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若不撇開終是苦,各自按住即成名

若不撇開終是苦,各自按住即成名

常禮常說 善美生活

1

曾見過一副工巧有趣的對聯:若不撇開終是苦,各自按住方成名。

對聯想說的是:做人做事都不能一根筋地鑽牛角尖,該放手時須放手,不然必定自尋煩惱,苦不堪言;同時,只有提高自控能力,剋制住自身的奢欲,才能成就一番功名。

對聯質樸雋永,發人邃想,與對聯的意思相比,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這副對聯的表述手法——借用漢字結構巧妙形象地解說人生哲理。

與「苦」字相比,「若」字中間的筆畫由「丨」變成了「丿」;與「各」字相比,「名」字中間的一捺沒有出頭,停在了前筆一撇的上面。

這一撇一停之間,給原本無生命的筆畫注入了靈動的活力,也為呆板的文字賦予了哲理和詩意。

相比於「苦」字的執拗,「各」字的散漫,「若」字何其洒脫,「名」字何其堅韌!

2

用文字的筆畫寄託情感、解說事情是中國文人樂此不疲的小遊戲。

明代唐伯虎得知詩友徐貞卿之妻生一子,就與好友祝允明商量賀喜之事。

談事之餘,唐伯虎以此為題吟出上聯:「半夜生孩,亥子二時難定」,古時沒有鐘錶,半夜生孩子,既可能為亥時,又可能在子時,故難定。

祝允明煞費苦心,未得妙句。

賀喜那天,祝允明偶聞徐貞卿夫妻一個屬蛇,一個屬雞,便有下聯:「百年匹配,巳酉兩屬相當」,下聯把「配」字拆為「巳酉」兩生肖,有根有據,令人拍案。

中國的正史野史中,這類妙趣橫生的雅事兒還有很多,「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閒看門中月,思耕心上田」、「踏破磊橋三塊石,沖開出路兩重山」、「凍雨灑窗東兩點西三點,切瓜分片橫七刀豎八刀」……

3

中國文人對文字遊戲的鐘愛源於祖先對文字的重視。

據野史《黃氏逸書考》記載文字是倉頡造的:「倉帝史皇氏,名頡,……及受河圖錄字,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跡、山川、指掌而創文字。」

倉頡的傳說在民間更多。傳說倉頡是「神人」,天生「四目」,聰慧異常,長大後被黃帝封為屬官。一次,黃帝討伐蚩尤,因地圖丟失而失利,黃帝命倉頡發明一種讓大家一看就明白的圖樣,倉頡苦思冥想,不得要領。

這時天降大雪,倉頡發現,山雞走過後,在雪地上留下兩行爪印,小鹿也留下梅花的蹄印。於是他想,把雞爪印畫出來就表示雞,把鹿蹄印畫出來就表示鹿。

後來倉頡似有所悟:世界上任何東西,只要把它的形象畫出來不就成了字嗎!於是,倉頡仰觀日月星辰,俯察鳥獸山川,創造了象形文字。

其它文明中,也有發明文字的傳說,但都不及華夏文明的「倉頡造字」動人心魄。與「倉頡造字」密切相關的另外兩個傳說是「天雨粟」和「鬼夜哭」。

「天雨粟」說的是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王母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這便是「穀雨」節氣的由來。「鬼夜哭」說的是神鬼得知人類掌握了文字這一窺探天地秘密的武器而不知所以,震恐莫名,徹夜哭泣。

在倉頡的家鄉陝西白水縣,人們把倉頡看做聖人,名之「倉聖」。

為了襯托文字的重要,折騰出這麼多說辭,可見在中國人心中,發明文字,非同一般。

4

重視文字,自然就會重視文字的書寫。中國人對待書法的態度,有點像父母打扮自家的姑娘,左右看著舒心,橫豎不嫌費事,非把她寫得好上加好才好。

儘管世界上很多民族在文字的書寫上也都會有一些裝飾性的藝術寫法,但將文字的書寫上升為藝術的只有我們華夏民族的「漢字書法」一家。

篆、隸、真(楷)、草、行,書體的發展和演變無不貫穿著對漢字形態之美的藝術追求。

篆書又分大篆和小篆。大篆是在甲骨文、金文(鐘鼎文)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秦統一中國後,把原來的篆書酌加簡化,同時廢除戰國時區域性的異體字,這種經過整理的秦國文字就是小篆。

小篆使用圓轉勻稱的線條,形體整齊,統一了原來沒有固定形式的偏旁,確定了偏旁的位置,確立了漢字的符號性,使書寫有了規律。

秦代通行小篆的同時還通行隸書,隸書是從草率的篆書變來的。隸書在漢代是正式字體。後來的隸書,經過藝術加工和美化,在筆畫方面增添了波勢和挑法(彎鉤)。

楷書又叫真書,由隸書演變而來,是現代通行的字體。

草書又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由隸書演變而來,起於漢代;今草是章草的繼續,是楷書的快寫體,從東漢末年流傳至今;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礎上任意增減筆畫,恣意連寫,興於唐代。

