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天坑」留影:揭開21世紀地理大發現的面紗

為「天坑」留影:揭開21世紀地理大發現的面紗

特約撰稿 王霜霜 / 文

沈佳音 / 編輯

不同於其他極限運動,探洞的樂趣在於其發現感強。

身處完全黑暗的地下空間,不走到頭,永遠不知道前面等待你的是什麼。向未知探索,既有像發現羅圈崖天坑這樣的喜出望外,同樣也有令人失望的時候。

漢中天坑群掩藏在斑斕的原始森林裡

Alpha Expedition(阿爾法探險隊)到達二百餘米深的地洞河天坑底部,抬頭往上看,整個坑壁被分成了三層,植被從草木、灌木、喬木漸次過渡。如果是豐水期,還有飛瀑銜於三層階地之上,和漫山蒼翠交相呼應,蔚為壯美。

石花

天坑底部,洞穴錯綜複雜,河流密布。他們沿著一條地下河逆流而行,一邊行走,一邊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座座洞壁猶如連綿的高樓,高高低低的石筍上結著晶瑩如玉的石花,「每走一步,都是驚喜」。法國著名洞穴探險家讓·波塔西曾讚譽它為「世界上最美的天坑」。

大約4公里以後,河床上突然出現一座約200米的小山。他們翻山而過,繼續前行,一個村落映入眼帘。這是落水洞村,恰逢過年,村裡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納新迎春,見有客人來訪,便端出盆盆年菜招待他們,恍惚間,有種武陵人誤入了桃花源的錯覺。

2016年11月24日,陝西省國土廳發布消息稱「漢中發現了一個數量多達49個的天坑群」,震動國內外岩溶地質研究學界。此前全世界發現並確認的天坑不足130個,漢中天坑群的發現,意味著它成為了「全世界數量第一」的天坑群。這被稱為21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地洞河天坑是其中之一。截止到今年4月,漢中天坑群的數量上升到54個。

在這個足不出戶就幾乎可以憑藉Google earth遍覽地球上每一寸土地的時代,這些存在了數百萬年的巨大天坑卻依然「養在深閨人未識」。Alpha Expedition四下漢中,深入地下數百米進行拍攝,讓世人可以一睹這些隱世洞穴的風采,甚至還又獨立發現了一處天坑。

天坑的禮物

天坑是一種形似巨型「漏斗」的喀斯特地貌,它在地質學界是一個年輕的概念。上世紀90年代,喀斯特專家朱學穩第一次在論文中提出了天坑的概念,但直到2005年才被中國和國際科學界正式認可。

這種地球表面驟然出現的巨大凹陷,深度、寬度高達數十米甚至數百米,四周或大部分周壁陡崖環繞。因此,在許多岩溶地質學家眼中,天坑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喀斯特地貌。

Alpha?Expedition用 一張雪景圖展示了漢中天坑群達到了世界天坑分布的最北界

作為一種典型地受流水、地下水的侵蝕而成的喀斯特地貌,天坑以往多被發現在緯度較低、降水量較大的西南地區。比如中國另外一個天坑集中分布地是在北緯24°的廣西鳳山,而漢中天坑群位於北緯32°,達到了世界天坑分布的最北界。

Alpha Expedition正是為此而來,他們要通過進洞攝影讓外界可以一睹這些天坑的真容。地洞河天坑是他們此行探索並拍攝的第一個天坑,口徑最長軸460米,短軸310米,深度259米。

孫佳騏是Alpha Expedition的發起人。2017年大年初一,他們一行5人,帶著200公斤的設備,開著一輛七座商務車從北京出發,歷經兩天,到達了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禪家岩鎮。

之所以選在大年初一出發是經過慎重考量的,是因為要向大眾展示漢中天坑到達了「天坑分布最北界」的特徵,在圖片上最直觀的莫過於雪景。

「沒有雪,你很難告訴大家這是在北方。」時任《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編輯的宋文在此次漢中天坑探險中,負責外聯,一路上他不斷向鎮政府打聽當地最新的天氣變化,但卻始終沒有收到關於下雪的任何消息。

當車開到西安市時,禪家岩鎮的鎮長突然打電話來說:「我們這裡下雪了,特別大,你們到哪兒了?趕緊過來。」隊伍里一陣歡騰。可遺憾的是,由於當天雪量過大,道路濕滑,大家不得不取消連夜趕路計劃,停在西安休整一夜。

