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為什麼佛門還堅持要出家人剃度呢?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為什麼佛門還堅持要出家人剃度呢?

佛經中記載了許多佛祖及佛門弟子剃髮出家的故事。

《因果經》說:「爾時太子便以利劍自剃鬚發,即發願言:『今落鬚髮,願與一切斷除煩惱及習障。』」悉達多太子(即佛祖釋迦牟尼)就是以這種剃髮的舉動發誓,要為給世界上一切有情眾生斷除煩惱習障而奮鬥。煩惱是佛教對於擾亂眾生身心使之產生迷惑、苦惱等精神癥狀的總的稱謂。

讀經的小喇嘛

悉達多太子剃髮設誓,表示從此要破除煩惱,並以此作為實行樸素無華生活的一種起點標誌。後來人用「斬斷萬根煩惱絲」的詩句來形象地說明僧人剃除鬚髮的意義。

剃度標誌著出家人告別紅塵、進入佛門之始,故佛門中對剃度看得很重,一般都在隆重的場合下迸行。剃髮時,受戒者換上僧服,先向剃度師合掌跪拜。剃度帥則左手持凈瓶,右手指沾瓶中的香湯在受戒者頭頂滴上三滴,相傳這樣可使受戒者心底清涼,煩惱不侵,併除去俗人的氣味。

塵緣

在剃度師動刀前,先要將受戒者頭頂中心的少許頭髮挽成一個小髻,然後舉刀從下往上剃。當僅存頭頂小髻時,剃度師再次手持凈瓶,口念偈語,每念一句,在場的僧眾即隨聲應和一句。然後剃度師對受戒者說:「我已為你剃除頭髮,唯有頂髻猶存。如果不能忘身進道,忍苦修行,還可反悔。」

如果受戒者回答:「立志出家,決不反悔」,剃度師就把受戒者帶到他以後的師父面前,叫受戒者合掌跪下,並把戒刀交給他的師父。師父手起發落,誦「落髮偈」,並授給弟子袈裟。弟子應頂戴而受,然後再交還師父。經過三次授與,弟子在師父的幫助下,穿好袈裟,向佛像行禮,並繞壇三匝,最後禮謝剃度師與師父,然後就可以正式登壇受戒了。

出家人的背影

儒家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身上的每根毛髮連本人都沒有權利隨便去除,更不用說把頭髮全剃光了。受懦家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出現了一種剃去男子頭髮的刑罰——髡刑。因此,佛門的剃髮傳入中國時,也受到了人們的質疑。

那麼為什麼還要堅持這樣做,而不去迎合中屆的傳統呢?為什麼不讓僧尼去追求美呢?這主要還是佛教教義在起作用。佛教認為只有毀其形好,斷除人們的自然美和禁止梳妝打扮,才能有利於專心修行。

佛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依他起 的精彩文章:

一文讀懂:出家人與出家人之間是如何行禮的
放生的目的在於積德,果真如此嗎?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