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寺溝的前世今生

寺溝的前世今生

寺溝村位於河南省偃師市東部,屬於山化鄉鎮,區位較優良,距偃師市市區10分鐘車程,距離洛陽市0.5小時車程。

山化鄉鎮古文化資源豐富、文物薈萃,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歷史文化古迹資源,包括北宋會聖宮遺址、九龍廟、王鐸墓、紅廟、盧醫廟、龍泉寺(古溫泉寺)等,具備文化旅遊價值;另一類為度假風光資源,包括窯洞風情、自然風光、地熱溫泉(古潯溪溫泉)、鄉村風光等旅遊資源。

宋會聖宮遺址

會聖宮,位於山化鎮寺溝村鳳凰山上,建於北宋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宋仁宗為方便祭祀祖陵(伊洛河對岸)而建,原為三聖宮,供奉宋仁宗之前的三位國君,後更名會聖宮,修建規模龐大,工程歷時4年完成。

隨著北宋王朝的滅亡,會聖宮也在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被金軍付之一炬。如今的會聖宮除了一通巨碑和一根柱子外,地面的建築皆被毀,只留下朝庭溝、楊家溝、潘家溝、點將台等名稱讓後人猜想。

會聖宮遺址,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會聖宮遺址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會聖宮碑

宋會聖宮碑是會聖宮的一個標誌性建築。該碑是中原第一巨碑。碑高9.2米,碑帽高2.90米, 寬2.22米,厚0.72米。兩側浮雕舞龍四條,龍尾盤向頂端,龍首伸向四角,正面偏下有圭形題額,陰刻篆書「新修西京永安縣會聖宮銘」十一個大字。碑身高4.90米,寬2.19米,厚0.55米,四周飾以線刻龍形和流雲紋,兩側浮雕雲鶴圖案。碑文36行,行84字。其主旨乃在頌揚宋初諸帝太祖、太宗、真宗以及仁宗的武功、聖德、教化、政績。

碑文詳述了建築會聖宮的由來和經過,描繪了會聖宮的地理位置、建築的宏偉壯觀和「奉安聖容」禮儀的隆重,以及「士庶朝謁」的盛況。據說朝廷修建會聖宮耗費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土木之工極天下之巧,建築之美為人間之極。

巨碑不僅造型俊美,而且其雕刻精巧,碑文周邊有纏枝牡丹文,造型流暢寫意,碑身兩側有雲鶴文,飄逸秀美,碑額更是雕刻上乘,碑額之上還有佛像一個,碑額兩邊又有負屭(龍生九子之一,喜文,狀如龍)六條,栩栩如生,盡顯北宋皇家之風範。

圍繞這座巨碑,當地百姓中還流傳著一個故事。當時,為了儘快把巨碑樹立起來,朝廷下了期限給永安縣令。由於碑額巨大,第一個縣令在規定時間內無法將巨碑的碑額放置到碑身之上,後來就被殺了。第二個縣令在苦思冥想後也無奈,也被殺了。第三個縣令一上任就心急如焚,他想來想去,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後來,這個縣令忽聽人說有一白頭翁博古通今,便急不可待地前去向老翁求教。老翁見到縣令後,就對他說,我黃土都埋到脖子了,那有什麼辦法。縣令聽到這些,突然想到了一個辦法,高高興興地走了。第二天,他便叫人用土在碑身邊堆一個斜坡,然後在碑額下放上滾木,就這樣,他順利地將碑額放置了上去。

九龍廟

九龍廟落成於清嘉慶年間,是老百姓為紀念治水能手黃守才而修建的,九龍廟坐北向南,佔地3400平方米。現存建築,從南至北有鐘鼓樓(清光緒三十八年1892年)、偏殿(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殿(清)、後殿和耳房。

王鐸墓

王鐸,字覺思,號嵩樵,河南孟津縣人,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明、清均官拜禮部尚書,生平事迹見《清史*貳臣傳》。

光緒末年始建的隴海鐵路剛好從王鐸墓地穿過,五十年代初隴海鐵路修建複線,王鐸墓大部分成為路基。王鐸墳墓及墓前碑刻均被毀,現存兩匹石馬和一對翁仲。

紅廟

玉帝閣又稱玉皇閣,曾是北宋行宮會聖宮的一部分,當地人稱「紅廟」,後被金毀,重建於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春重修,毗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會聖宮碑」。

玉帝閣內有明代嘉靖年間壁畫,繪有精細龍紋的雕樑畫棟屋頂,工藝精美絕倫。

古龍泉寺

位於寺溝村龍泉溝大湯池西鄰,北部為龍泉書院(現為寺溝村小學),據《偃師縣誌》記載,龍泉寺系明太祖洪武年間釋元長老創建,明穆宗隆慶元年僧本成重修。現在龍泉寺的門額上有一塊清康熙年間的「古龍泉寺」石額。龍泉寺位於寺溝村的溫泉旁邊,建築宏偉,寺內多古碑刻,雖地表溫湯已不存在,但該寺仍常年有住持禮佛,每天都佛樂裊裊,香火不絕。

廬醫廟

廬醫廟,位於龍泉溝內,歷史名湯溪鄩溪西側,原有戲樓、門房、廂房、大殿等,後因群眾建房,多已不存,僅留大殿、戲樓、門房,原為百姓祈平安康健之所!

廬醫廟垂危戲樓

千年溫泉

寺溝村暖泉歷史聞名,在龍泉溝內共有兩眼較大的溫泉,84眼小溫泉。龍泉溝內泉眼達丈余,泉水順溝南下,在龍泉溝形成歷史名溪「潯溪」,潯溪西有龍泉寺,泉水在龍泉寺旁彙集到一個六畝大的池塘(村民稱為溫塘)中,然後出塘分為兩溪南流,古稱潯水,綿延1.5公里匯入洛河。引無數名人騷客流連賦詩,更有宋皇朝行宮會聖宮選址於此。《水經注》載:「(潯)水出北山潯溪,其水南流,世謂之溫泉。」

千年窯居文化

豫西的代表建築就是窯洞與瓦房結合的四合院院落,冬暖夏涼。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而挖掘的拱形穴居式住宅。院落空間表現出對周圍環境的適應性及自身的獨特性,結構體系,形成了獨特的地域建築特徵。

為提升農村生活質量和旅遊開發,會聖遠鄉對寺溝窯洞重新規劃設計,目前已在施工階段。

對保留較好的窯洞進行完善,損壞嚴重的需要重新修繕

覓得藏於山裡田間的20處窯洞院落、發掘千年不老溫泉,別具匠心的設計干預,譜寫一段遠離喧囂,靜享自然的修養度假的優雅序曲

溫泉養身,宋韻養心,會聖遠鄉給你一次不一樣的住宿體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會聖遠鄉 的精彩文章:

TAG:會聖遠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