林宮的全部人馬》中透露,普京在第一個任期即將結束時還考慮拒絕競選連任

但最後被朋友們說服了,其中包括俄羅斯銀行股東科瓦爾恰克、能源企業富豪季姆琴科,以及時任聯邦安全局局長帕特魯舍夫。

對他們來說,普京是無所不能的保證者。

莫斯科UMAM博物館正舉辦「超級普京」藝術展,一名男子正駐足觀看。

到了第二任期,濟加爾說,普京開始思考自己對歷史的貢獻,以及自己的歷史定位。根據憲法,普京無權尋求連任,但他選擇與時任總理梅德韋傑夫「王車易位」,從幕後控制政局。

與俄羅斯執政精英有著深入交往的馮紹雷告訴《鳳凰周刊》,按照普京的本意,他本該在第三任期或到一定階段就退出了,但連綿不斷的中東騷亂,2011年爆發「阿拉伯之春」,2013年爆發的烏克蘭危機,動蕩局勢延續至今,迫使普京不得不謀求第四個總統任期。

由此看來,普京之所以能成為俄羅斯民族復興的符號,也是各方勢力和現實形勢相互塑造的結果。其中民族主義這張牌尤為關鍵。

「我們要麼將捍衛我們的主權,要麼被外國統治。」2005年,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舉行的一場聚會上,時任總統辦公廳副主任蘇爾科夫如此拉攏聽眾。

作為普京首席政治謀士,蘇爾科夫曾設計創立了統一俄羅斯黨,在地緣政治發生劇變之際,他再度為普京做出謀劃,於2005年初創立了意識形態濃厚的青年運動組織「納什」(Nashi)。

除了在總統選舉中充分動員年輕群體外,「納什」還在佔領社會空間方面牽制反對黨和獨立NGO,防止顏色革命蔓延到俄羅斯。

「作為一個主權國家,俄羅斯能夠自主決定民主道路上的一切時間期限,以及推進民主的條件。」2005年4月25日的國情咨文中,普京花了相當長的篇幅談及意識形態問題。

他強調,俄羅斯將從本國的歷史、地緣政治和其他國情出發,堅定地走自己的民主之路。

為了實現政權的平穩過度,在蘇爾科夫的主持下,俄羅斯執政者對政黨法和杜馬議員選舉法進行了修改,使得政黨數量大幅削減,政党進入杜馬的門檻也被提高。

2005年12月,國家杜馬還通過關於非政府組織法的修正案,對非政府組織接受國外資助作出了嚴格限制。同時,政府還加強了對報刊、電視、廣播、互聯網的管理和監督。

後普京時代已經開啟

今年3月1日,普京長達近兩小時的國情咨文演說中,最吸引人眼球的除了現場播放的新型核動力巡航導彈等核武器演示視頻外,還有至少50次的咳嗽。

有觀察家甚至將普京咳嗽的頻次與演說議題做了可視化對比,發現他談論社會議題時咳嗽得更頻繁。

記者們正觀看普京的國情咨文演說。普京在發言里提出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經濟目標,發誓要提高經濟水平,改善醫療和教育水平,建設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他聲稱,未來6年內要把俄羅斯國內貧困率減半。「每個人對我們都很重要。」他說,2000年時,俄羅斯有420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如今這一數字已降至2000萬,但仍需要繼續降低。

相比於乏味的選舉,俄羅斯民眾如今更關心的,是強人領袖如何帶領國家走出困局。

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和俄羅斯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去年8月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1600名受訪者中,83%的受訪者認為俄羅斯需要改變。其中認為需要全面改變的人多達42%。

與普京反覆強調的「強國夢」不同,大部分人認為,最需要改變的是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生活標準、以及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

「過去6年,經濟比較困難,選民心裡是清楚的。」王憲舉說,這也是普京為何在國情咨文中以近2/3的篇幅談論民生問題。「普京希望重提這些尚未實現的民生目標,以安撫不滿的民眾。」

2017年4月29日,反對派抗議活動中的一名參與者被扣留,他抗議普京參與總統競選的舉動。

盧布的大幅貶值甚至給俄羅斯知識分子帶來影響。「如果沒有中方提供往返機票和食宿,很多人甚至無法到中國來參加學術會議。」王憲舉說。

即便如此,大部分選民依然將票投給普京。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的他最終得票率高達近77%。

莫斯科卡內基中心高級研究員卡列斯尼科夫認為,相較於主張徹底改變的自由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大部分人傾向於漸進式變革。他們想要解決一些小問題,但也擔心徹底改變現狀可能會威脅到生活質量。

