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家報仇百年不晚,且看看漢朝的忍辱負重和宋朝的忍辱偷生

國家報仇百年不晚,且看看漢朝的忍辱負重和宋朝的忍辱偷生

秦漢之際,匈奴頭曼單于太子冒頓殺死他的父親,奪取單于之位。這是一位強有力的君主,他東滅東胡,西擊大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很快便控制了整個蒙古草原,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

漢初,匈奴不斷侵犯漢朝邊境進行擄掠。高帝七年(前200 年),匈奴南下攻打漢分封的諸侯國韓,韓王信不敵而投降。匈奴直抵晉陽。漢高祖劉邦率三十萬大軍前往阻擊,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陷入匈奴包圍圈,被困七天七夜,險些被俘。高祖通過賄賂單于閼氏(夫人),才得以逃脫。此役對漢朝來說是一次重大挫敗,百姓編歌謠:「平城之下亦誠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

白登之圍後漢朝開啟和親之路

平城之戰令高祖意識到,當時尚不具備用武力解決匈奴問題的國力,於是採納謀臣劉敬的建議,與匈奴締結「和親」。和親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點:

第一,漢將一位公主嫁給匈奴單于;

第二,漢每年送給匈奴大量絲綢、酒、食物等禮物;

第三,漢與匈奴結為兄弟之國;

第四,雙方以長城為界,互不侵犯。

高祖死後,惠、呂、文、景四朝均選送公主,與匈奴續訂和親之約,贈送的禮物數量逐年增加。

「和親」雖然緩解了漢匈之間的緊張關係,但匈奴一旦遭遇災荒,就撕毀合約,南下擄掠。文帝十四年(前66 年),匈奴十四萬騎兵甚至深入到距長安僅七百里的地方。

冒頓(mò dú)(前234年-前174年),攣鞮氏,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殺父自立,首次統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龐大強盛的匈奴帝國。

更讓漢朝君臣感到恥辱的是,高祖死後,冒頓單于送了一封國書給呂后,說:「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我孤獨寂寞,陛下也孤獨寂寞,我們兩個寡居的君主都很不快樂,無以自娛,還不如我們以己所有,換己所無)

呂后大怒,要斬使者,發兵攻打匈奴。當時群臣情緒激昂,但幾位頭腦清醒的大臣,理性分析形勢,認為出兵並沒有必勝的把握。呂后知道他們說得有理,只得婉辭回書,重修和親之約。

匈奴無疑是漢的心腹之患。文帝時,賈誼曾上書,發出「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的慨嘆。其所謂「可為流涕者」指的就是匈奴邊患。他痛心道:「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漢歲致金絮采繒以奉之。」「陛下何忍以帝皇之號為戎人諸侯,勢既卑辱,而禍不息,長此安窮!」

漢文帝閱兵細柳營

文帝時曾有意抗擊匈奴。文帝三年(前 177 年),匈奴入侵河套地區,文帝調集八萬騎兵,前往高奴,準備阻擊。匈奴聞風撤走。文帝親臨甘泉,閱兵視察。恰在此時,國內發生諸侯王反叛事件,文帝遂罷兵回朝。次年,匈奴求和親,文帝召開朝議,讓大臣討論是繼續和親還是出擊。結果大臣都認為應當和親,致使文帝放棄北擊匈奴的想法。

壯懷激烈的武帝,決心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武帝一直非常清楚漢建立以後的政局變化和自己的使命,他曾說:「漢家庶事草創,加之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他在位五十四年,大部分精力用於反擊匈奴。

元封元年(前110 年)歲首十月,武帝第一次領兵北巡。十八萬騎兵分十二部,浩浩蕩蕩,從雲陽出發,經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于台,至朔方,臨北河,在那裡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

他派使者向單于宣戰:「南越王頭已縣(懸)於漢北闕矣。單于能戰,天子自將待邊;不能,亟來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為!」單于大怒,立斬接待使者的官吏,扣押漢使者,但卻不敢應戰。

漢武帝茂陵石雕之伏虎,霍去病墓前

在漢朝長期針鋒相對的強力對抗之下,匈奴遭受沉重打擊後內部發生變故。漢宣帝五鳳年間(前 57—前 54 年),匈奴分裂為五單于,後兼并為南北兩部。南部呼韓邪單于為了求生存,向漢稱臣歸附,並於甘露元年(前53年)遣子入侍。

