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源索達吉堪布根本知見問題——定執因緣之析空而強入非因緣非不因緣之大乘

探源索達吉堪布根本知見問題——定執因緣之析空而強入非因緣非不因緣之大乘

探源索達吉堪布根本知見問題

——定執因緣之析空而強入非因緣非不因緣之大乘(附華嚴十玄門前五)

目前所知。此堪布定執因緣之析空強入非因緣非不因緣之通別圓教。

先引教證,證大乘因緣並非如聲聞簡單的因緣生因緣滅: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惟垂哀愍,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阿難……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以上內容引自《楞嚴經》

第一段,佛說因緣義並非二乘簡單的因緣生因緣滅。

第二段,阿難本來持聲聞定執因緣生的知見,被佛陀否定後,不知所從。二乘鈍根定執因緣故,聽佛說因緣還非了義,難免疑惑,乃至慌亂。

第三段,佛陀正顯非因緣非不因緣的當體即空。根利者於此悟中道。鈍根的還需要後面佛陀繼續開七大本如來藏性。

依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此空應為體空。不能是析空。析空定執因緣。若定執因緣,則必因緣散壞時,一切有為法斷滅。反之,若因緣散壞,一切有為法斷滅,必定只屬析空。

若定執因緣者,必定如是。有為無為不能互相攝入。龍樹大士此空,必是體空而乃能不壞有為法的無性為性之假體。

又諸法不無因生,正破外道無因生、自然生之邪見。諸法不自、不他、不共,破定執因緣之二乘偏見。合此四句乃雙破定執非因緣與定執因緣二種見。

《觀因緣品》中,龍樹大士以因中有果無果推征,示我們後學以因緣生非究竟之實相。既諸法無性為性,本無自性之諸法之間,由於體性不二,本不可分,理應有非因緣一面。

定執因緣果之見,唯在三法體定異之前提下建立。

既法體非一非異,則理應諸法間發生聯繫時,非因緣非不因緣方能較全面完整得概括實相。諸法體空故,體空之體非異。而十八界界界假相差異不無,是為非一。非一可建立因緣,而非異之處,因緣無法建立。空性為因,空性為緣,空性為果之說,應劃至戲論範疇。

索達吉堪布可謂自信過頭。憑藉二乘之定執因緣析空慧,強入獨被菩薩之別教法。依天台判教,唯識別兼圓。即使別教說,也遠非二乘定執因緣之見可解。

凡通別圓必涉體空。需在不壞因緣基礎上再破定執因緣執,才能入此體空。體空不壞因緣,乃至別圓都不壞因緣。但非定執緣生。

是故天台判教,四教皆說四諦十二因緣。但因緣義有深有淺,定執因緣義在藏教思議生滅四諦十二因緣。生與無生不可同時。通名不生滅思議十二因緣。別名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圓名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後二既名不思議,即攝世俗勝義不二之中道。非單憑思維可解。通有鈍有利,鈍之通不排除同前藏教入偏空。而利根之通,不會對立因緣與非因緣,不會定執諸法因緣而昧諸法性中相知之義。

思議即不涉中道。生滅即非當體空。若當體空,生滅相當體無生。即相因緣妄生同時,體並未隨因緣動搖。

約唯識。世尊聖意,不壞依他,即不壞相之因緣。但又示弟子應遠離遍計。即依他所攝諸法無不當體空無性。如是,也不能壞性非因緣生。如捏目見空花,求其水土種子等真實因緣,絲毫不可得。當體空故。何有因非因,又何處是緣非緣。而此當體空之花,又不壞因緣。由此妄花非無因而出,捏目乃現故。

空華喻色心諸法,捏之目喻一念無明。無捏之目喻真如。由是,諸法因緣生之因,畢竟不離真如。無明也離真如畢竟無體。依真起妄,全妄在真。色心諸法如幻。真如亦幻。離色心無真如故。離所生無能生故。世尊明誨,於依他離遍計體即真如,非離依他外另有性不變之真如。

色心諸法依自證(自證體即真如)起,依他起之所依為自證,能依為色心等。非離色心另有自證,非離自證有絲毫色心。故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真如體即法界不二之實相。三世不二,十方不二。全體法界體性既不二,由不二故則非緣生。勿自為因自為緣自為果故。

又,如幻之色心離因緣不能自現,真如全體不離色心諸法故,則真如亦全體隨緣,非離因緣別有實體名真如。

色心外有真如非唯識義,離見相不許另有實體名真如。如是,如幻色心諸相,既仗緣乃起,真如豈離因緣而另有。

合上二義。真如全體不變全體隨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即空,此空為即假之空;不變隨緣即假,此假為即空之假,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同時無礙名中。此中為不離空假之中。一切法當體即空即假即中。

