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傷寒論》談感冒多喝水的問題

從《傷寒論》談感冒多喝水的問題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西醫認為,感冒時多喝水有助於增加尿量,幫助身體排毒,有利於恢復健康。現在很多人也都知道了,感冒了就要多喝水,這似乎已形成共識。或許有些人還會以身說法:我感冒很少吃藥的,多喝水就好了。

這看起來好像有理有據。但在近兩千年前的中醫經典《傷寒論》中,對此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中醫認為,感冒時病在體表,人體的氣血津液也會相應地集中於體表。在身體能量的總量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相應的,人體內部的消化能力就會變差一些。由此而言,在感冒時還能夠代謝大量水分的人,必然具有比較強悍的消化能力。反過來說,如果你平時就是一個容易消化不良的人,這個時候哪裡還有什麼力量去分消大量的水分呢?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傷寒論》第127條說:「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在這裡,「太陽病」約等於一般意義上的感冒。也就是說,在感冒的情況下,喝水多了,小便也多,說明了身體對水分沒辦法做到充分的吸收利用,卻白白耗損陽氣(能量)去代謝水分,因此向上輸布的陽氣就相對不足,故而可能發生心悸的反應;如果喝水多而小便少呢,水液則積留在消化道中,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痛等消化道問題。

第75條,「發汗後,飲水多,必喘」。病在表,中醫一般選用發汗法以治療。但發汗會損耗津液,相應的,脾胃之氣也隨之受損。這時如果還拚命灌水,就很可能導致水液在體內停滯而引發氣喘。

第209條,一個大便「初頭硬,後必溏」的人,其大便難出其實是因為脾虛運化無力,而非燥熱燥實。對這樣體質的人來說,「欲飲水者,與水則噦」,這個人已經因為消化能力太差,導致大便先硬後溏了,這時候再大量喝水,就很容易因為不能消化水分出現呃逆甚至嘔吐等問題。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關於因為飲水多為什麼會出現這一系列問題,張仲景在第226條中也給予了解釋:「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一個人如果脾胃虛寒,就容易胃口差,稍飽就覺得胃脹甚至胃痛,這就是「不能食」。這種情況下,如果還老是多喝水,顯然就會給已經虛弱的消化系統增加負擔,故而可能出現呃逆甚或泛酸嘔吐等情況。第380條,「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在過度的吐下汗之後,身體的氣血津液大虛,消化能力也極度衰弱,這時如果想當然的認為多喝水能夠補充水分,也可能出現嘔逆的情況。

那麼,是不是感冒、生病就不能喝水?自然不是。對此張仲景給出他的答案,這時喝水要「少少」。如第71條,「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第244條,「渴欲飲水,少少與之」;第329條,「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也就是說,張仲景認為,在感冒、生病的情況下,如果確實口渴想喝水,那也不能多喝,只能是稍微喝一點。那麼,如果喝了不解渴怎麼辦?那便「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證見口渴而小便不利,就吃五苓散;見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便吃白虎加人蔘湯,類此種種,不一而足。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回到感冒多喝水的話題。要知道,上一段所列資料,是在感冒、生病時自覺口渴的情況下,張仲景依然不厭其煩地叮囑喝水要「少少與之」。如果壓根就沒有口渴的情況,顯然就更無必要去多喝水了。

當然,我不否認有些人曾經喝水把感冒給治好了。就如有些人說,他有時覺得好像感冒了,運動運動,出一身汗也就好了。但對於當下許多人來說,感冒、生病時多喝水,顯然不適用於絕大部分的人群,因為大多數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消化問題。

須知人體並非機械儀器,不是想當然的缺什麼就補什麼。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為的補,自認為的幫身體排毒,其實只是在給身體增加負擔,甚或導致身體機能的進一步衰退,產生更嚴重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感冒 的精彩文章:

感冒藥、大白鵝、豆腐花…三八節這波禮物,不忍直視!
6歲女孩進重症監護室 孩子媽媽:小感冒惹的禍

TAG:感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