甘露三年(前 51年)正月,呼韓邪單于親自入長安朝見漢天子。宣帝以「客禮待之,位在諸侯王之上」,並頒賜黃金質「匈奴單于璽」,以冊封形式承認呼韓邪為匈奴的最高首領。

呼韓邪擔心受到北匈奴郅支單于的攻擊,希望留在保祿塞(今內蒙古包頭西北),為漢保衛邊塞。漢匈結束了近一百年的戰爭關係,進入一個全新的友好相處的歷史時期。

960 年宋朝建立。早在北宋建立以前近半個世紀,由契丹人創建的遼帝國就已經雄踞於中國北方及草原地區。936 年,遼朝從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手裡獲取燕雲十六州,國力空前提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別於以往游牧政權的具有多元社會經濟形態的新型帝國。

宋太宗時期兩次伐遼,高梁河之戰和雍熙北伐均遭慘敗,宋軍元氣大傷,太宗本人也銳氣盡失,再也不談收復燕雲之事。太宗去世,其子宋真宗即位之初,曾向遼朝表達了願意和好的意向,卻受到遼朝的冷遇。因為當時宋朝不僅在遼朝面前失去了優勢,而且正深受西北党項人的困擾。遼朝統治者看透了宋朝的軟弱和所處的困境,因而決定加強攻勢。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年)八月,遼軍在遼聖宗和蕭太后的親自指揮下,以收復「關南之地」(指後周世宗北伐時奪得的瀛州、莫州以及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一線以南的地區)為名,再次大舉南侵,直抵距離北宋首都開封不過一百公里的澶淵。

澶淵城下之盟

在遼軍主帥蕭撻凜被宋軍的強弩射死、騎虎難下的形勢下,遼朝統治者決定儘快同宋朝議和,以擺脫危險尷尬的境地。宋真宗也願意何談,並確定了只可給錢、不許割地的談判底線。雙方最後簽訂了「澶淵之盟」。具體內容有:

1. 宋朝每年給遼朝絹二十萬匹和銀十萬兩,以為「助軍旅之資」。

2. 雙方沿邊州縣各守境界,嚴格制止對對方邊界的非法侵入。

3. 雙方均不得接受對方逃亡人員,對逃入對方境內的人必須遣返。

4. 雙方交界處的城池和邊防設施可依舊保存 葺,但不得增針對對方的軍事設施。

5. 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此外,雙方還就外交禮儀和彼此名分地位作了約定:雙方約為「兄弟之國」,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主為弟,並稱蕭太后為叔母。彼此以「南朝」和「北朝」稱呼對方。這種虛構的親屬關係實際體現了雙方的平等地位。

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力量相對均衡條件下互相妥協的產物。雖換來了遼宋一百多年的和平,但也帶來了消極影響。它使宋朝君臣從此忘戰去兵,羞言武備,奢談太平,對外常常屈己講和。後來在與金國議和時,甚至不惜喪失民族尊嚴。

1125年金朝聯合北宋滅遼,隨後大舉南侵。金朝同時還派出了勒索宋朝的使者。一邊出兵,一邊出使,成了此後金朝對付宋朝的一貫手法。

金兵推進異常迅速,西路金兵出發不幾天就打到太原城下。與此同時,金使來到汴京,盛氣凌人地要求宋朝割地稱臣。宋徽宗心驚膽戰,不得已頒布「罪己詔」,為便於逃跑,詔命傳位於太子趙桓,自己退位,稱「道君教主太上皇帝」。

金軍雖然攻勢凌厲,但進展並不順利。此時宋朝的西北邊軍和各地駐軍正紛紛來援,金兵長途奔襲,孤軍深入,又頓于堅城之下,犯了兵家之大忌。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宋朝君臣戮力同心,同仇敵愾,守住汴京、重創敵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繼位的趙桓即宋欽宗,畏敵如虎,根本不相信宋朝軍民能夠挽救危亡。因此,汴京保衛戰剛剛開始,宋欽宗就接連派使者向金兵乞和,對李綱唇焦舌爛的戰況分析,只是敷衍搪塞而已。

抗金名臣李綱(1083—1140年),字伯紀,號梁溪先生,常州無錫人,祖籍福建邵武

金方提出了極其苛刻的議和條件:

索要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絹彩各一千萬匹,馬駝驢騾各以萬計;

尊其國主為伯父;

凡燕雲之人在漢者必須全部歸還;

