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憶小時候的四月廟

回憶小時候的四月廟

農曆四月十四至十六,是三台有名的四月廟,其中十五是正日子,前後兩天是偏日子,俗稱正廟和偏廟。現在分析看來,四月廟的時間是非常時宜的。春末夏初,也算是春節過後的第一個「小長假」。勞累了一個春天的農民們首先需要舒緩下精神,其次也需要為即將到來的夏天添置些必需品。當時商品流通不是特別發達,雖然有供銷社、小賣部,但大多屬於供應柴米油鹽的日常用品。而農家添置大件,或者選購應季衣物用具時就更中意廟會或者趕集。十里八鄉的鄉親們集中在一起,買賣東西、聽聽戲、串串親戚也算是精神文明和物質生活共建的產物了。所以,記憶中90年代,人們對這個廟會特別看重,學校放假,工廠停工,即便是最勤快乾活的人,到了這個時候都要挑一天,或是帶著家人或是邀著好友,開開心心的去廟會上逛逛,看看。

四月廟的位置,在我的記憶中,可能是在店上村或是獅子村一片,說實話對那一片地理不是特別熟悉,小時候有個大姑奶家是在獅子村,好像是去過一次就是因為上廟。所以我想就是在這個村附近吧。

上廟和趕集不同,趕集就是為了買東西,而上廟更多了一層精神文化的氣息。小時候的廟會是搭檯子唱戲的,那個時候文化活動太少,廟會上聽戲是很多老人們每年都盼望的事兒。大清早就起來去佔地,講究的還要多少梳梳頭,拎著個小板凳,口袋裡裝把炒熟的瓜子。

我跟著父母上廟的記憶中最抹不掉的是塑料涼鞋和火燒夾肉。四月廟過後就是盛夏,一雙結實清涼的涼鞋是每個小孩子必須要添置的,那時涼鞋的材質沒有皮革,清一色的塑料。男孩涼鞋多是棕色、黃色,樣式不多,而女孩涼鞋的花色會多些,有紅色,粉色,白色還配備了閃光的花飾等等,擺在貨架子上琳琅滿目,人們就擁擠在一個個攤位前,有的要看樣式,有的要試大小,有的詢價砍價。那時候一雙兒童涼鞋的價格好像幾塊錢到十幾塊錢的樣子,對於平時較為拮据的家庭來說已經是個不小的開支了,所以每次買鞋,總是要相同的款式貨比三家,多次試穿、砍價之後,選定給錢。和涼鞋同等受孩子們歡迎的是男孩子的背心和女孩的裙子,身為男孩的我,現在還記得背心上印著的各種卡通形象,如阿童木、米老鼠、唐老鴨、大力水手之類,但背心可不是每年都會買的,一般一件背心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有的還會在表兄弟之間依次傳遞,一直到破洞、掉色、撐大的實在不能再穿的時候才會被淘汰掉。所以每次廟會一過,小夥伴們誰要是能磨著大人給換了一件新的卡通背心,那可是一個班級的焦點。

提到火燒夾肉,口水已經湧上來了,那種感覺現在的孩子們是根本不能體會的。小時候家家餐桌都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饅頭、稀飯外加一個菜,菜多數就是土豆、白菜、蘿蔔之類,也都是自家種的,還有的乾脆就是一盤鹹菜或幾頭腌蒜。火燒夾肉雖不是特別值錢的玩意兒,但總是以一種和家常飯不一樣的特色形象保存在我的心目中,所以每次四月廟從早上一直逛到中午,跟著爸媽把涼鞋買完之後,不管餓或不餓,目光已經開始搜索街邊的小吃攤兒了。說是夾肉,但也不一定是肉,有的是用肉湯和團粉熬制的燜子,有的火腿,也有的是驢肉、豬頭肉,還有炸蝦之類。價格大概在5毛錢上下,那個時候做買賣的也很實誠,剛剛烙得的火燒,表面帶著芝麻,用刀或在鏟子扒開一個深深的口,把你挑好的肉塞得滿滿的,有的時候即便顧客趁攤主不注意從案板上拿幾片肉塞到孩子嘴裡,攤主也無非是笑笑而已。肉夾好了,用一張草紙裹著遞到手裡,不管燙不燙都迫不及待的咬上一口,面的韌勁,肉的香味,現在想起來,簡直是任何麥當勞肯德基的漢堡都不能比擬的。

四月廟的記憶,除了鞋子、衣服和美食,還有些東西都是特別應季的,如涼席、帘子,很多農具,如鐵杴、耙子、掃把、鐮刀、鋤頭、草帽之類。廟會過後不久就是麥收,一般家裡都會在這個時候添置些趁手的家把什,買這些東西的人相對少了很多,一般都集中擺在廟會的偏遠的地兒。至於四月廟是否真的有寺廟可以燒香許願之類的,確實是記不清了,上了中學以後聽說是重新修建了個「大雄寶殿」,但再也沒有去過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溵古淀安新鄉愁 的精彩文章:

TAG:大溵古淀安新鄉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