值得關注的是,「普京一代」在變革問題上採取保守立場。上述民調顯示,25歲及以下年輕受訪者中,僅有34%的人支持推動決定性改革,近一半人只希望有微小變化。

伴隨普京時代成長的年輕人是他的忠實擁簇。在他們看來,普京是新俄羅斯的創立者人,更是俄羅斯尊嚴的拯救者。

2017年,普京在俄羅斯志願者大會上演講。他說,基於公眾的支持,他會在2018年的選舉中尋求連任。

卡列斯尼科夫向《鳳凰周刊》解釋說,普京兩次主導了俄羅斯的轉型變革,一是2000年之後,滿足了人們對恢復秩序和穩定的需求;另一次是2014年吞併了克里米亞。「他滿足了支持者希望恢復俄羅斯大國地位的胃口,但並非自由主義者所期盼的多元變革。」

在普京即將開啟第四個總統任期前夕,俄羅斯聯邦安全局以加密通信應用Telegram拒絕為安全部門提供信息解密方法為由,向法院申請對其事實封鎖。

約1800萬個IP地址因此遭到互聯網監管機構的屏蔽。在莫斯科,有數千人上街遊行,抗議政府愈加嚴苛的網路限制措施。

然而,多數民眾,特別是年輕世代的認可,意味著即便出現反對聲浪,普京的統治仍會持續下去。

雖然國家需要普京,多名受訪的俄羅斯學者都說,結束第四個任期後,他應該不會尋求連任。這意味著,俄羅斯已經進入後普京時代。

距離大選還剩數月時,普京撤換了9個地區的領導人,繼任者是年輕的技術官僚。儘管背景各異,但他們的共同點是:都意識到現有政權存在缺陷,但同時忠於政權,是危機管理者而非有遠見的領導者,信任技術而不是政治。

濟加爾將這批40歲上下的年輕人比作影片《黑客帝國》里的「特工史密斯」。「總統正在以自己的形象打造一批新一代的官僚。」他說。

執政精英中的一些關鍵成員也開始為新時代做準備。俄羅斯石油公司負責人謝欽設計了對前經濟發展部長烏尤卡耶夫的受賄案「誘捕」,來證明他對安全機構和司法系統的影響。

車臣領導人卡德羅夫通過組織在莫斯科自發抗議對緬甸羅興亞穆斯林遭受迫害,展示他對穆斯林群體的動員能力。4月接受採訪時,他還呼籲為修憲舉行公投,讓普京獲得額外的總統任期。

2018年2月2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節日慶典上發表演說,以紀念祖國保衛者日。

普京宣誓就職後,來自克里姆林宮的消息說,他正式提名梅德韋傑夫為俄羅斯聯邦總理候選人。英國《金融時報》早前猜測稱,即便梅德韋傑夫留任總理,但他在經濟上的權力會被削弱,而讓庫德林有更多控制權。

「梅德韋傑夫留任很正常,他的政治弱點就是他的力量。」卡列斯尼科夫說,「普京不會過早任命繼任者,避免自己淪為『跛腳鴨』。」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新也認可這個觀點。「畢竟梅德韋傑夫沒什麼野心。但經濟上重用庫德林也是必然的,因為普京也厭惡過去計劃經濟的那一套。」

庫德林早在普京在聖彼得堡擔任副市長時期就是他的搭檔,被外界認為是唯一能與普京說得上話的人。

在葉夫圖申科夫因涉嫌洗錢被逮捕一事上,庫德林曾通過上電視的方式公開向普京喊話,表達對強力部門干預經濟的擔憂。

儘管敢言,庫德林依然保持與普京的溝通渠道。2017年,庫德林領導下的戰略研究中心向普京提交了關於俄羅斯中期經濟增長方案。

布魯金斯學會非常駐高級研究員阿列克薩申科告訴《鳳凰周刊》,庫德林堅持宏觀經濟政策應保持謹慎,要維持低通脹和低預算赤字。

他甚至還呼籲保障獨立的司法和法治的重要性。「普京可能會使用庫德林的一部分想法,但不會接納那些損害他在政治體系中主導地位的建議。」

無論如何,在可期的未來,俄羅斯的國家利益仍然緊緊綁在普京身上。

王憲舉說,「普京決定了俄羅斯的發展戰略和道路,未來6年的大政方針不會有太大變化。真要有改變,也要等到2024年後才可能出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WEEKLY 的精彩文章:

行拘結束,摔狗者毫無悔意:遇到無賴,普通人能有多無奈?
對不起,你為娃的教育花的錢,他下輩子都掙不回來

TAG:鳳凰WEEK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