結果,當他們第二天到達地洞河天坑時,雪已經停了。「心情瞬間又涼了一大截。」宋文說。雖然失落,但隊員們沒給自己太多懊惱的時間,到了目的地,還是按照任務表的行程安排,搭建繩降系統、設計路線,抓緊投入到拍攝中。

為了再次下雪時,能夠第一時間有所察覺,大家特意把營地扎在了坑底。第二天早上,一位隊員早起為大家煮麵條,抬頭一看,整個天坑口滿眼的雪花正在往下落,地上已經一層白。

「下雪了,快起來拍片!」大家聽到後,趕緊從帳篷里鑽出來,一看漫天的雪,「興奮地不得了」。孫佳騏拍照,其他隊員各司其職,擺位的擺位、打光的打光,忙乎了一兩個小時,終於定格了一張隊員趙星吊在繩索上,在雪中往天坑下降的照片。

孫佳騏把這張雪景圖看作是天坑特意為他們這些地上來客準備的見面禮,因為他們拍照片時,雪花還又大又密,拍完後,只消一會兒,不僅雪停了,積雪也快速地融化了。

他們在羅圈崖發現了很多飛貓遺骸

為地理大發現加一個「1」

在幾百米的地下,在黑暗中行走的每一步,孫佳騏都覺得很震撼。「你現在在北京找一片幾萬平米的平地,你都會感覺挺震撼的,更何況是沒見過並且又很偉大的東西。」

行走在幾百米的地下是什麼感覺?高佳說很難用語言形容,這隻有真正到了地下的人才能明白。他是Alpha Expedition的安全技術總監,有近10年的探洞經驗。他在隊伍里主要負責安全保障和技術培訓工作。下坑的時候,一般是他擔當前鋒,先下去踩好線路、做好繩索系統,再陸續護送其他成員下去。到達洞底大致需要幾個步驟:找一塊結實的岩壁,用衝擊鑽打一個孔,再把膨脹釘撞進去,掛上掛片、搭好繩索,人在繩索的保護下,開始上升或下降運動。當下降時,會經過很多的磨損點,為了避免與岩壁的摩擦對繩索造成的損害,在途中還需要做很多遷移的線路。

除了那些已經發現並被官方確認的天坑外,Alpha Expedition還想找到一個此前未有科考或者探險隊涉足過的新天坑。2017年4月,他們來到漢中,原本計劃前往雙漩渦天坑,但由於腳程過遠,氣象條件不佳,只能暫時放棄。不過,在陝西省地質調查院提供的一張遙感圖上,孫佳騏意外發現了一塊陰影。「這是一個天坑嗎?」孫佳騏問。「不知道,沒有人去過。」 陝西地質調查中心的工程師告訴他,陰影處是一個尚未證實的「疑似天坑」。

這裡是亞洲最大木竹林保護區的中心地帶,羅圈崖隱身其中。Alpha Expedition沿著野豬或者採藥人踩出的一條小道前行,直到距離坑口三米的位置都沒察覺天坑的任何蹤跡,竹林把天坑口遮蓋得十分完美,這大概是它一直不曾為世人所知的原因。

無人機起飛拍攝,天坑的全貌顯現。經測量計算,羅圈崖坑口是橢圓形,長軸直徑約200米,短軸直徑約120米,深度在150米以上,無論形狀還是尺寸都十分符合天坑的標準,驗證了孫佳騏的猜測。

沿著羅圈崖天坑一側岩壁,利用繩降技術下降大約20多米,一個洞穴開口突現在眼前。坑口周圍有若干豎井散布,坑底泥土鬆軟,假以時日,這些豎井或許會繼續坍塌,有朝一日併入天坑中也未可知。

如果按照武俠小說中的套路,這種洞一般都藏有能傳授蓋世武功的秘籍。沒找到秘籍,大家倒在坑底發現了早期人類活動的遺迹——一個保存較完好的煉硝遺址。在一個洞穴的最深處,隊員們發現一具完整的人體骸骨嵌在碎石泥地之間。這個人和煉硝又有什麼關係?又是誰會把這裡作為長眠之地呢?除此之外,他們還在羅圈崖發現了很多疑似瀕危保護動物飛貓的殘骸。