合天台唯識。不能離遍計而不壞依他緣生為藏教,思議生滅十二因緣;能離遍計不壞依他,有通別圓;離遍計即達性本無生,離遍計不壞依他即達諸法相緣生時,通性本無生。此處若不依天台,恐難徹底釐清其中差別。

非是唯識不如天台,只因天台判教本身與唯識相符。唯識本身具圓義,於第三轉往往別圓意兼說。別圓二教在天台有進一步的區分。別圓之分,由台教有祖師專門致力於此,微細差別處,發明得更加清晰。天台唯識本無高低之別。只判教上,於此土因緣不同而有粗細之分。故第三轉往往別圓兼說。無高低之別,只能說判教於此土因緣不同而有粗細之分。

當然此唯一家之見,不足為憑。意在勸學天台判教,有助於徹通唯識。唯識通,無天台非唯識。天台通,無唯識不天台。不過,自楞嚴傳來漢地,蕅益祖師作《楞嚴玄義》等,唯識圓教義已徹底顯明。天台興,佛法興,祖師說話鄭重如此,我輩後學豈能等閑視之?

接上通別圓處。若性相不能融通,離遍計與不壞依他不能圓融,即屬鈍根通教人,入偏空涅槃,屬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若性相通融,達無生性非離生滅相另有。則入中道,不思議十二因緣。

又中道,依天台,有但中圓中之別。

但中教,約唯識,重在八識與真如非一邊。不能明捏目即清凈目。雖涉中道而不能即空假,實不能即權,故說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緣理斷九故。觀九界生滅虛妄,唯中道是真。九界判入空有二邊之遍計依他,唯一真離二邊,判歸全離遍計之依他。

而圓中,約唯識,則明捏目體即清凈目,八識體即真如。十法界之十八界無非真如。無非本離遍計之依他,無非生滅與不生滅無妨之中道。

若定執因緣生,即應劃入諸法體定異的不離遍計之依他緣生。此緣生空決定不能當體即空。

所謂即空,能即是有,所即是空,空有相即。入空不壞有,入有空恆隨。若定執緣生,則緣離法滅,由緣離法滅而顯發一切都無,是藏教析空攝。唯在不壞因緣(依他)基礎上,再達遍計本空(非因緣),才有機緣過度到中道。才是真的體空。

體空無需依因緣別離而明,性本空故,離因緣執,如前空中花,何必依水土壤種子來析之才空?唯不離遍計而觀依他諸法,誤認空花為實花,才需要分析諸種因緣而令於修行人腦瓜中現出空相。才需要獨賴析法成空。

定執因緣的析空,不應冒充非定執因緣而不壞因緣的體空。否則後患無窮。

無知者,憑拙劣之析空慧肆意橫行於通別圓教,來楷定通乃至別圓是非。持析空劣慧,入獨被菩薩、不通二乘之別教唯識,指點江山。無知與狂傲不可一世。何況對究竟一乘之圓教唯識,析空慧怎測邊畔?

究其根源。乃不通一代時教偏圓權實所致。古德鄭重留言,天台存佛法存。

附體空慧攝之華嚴十觀前五觀,供有緣眾體會體空攝之大乘空與二乘析空不同處:

今釋第一同時具足相應門者。即具明教義理事等十門同時也。何以得如此耶。良由緣起實德法性海印三昧力用故得然。非是方便緣修所成故得同時。今且據因是同時者。若小乘說因果者。即轉因以成果。因滅始果成。若據大乘因果亦得同時。而不彰其無盡。如似舍緣以成舍。因果同時成而不成余物。以因有親疎故。所以成有盡。若通宗明因果者。舉疎緣以入親。是故如舍成時。一切法皆一時成。若有一法不成者。此舍亦不成。如似初步若到一切步皆到。若有一步非到者一切步皆非到。故經雲。雖成等正覺不舍初發心。又如大品經雲。非初不離初。非後不離後。而明菩提也。問既言一步即到者。何須用第二步耶。答汝言一步即到者。為多是即一以不。又言何用第二步者。此第二步為是一即多以否。若初步是多一。第二步即一多者。云何乃言一步到不用第二步耶。答若不一是多一。多亦不是一多者。何但一步不能到。雖行多步終是不到。故知一步與多步常有到不到義。因中尚爾者。果中亦無果義。故涅槃經雲。智者應當定說亦有亦無。今舉一步到者。即是法界緣起海印定力說到不到。不同情謂說到不到。故經雲。唯應度者乃能見之。而復不失因果。不墮斷常。故經雲。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斯之謂也。問若因果同時即因成果。因即成果那得言不失因果耶。答如地論雲。依緣二種義示現二種時。依因義者名為因。依果義者名為果。豈得失於因果耶。又且既言因果同時那得言失。若其失者何名因果同時耶。因果同時既如此。教義理事等同時亦然。問既言同時相應者。今舉因果一事。即得具前教義等十門以否。答今但舉十門者欲成其無盡。若論三種世間圓融。可但一事具此十門。亦具無盡無量法界虛空法門。成其無盡復無盡。若但就別事說不成無盡者。只同大乘義也