行書介於今草與楷書之間。它近於楷而不拘謹,近於草而不放縱,筆畫連綿而各守獨立,清晰易認好寫。

5

漢字書法不僅僅在中國國內有廣泛的市場,在東亞、東南亞的所謂「泛儒家文化圈」也有特別的地位。

在日本,文章中使用漢字的多少,可以體現出筆者文化層次的高低。

韓國商場中出售的供人送禮金時使用的信封或請柬上,印著「祝華婚」、「祝榮遷」、「祝華甲」等漢字,可以顯示邀請者的鄭重和學養。

越南人也喜愛漢字書法作品,越南的漢字書法家在當地社會受到格外尊重。

即便是在印刷技術十分普及的當下,在「泛儒家文化圈」內,漢字書法的市場需求依然旺盛而穩固,或商家牌匾,或廳堂裝飾,或門楣楹聯,或商標字型大小,滿眼望去,不經意處總是有漢字書法靈動的身影。

6

雖然現在絕大多數人已經不寫書法了,但我們今天的書寫方式乃至我們所選擇的列印字體,依然與傳統書法之間有緊密的內在關聯。

與其他民族的印刷體不同,中國印刷體傳承了中國書法內在的精神氣韻、審美情趣以及禮儀規矩。

當下印刷字體中使用最多的是宋體、黑體、楷體和仿宋體。

宋體字的成型是從宋代刻工開始的,是為了把楷體轉換成方便刻印的字體逐漸形成的一種「方便」字體,宋體字核心的筆畫都來自顏真卿的書法,因此宋體字繼承了顏體書法的性情,橫平豎直間,彰顯著浩然端莊,是人們認定的最「正」的字,是用來講說正經大事的標準用字。

相應的,講說正經大事的文章標題就要用黑體,而一般性的文章用楷體來排版,文藝、副刊、散文等都用仿宋體,對字體的運用必須遵循約定俗成的嚴格規定。

字體運用悄然變革的背後是大眾性情的漸次變遷,比如在「蘋果」產品中,最流行的字體和最希望大家認知的字體是等線體。

等線體的前身是黑體,等線體因其筆畫均勻粗細一致而被稱為最「民主」的字體。

7

中國人創造了漢字與書法,漢字與書法也塑造了中國人的性情,中國人的哲學、思維乃至工作方法都與我們的漢字與書法密不可分。

漢字起源於象形,象形雖然已經發展成了現在表意的書寫體系,但其間留存著大量的圖案化的形象,正是這些形象讓漢字充滿了中國哲學和中國味道。

最早的時候,人類書寫的起源很多都與象形有關係,但很多文字的書寫體系沒法繼續發展象形和符號化的體系,很多都轉換成了拼音體系。

與其他多數人種的「黏著」發音不同,中國人的發音不是成串的,而是單音節發音,單音節發音極大地「保護」了漢字的象形體系,使之一直沿用到今天。

單音節加上象形的字體使得漢語體系更具整齊感、畫面感以及關聯感。

其一,整齊感。漢字是方塊字,方塊字的筆畫自然要求橫平豎直,漢字寫成的文章在排版上自然會要求對應整齊。

文字的整齊還決定了成語的整齊、對聯的整齊,也決定了古詩詞的整齊以及文章「起承轉合」的整齊。

拼音文字沒有整齊感,漢語寫作的整齊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讀著整齊漢字寫成的典籍,吟哦著格律整齊的優美詩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更趨向對稱和統一,中國文化更趨向嚴謹和次序。

其二,畫面感。中國文字裡面的象形因素使得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故事,這和我們的文學寫作又有關係,每一個漢字所承載的故事內容,在寫作中起著極大的作用。

「山」字群峰林立,「水」字江河蜿蜒,「家」字安全富足,「玉」字王者配飾……文字的內涵與字形之間有著詩情畫意般的映襯和呼應。

其三,關聯感。中國書法講「筆筆相生」,第一筆完成後,第二筆該怎麼寫往往是由第一筆的位置來決定的,第三筆是由前兩筆的感覺和位置決定的,如此這般,筆筆相生,最後一筆往往最重要,它是調整整個字平衡的。

這就是中國人的思維定式——善於根據一個臨時的條件來決定當下該怎麼辦。因此,衍生出「活在當下」、「實事求是」以及「蓋棺定論」等人生哲理和人生方略。

8

公元前221年,秦嬴政統一中國。

之前,諸侯國各自為政,文字的形體極其紊亂,這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嚴重障礙。統一之初,秦始皇即把統一文字作為當務之急,令丞相李斯、中書府令趙高和太吏令胡毋敬等人對文字進行整理。

李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

《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記錄了當年秦帝國一統文化的盛況:「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中華民族幾千年分分合合,但終究歸於一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們民族文化巨大的向心力,而文化的向心力正是建立在「書同文」基礎之上的。

在民間,人們直到現在還會用「識文斷字」來形容一個人有文化,在很多人心中,一筆漂亮的毛筆書法就是一個人有學問的象徵。

浩瀚史書里,尋常巷陌間,真草隸篆,題詞匾額,漢字一直傳承著華夏文明最深沉的基因,一直跳動著炎黃子孫最質樸的初心。

熱文薦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常禮常說 的精彩文章:

我們為什麼要祭祀?

TAG:常禮常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