隊員們正沉浸在探索新天坑的興奮之中,卻接到了一個壞消息——暴雨預警。羅圈崖一路崎嶇狹窄,不少路還毗鄰懸崖。為了保障安全,他們決定留下所有的物品,每個人只拿必備的光源和食物緊急回撤。孫佳騏和宋文還下了一個異常艱難的決定:把相機扔下,只留下內存卡放在最貼身的口袋裡保管,人在圖在。這在他們的探險生涯中還是第一次。

經過六個多小時的冒雨下撤,隊伍終於在凌晨三點趕到了臨近的鎮上。此後,暴雨又接連下了兩天,看著連綿不斷的雨,大家倒吸了一口涼氣,「如果晚些撤退,後果不堪設想」。

羅圈崖天坑發現後,陝西地質調查院進行了勘查,認為它更符合天坑的標準,就把原有49個天坑中一個不太規則的剔除掉,換上了羅圈崖。

隊員們都很開心。宋文說:「雖然羅圈崖沒有我們探索的其他天坑大、漂亮,但對我們來說卻是意義最特殊的一個天坑,因為它基本上是我們自己發現的,等於我們在之前科考工作調查出的天坑數量基礎上給加了個1。」

天坑裡有很多地質奇觀,比如巨大的石筍

今年4月16日,經過兩年的地質遺迹調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和陝西省地質調查院完成的陝西漢中世界級天坑群首個完整調研成果正式發布,將天坑的數量提升到了54個,佔世界天坑總數的四分之一。

不同於其他極限運動,探洞的樂趣在於其發現感強。身處完全黑暗的地下空間,不走到頭,永遠不知道前面等待你的是什麼。向未知探索,既有像發現羅圈崖天坑這樣的喜出望外,同樣也有令人失望的時候。

在西鄉縣的一次探險中,孫佳騏在航拍圖裡發現了一個開口規整、底部一片白色的疑似天坑。隊員們紛紛猜測,「難道這是一個冰天坑?如果是真的,這可是一個大發現」。

為了驗證「冰天坑」的真偽,高佳和隊里的另外一個技術高手特意跑去查看,花了兩天時間到達了目的地。最後發現,這不僅不是冰天坑,甚至連天坑都不算,只是一個普通的水坑。

對於這樣的結果,曾經從事風險投資工作的孫佳騏也很坦然,「洞穴探險的魅力就是在於不確定性」。

從冒險到探索

孫佳騏在2013年發起了這支隊伍,最初的名字是Alpha Adventure。他們後來把Adventure(冒險)改成Expedition(探索),是因為他們慢慢發現單純追求刺激的極限運動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野心了。他們希望從「玩主」的身份向專業地下空間探險者轉化。

孫佳騏認為他們所做的應該是介於專業的科考者和普通探洞愛好者中間位置的一項工作。科考學家進洞測繪,在洞下,每行進一米,就要記錄一組數據;普通的探洞愛好者以享受冒險的快感為目的。而孫佳騏他們的工作是個人探索和大眾傳播的結合體,到達地下,完成一次探索任務,再利用圖片,把自己的發現傳遞給洞外人。

把探索和攝影結合起來,是Alpha Expedition這幾年一直致力在做的事情,孫佳騏認為這會讓他們整個探險活動的價值發揮得更大。「比如說這次漢中天坑的發現,『刷新了世界天坑群的規模,並把天坑分布的位置提高到了北緯32度』,這些官方用語太抽象了,你想讓大眾理解,最直觀的還是圖像和視頻。我們既然下去了,就拍出來讓大家看。」

地下攝影不同於地上,每張照片的產生都不是一個攝影師的功勞,而是需要全隊的配合。孫佳騏拍攝時,其他隊員要負責照明、擺位。高佳評價孫佳騏的攝影風格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他們最多時為了拍攝一張照片,用了六個多小時的時間。

1990年出生的孫佳騏是個學霸,三個學位兩個來自清華,一個來自香港中文大學。他的洞穴攝影是自學的,他把《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從2005年到2017年的每一期都下載到Ipad裡面,沒事就看看。「所有跟那種黑暗環境或者洞穴相關的題材,我都會去看它的照片。感覺好的截圖存下來,大概我心裡有數,如何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在此之前,他曾到世界第六大洞穴大廳廣西玫瑰大廳拍攝,並將那次拍攝經歷寫成了文章《紅玫瑰洞穴大廳的拍攝心得》,比如如何解決洞穴半空中漂浮的水汽吸收了大半的閃光燈,使光線無法到達對面岩壁的問題。