第二因陀羅網境界門者。此約譬以明。亦復具有教義等十門。如梵網經。即取梵宮羅網為喻。今言因陀羅網者。即以帝釋殿網為喻。帝釋殿網為喻者。須先識此帝網之相。以何為相。猶如眾鏡相照眾鏡之影見一鏡中。如是影中復現眾影。一一影中復現眾影。即重重現影成其無盡復無盡也。是故如第七地贊請經雲。於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無量無邊佛於中而說法。此即智正覺。世間又雲。於一微塵中現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圍。世間不迫迮。此即據器世間。又雲。於一微塵中現有三惡道天人阿修羅。各各受業報。此即據眾生世間。又雲。如一微塵所示現。一切微塵亦如是。故於微塵現國土。國土微塵復示現。所以成其無盡復無盡。此即是其法界緣起。如智如理實德如此。非即變化對緣方便故說。若是大乘宗所明。即言神力變化故大小得相入。或雲菩薩力故入。又言不二故入。不同一乘說。問若此宗明相入不論神力。乃言自體常如此者。斯則渾無疆界。無始無終何緣得辨因果教義等耶。答以隨智差別故舉一為主。余則為伴。猶如帝網舉一珠為首眾珠現中。如一珠即爾。一切珠現亦如是。是故前經舉一菩薩為主。一切菩薩圍繞。一一菩薩皆悉如是。又如諸方皆來證誠同其名號。一切十方證誠皆亦如是。所以成其無盡復無盡。而不失因果先後次第。而體無增減故經雲。一切眾生盡成佛。佛界亦不增。眾生界亦不減。若無一眾生成佛眾生界亦不增。佛界亦不減也

第三秘密隱顯俱成門者。此約緣起說也。還具前教義十門。所言隱顯者。如涅槃經半字及滿字。昔說半字故半字即顯。滿字即隱。今日說滿字。即滿字即顯半字即隱。此即約緣而說隱顯。又如月喻品雲。此方見半(他方見滿)。而彼月性實無虧盈。隨緣所見故有增減。此即是大乘宗中說。若通宗辨者不待說與不說。常半常滿隱顯無別時。如彼月性常滿而常半。半滿無異時。是故如來於一念中。八相成道生時即是滅時。同時俱成故。所以稱秘密。如似十數一即十一即是顯。二三四至十即為隱。又眼根入正受即是顯。於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隱。而此隱顯體無前後。故言秘密也

第四微細相容安立門者。此就相說。如一微塵。此即是其小相。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山等即其大相。直以緣起實德無礙自在致使相容。非是天人所作故安立。如似一微塵中有穢國土。而即於此微塵中具有不可說凈國。在此微塵中而於彼穢國不相妨礙。而此凈國之相仍亦不失。乃至有諸國土屍羅盆幢形三方及四維等國。在此一微塵中常不相妨礙。故普賢品雲。一切諸世界入於一微塵中。世界不積聚。亦復不離散。故知。若與普相應能於一微塵中見不可說國土。而不雜亂不增不減。豈可須彌納芥子將為難事哉。理事等十門安立相容亦如是。問此相容門與前因陀羅網門有何別耶。答諸門隱映互相顯發重重(復重重成其無)盡者。即是因陀羅網門中攝。若諸門一時具顯不相妨礙。即是相容門中攝

第五十世隔法異成門者。此約三世說。如離世間品說。十世者過去說過去。過去說未來。過去說現在。現在說現在。現在說未來。現在說過去。未來說未來。未來說過去。未來說現在。三世為一念。合前九為十世也。如是十世以緣起力故。相即復相入而不失三世。如以五指為拳不失指。十世雖同時而不失十世。故經雲。過去劫入未來。現在劫入過去。現在劫入過去。未來劫入現在。又雲。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有劫入無劫。無劫入有劫。又雲。過去是未來。未來是過去。現在是過去。菩薩悉了知。又雲。無盡無數劫能作一念頃。非長亦非短。解脫人所行如是。十世相入復相即。而不失先後短長之相。故云隔法異成。教義理事等十門相即相入。而不失先後差別之相。故名異成也。

南無阿彌陀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凈土賞花人 的精彩文章:

《阿毗達摩俱舍論》導讀——概論:九品成論,只為明諸法緣生無性
六字洪名:持名修法可以獨立,但凈土闡釋系統不能獨立出聖教

TAG:凈土賞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