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送別的「最高」境界——躺著送

送別的「最高」境界——躺著送

《送別杜審言》

宋之問

卧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

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

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01

敲黑板

這首詩情真意切,樸實自然,較之作者的某些應制詩,算是別具一格的了。宋之問在律詩的定型上有重要貢獻,但其創作並未完全擺脫六朝綺靡詩風的影響。這首詩音韻和諧,對仗勻稱,而又樸素自然,不尚雕琢,可以說是宋之問律詩中的佳作之一,代表了作者在這一詩體上所取得的較高成就。

02

劃重點

卧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

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詩的前四句通俗曉暢,首聯直起直落,抒寫自如。當時,作者卧病在家,社會交往甚少,自不免產生孤零寂寞之感;偏偏這時又傳來友人因貶謫而遠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悵倍增。「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蘊藉,渲染了一種悲涼沉重的氣氛。別離固已難堪,如能舉杯餞行,面訴衷曲,亦可稍慰離懷;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傷之外,又增添一種遺憾之情。第四句別開生面,寫出了想像中的送別情景:友人走遠了,送行者亦已紛紛離開,河橋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邊垂柳,臨風依依,惜別之情,似無窮盡。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

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後四句接連用典。第三聯用的是孫楚和屈原的典故。孫楚,西晉文學家,名重一時,但「多所凌傲,缺鄉曲之譽」,年四十始參鎮東軍事。屈原(名「平」)才華卓絕,遭讒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羅而死。杜審言也是個「恃才謇傲」之人,此番由洛陽流貶吉州,正好取道兩湖,浪跡瀟湘,沿途恰是前賢足跡所到之處,撫今思昔,怎能不感慨叢生!這兩句既暗點友人的貶謫,交代其行蹤,更以孫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學之高超,仕途之坎坷,寄託作者對友人的同情和惋惜。結尾仍用典。用龍泉劍被埋沒的故事,喻友人的懷才不遇。豐城(今江西豐城縣)與杜審言的貶謫之地吉州同屬江西,豐城也是傳說中發現龍泉劍的地方。既然龍泉劍能被有識之士發現,重見光明,那麼友人也終將脫穎而出,再得重用。「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亦於輕描淡寫之間成為千古傳頌的名句。

03

想當年

杜審言畫像

宋之問畫像

杜審言和宋之問均是初唐詩人,又都致力於律詩的創作。公元698年,杜審言被貶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戶參軍,宋之問寫此詩以贈。宋之問(約656年-712年),其詩與沈佺期齊名,並稱「沈宋」,是近體詩定型的代表詩人。所作多粉飾太平、頌揚功德的應制詩,靡麗精巧,尤善五言律詩,在其被貶謫後,詩句逐漸簡單遼闊。

宋之問是唐代才子中最為人不恥的一個,終其一生都在趨炎附勢、溜須拍馬、追逐名利的路上。19歲高中進士,與「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供職「習藝館」,很快以文章才氣成名。在武則天組織的一場宮庭賽詩大會上,他施展才學,大勝對手詩人東方虯,獲贈錦袍。本來他就是權貴附庸風雅的「玩物」,卻毫不自知,妄想以此得寵,媚附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中宗複位,張易之被殺,宋之問於神龍元年(705年)被貶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不久逃回洛陽。後來投靠太平公主,及至安樂公主「權盛」,他又「復往諧結」,引起了太平公主的憎恨,揭發他知貢舉時受賄,便下遷為汴州長史,又改越州長史。景雲元年(710年)睿宗即位,認為他依附張易之,投靠武三思,屢不悔改,便將他流放欽州(今廣西欽州)。《舊唐書》說:「先天中,賜死於徙所。」而《新唐書》則說:「賜死桂州。」

GIF

【朗誦者】慕銘

GIF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賈愛唐詩 的精彩文章:

最絕迭字詩,跨海成經典

TAG:老賈愛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