在孫佳騏看來,洞穴攝影是沒有運氣可言的。他拍攝的每一張照片都是事先規劃好的。「洞穴的整個環境非常穩定,一萬年前就這樣,現在還這樣。它裡面完全沒有光線,所有光線全是我布出來的,沒有任何隨機的東西存在。在全黑的環境里,我來決定把人放在哪,光怎麼打。我這人特別討厭驚喜,驚喜的意思是你先被驚到了。」

探洞是一個系統工程,每一步操作都要按照規則去做,不能冒險

深入地下幾百米的黑暗之境聽起來就充滿冒險,但孫佳騏覺得比起他玩的登山、滑雪來說,探洞簡直太不危險了。Alpha Expedition成立至今,沒有發生一起意外。「連夜下撤的事,我們經常干,也沒有什麼危險的。比如我滑雪可能迷路了,掉雪溝了,爬一天爬出來,這叫危險。比如我們登山,爬著爬著,上面人突然踹下臉盆大的石頭,差點糊你臉上,這叫危險。探洞是一個系統工程,探洞的每一個環節都沒有外因的影響,一個洞穴都在這一兩萬年了,很穩定。只要你每一步都做對了,它是不會有危險的。整個規劃,你的每一步操作,都要按照規則去做。你不要去冒險,該打兩顆釘的地方就打兩顆釘,不要打一顆釘。」

與探險未知相比,孫佳騏更享受項目管理的樂趣,把每一步儘可能計算得萬無一失。行程表、任務表、裝備表、計劃表……出行前,孫佳騏會把整個行程提前在腦子裡過一遍,詳細到到達某一個地點由誰接頭這些細節,他都會做詳細的計劃安排。這大概是他做風投時形成的習慣,無論做什麼,「腦子跑在手前面」,謀定而後動。

2015年,Alpha Expedition在漢中紫柏山發現了中國首個豎井型冰洞。在他們之前曾經也有人下去過,沒到底的原因僅僅是對方的衝擊鑽中途掉了,沒帶第二個,只好無功而返。

在裝備的準備上,Alpha Expedition的慣例是每樣東西都至少是雙備份。比如去漢中,他們帶了三架無人機、長四百米、重四十公斤的繩索、三套攝影器材、大量的燈具、電池、對講機等,每套燈具都會配兩三個UPS(不間斷電源),每個UPS重達10斤。孫佳騏介紹說這種規模是在其他的探險隊中很難見到的,他們也幾乎不自己背東西:「比如說中科院派人過來就是三個人一個背夫,我們過去就是五個人十個背夫。我很實際,能用錢解決的事絕對不用人解決,我只干最核心的東西,我的隊員得留體力去探索或者去拍攝。」

當然,這樣的配置花費也是巨大的。與政府支持的科考探險隊不同的是,Alpha Expedition的費用都是自籌的。前往漢中天坑的四次探險,除了為《中國國家地理》拍攝圖片,對方提供部分差旅費外,孫佳騏個人還承擔了20多萬元的花銷。

世界最美的天坑和最大的天坑群都拍過了,孫佳騏感覺暫時沒有什麼想拍的了。辭去了風投的工作,他開始創業。「與其這樣,我不如先去賺一段時間錢。以後再做什麼大的項目,肯定需要更多的資金,成本肯定會上百萬的,小的項目我也不感興趣。我先去把這錢賺出來,然後我們再去。」

孫佳騏滑雪、登山、潛水、攀冰,在各種極限運動中尋找刺激。但他的探索會一直圍繞洞穴一個核心展開。他是北京人,探洞或者洞穴攝影對他來說是一種很認真的玩法:「北京的老炮其實都喜歡玩一些特別的東西,比如說玩西夏史,他們會去買一些典籍,會去看裡面的西夏文,會去考究誰家裡有一個孤本。探洞或者洞穴攝影對我來說也有這樣的價值,等我成了老炮,我也可以玩一輩子。」

看天下416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200厘米手繪長卷,致敬美好海南30年
日本宮崎,又見初戀の櫻花季…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