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8年諾貝爾文學獎因何難產?又有多少中國大師擦肩而過

18年諾貝爾文學獎因何難產?又有多少中國大師擦肩而過

201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不發了,這是70年來的頭一回

原來諾貝爾文學獎也停發過7次,多是因戰爭等原因,而今年卻是因為瑞典學院一則奇葩醜聞。

就因為對學院領導的處理方式不滿,參與評獎的多名院士辭職走人了。

而這朵文學殿堂璀璨之花落誰家,就是由這18個瑞典院士說了算,而現在只剩下10人了。

而更奇葩的是,這些院士是終身的,理論上不允許辭職。除非有人去世,否則其位置將繼續空缺。並且,院士委員會的產生還有一個BUG,那就是即便投票選出新的成員來取代離開的,還是缺少同意新院士加入的法定人數。

眼下,除非修改遊戲規則,否則201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依舊會難產。

文化藝術上本是我中華所長,璀璨的歷史文化拿出哪段都能吊打美帝、北歐自不必說。

但能踏入諾貝爾文學獎殿堂的,百年來卻唯有莫言和另一位已成華人的人士而已。

如果說瑞典人對東方文化持有偏見,但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日本,已有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石黑一雄三位入選,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更是如「小李子與奧斯卡」一樣陪跑諾獎多年,入選彷彿是時間問題。

我們的當代文學當真技不如人么?這個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畢竟,強如馬克吐溫、托爾斯泰等文學巨擎,也未曾入那幫瑞典終身評委們的法眼,這些專家們眼光和審美更未必符合中華標準。

但,在國人的眼裡,得不到的,卻總是最好的。我們對諾獎的這份執念,遠遠重過文學所肩負的一切枷鎖。

諾貝爾文學獎離我們曾經並不遙遠。遠在莫言之前,就已經有多位大師與它擦肩而過。

而關於他們與諾獎的傳聞,也一度如世界未解之謎般,撲所迷離。

如最謙虛的是魯迅先生和老舍先生。1927年,雖然魯迅未有大部頭小說巨著問世,但其文學成就以及巨大影響,讓一位瑞典人對其入選諾獎產生了濃厚興趣。

於是他與另一位文學家劉半農商定,擬提名魯迅為諾貝爾獎金候選人,由其友人探詢魯迅意見。

沒想到魯迅當即婉言拒絕:「九月十七日來信收到了。請你轉致半農先生,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但我很抱歉,我不願如此。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2001年,老舍先生的兒子舒乙向外界披露: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幾乎被老捨得到。但是,老舍先生1966年去世,諾獎一般不頒給去世的人。

而據瑞典學院披露,當年他們確實詢問過老舍願不願意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結果老舍先生謙虛,說自己還不夠格,所以不了了之。

瑞典人大概都是直性子,一讓不授,便不再讓了,不理解中國人的謙虛,更不理解中國大作家的高風亮節。

最可惜的是林語堂和沈從文。1938年美國作家諾獎獲得者賽珍珠和那位試圖推薦魯迅先生的瑞典人不約而同推薦林語堂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林語堂因英文寫作在歐美廣受歡迎。可惜的是,瑞典學院在1940年到1943年停止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在二戰中保持中立立場。

1950年,賽珍珠再次推薦林語堂為當年諾獎候選人。但是諾獎評委們竟以林語堂用英文寫作、不代表中文文學這個奇葩理由將其否決。瑞典人自己開的店,當然由其訂立遊戲規則。

關於沈從文,過程彷彿更加可惜。一位瑞典學院院士披露,當年,沈從文曾被多個地區的專家學者提名為候選人,而他同樣獲得了學院中多數人的支持,如果不是1988年他離世,他將獲得諾獎。

從沈從文先生與諾獎的淵源來看,原來,評獎就是外部提名+內部18「羅漢」評選的過程。而其他多名中國作家與「諾獎」的緋聞,如巴金、王蒙、北島等多位作家,多與這個提名或階段性內部評選有關。

而能夠提名諾獎主要有以下幾類人:1、瑞典文學院院士和各國相當於文學院士資格的人士;2、各國高等院校文學教授和語言學教授;3、歷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4、各國作家協會主席。

如果說1、3、4項還算鳳毛麟角,那麼第2項,其數量級可謂龐大之極。難怪

社科院一位研究員說:研究所每年都能收到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寄來的選單,上面印有委員會主任的簽名,請推薦人選,推薦人的身份不限,被提名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經過重重篩選入圍參加最后角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君與槽 的精彩文章:

千年前的那場大國貿易戰,失敗者亡國滅種
就因為一個牛皮,他被定義為「文盲」宰相

TAG:史君與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