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時期那麼多武將和謀士,為什麼到後面越來越少?原因讓人唏噓

三國時期那麼多武將和謀士,為什麼到後面越來越少?原因讓人唏噓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流傳非常廣泛的四大名著之一,可謂是吸引了大批的粉絲,篇中每個人物的性格,令人嘖嘖稱奇的故事情節,都是三國這部小說的魅力所在。談到三國,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喜歡的人物,有的是能征善戰的英雄或者決勝千里的謀士。

說到謀士,估計有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諸葛亮,其實這個人物的強大都是被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誤導了,在真正的三國裡面,能人數不勝數,在這裡我就給大家舉舉例子,首先要說的就是曹操的第一謀士郭嘉,僅用一計就平定東北,可惜三十八歲殞命,再者說周瑜,其實大家對周瑜有很大的誤解,歷史上的周瑜不但沒有嫉妒心,還是一個儒雅的大將軍,還有就是楊修,雖有曠世之才,可惜因一句話得罪曹操,慘遭殺害,三國最聰明的人,沒有正確答案,還是看個人理解。但是為什麼在三國這樣的亂世之中,決勝千里的謀士,能征善戰的武將牛人那麼多,到了後面,卻越來越少了呢?

先來說一說,三國中的英雄,前期謀士有諸葛亮,郭嘉,許攸,周瑜,魯肅,法正龐統等等。武將更是多不勝數,劉備陣營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等等,曹營有典韋,有許諸,有張遼,夏侯惇,夏侯淵。孫權的陣營有呂蒙,潘璋,徐盛,甘寧等等。可謂是人才濟濟。可是在這一批牛人去世以後,後世的人才就屈指可數了,甚至數的出來的那幾個都沒有這批人厲害。 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對此現象,小編認為,關鍵原因是當時的環境造成的,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大都出自亂世,說明平台很重要。像關羽和張飛,東漢末年只是販私鹽和賣豬肉的,諸葛亮只是種田吟詩的農夫。如果不是黃巾軍動亂,歷史上或許不會出現他們的名字,更多華麗書寫的絕大多數是袁紹、劉表之類的官二代。治世的上升通道,選拔的是聽話的人,而亂世,篩選的是有經國濟世大才真的英雄。

三國時期正是諸侯亂戰的時候,這也是各路英雄展現才華的最好舞台,一旦三個國家都趨於穩定了,那很多英雄都該解甲歸田了,大都沉溺於平平淡淡的生活之中,當沒有戰事的時候,他們的作用力也就不大了。三國時期的著名武將,都是經過幾十上百場戰鬥磨練出來的,都是身經百戰的精英,在和平年代,再有能力的英雄都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一旦不打架了,誰能分得出誰高誰低?難道靠吵架分辨能力高低嗎?所以這也是英雄越來越少的一個原因。

人們總覺得三國很短,其實三國很長,前後100多年,三國開始選人是唯才是舉,不管出身,品行,選的是專才而不是全才,到了後期就選全才,那些出身白衣,有些品行不好的都被剔除掉,但是有品行,又有出身的,又有才的能有幾人,所以人也越來越少了,還有100年就算在現在都是三四代人啦,那些祖上有才能的人發跡以後,肯定有錢有地位,肯定受教育和眼界,都比白衣出身高很多。

感謝大家閱讀我的文章,歡迎在下方發表您的看法,很期待能與您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你們心中最好看的歷史劇是哪一部?
峽谷中最花心的女英雄們,木蘭只能是最末,她一次綠了三個人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