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之地(史稱河朔三鎮);

以親王宰相做人質。

金人的胃口實在太大了,所要金帛之數即使竭宋朝天下之財亦難湊足。三鎮是宋朝立國的屏藩,趙家的祖墳也在此地。儘管條件如此苛刻,宋欽宗為求苟安無事,還是全部答應下來,下令搜括汴京諸色人等的金銀,好容易括得金二十萬兩,銀四百萬兩,民間積蓄已空。

金軍一面答應講和以麻痹宋朝君臣,一面照舊攻城奪地,並利用戰場上的勝利逐步提高議和條件,誘使宋朝步步屈服。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兵再度南犯,東京城被攻破。宋欽宗親自到金營議降,答應稱臣,割讓河北、河東地區。

金軍先後將宋徽宗、宋欽宗扣押在金營。金朝皇帝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為庶人,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粘罕、斡離不分別押著宋徽宗、宋欽宗和后妃、宗室、臣僚共三千餘人,北歸金朝。北宋就此滅亡。

南宋 中興四將圖(局部)

此時,宋朝皇室宗親只剩下康王趙構這棵獨苗。隨後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也就是後來的宋高宗。

通過南宋軍民的浴血奮戰,宋、金之間的對峙格局逐步形成。宋軍從不戰自潰到愈戰愈勇的變化,使金兵付出了愈益沉重的代價。以岳飛、韓世忠、吳玠等人為傑出代表的抗金將領在戰場上的表現,有力地證明金朝統治者根本不可能將南宋置於死地。

在此背景下,金朝對南宋的政策也出現了從消滅到議和的重大轉變。紹興八年(1138 年)底,宋金議和。雙方以黃河為界,南宋向金稱臣,每年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金方同意「賜還」原偽齊所轄的河南、陝西等地,並歸還宋徽宗和鄭皇后的梓宮以及宋高宗的生母韋氏。因為這一年是金熙宗天眷元年,所以史上又稱「天眷議和」。宋、金雙方取得暫時和平。

南宋李公麟《迎鑾圖》(局部)。宋高宗時,大臣曹勛奉旨到金朝迎接客死他鄉的宋徽宗及其皇后的靈柩以及高宗生母韋太后南歸。

紹興八年(1138 年),宋高宗詔令定都臨安,向金人顯示要偏安東南,放棄恢復舊疆。同年底,宋、金雙方第一次達成和議(即「天眷議和」)。議和後,宋高宗宣布大赦天下,盡撤淮南守備,以為從此可以安享太平。

為了奪回河南、陝西,強迫南宋接受更加苛刻的議和條件,紹興十年(1140 年)五月,金朝悍然撕毀墨跡未乾的和議,兵分四路,大舉攻宋。金人毀約南侵的警報,給了宋高宗、秦檜當頭一棒,再次以鐵的事實證明一味屈膝求和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和平。

幸賴廣大軍民為挽救大宋的危亡而浴血奮戰,金軍不斷敗退。正當岳飛準備舉兵收復中原,「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之時,宋廷為了向金朝乞和,竟強令岳飛退兵,所復失地又淪入金軍之手,一代抗金名將岳飛也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死。

南宋 中興四將圖(局部)

紹興十一年(1141 年)十一月,完顏兀朮表示同意議和,並對和議條款做了具體規定。宋高宗全盤接受,議和正式達成。主要內容有:

1.南宋「世世子孫,謹守臣節」;

2.確定宋、金邊界為東起淮河中流、西至大散關;

3.南宋每年向金進貢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

「紹興和議」後,宋、金雙方雖互有攻戰,但基本保持了對峙並存的局面。南宋政權雖得以繼續存在,但也只是維持偏安的格局,其軍政設施和舉措已全無統一王朝的氣象。士大夫也不再具有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的雄心抱負,士風柔靡內向,官場因循苟且,文恬武嬉,呈現出江河日下的局面。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詩人林升的這首《題臨安邸》生動而辛辣地揭示了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不思進取的精神狀態。從 13 世紀開始,隨著蒙古帝國的興起和金朝的衰亡,南宋面臨更為強大的蒙元軍隊的威脅。

在漫長的抗擊外敵入侵的過程中,南宋朝廷的決斷能力近乎歇絕,動員能力捉襟見肘,始終被動挨打,最終難逃覆滅的厄運。但南宋軍民的英勇抗爭卻可圈可點、可歌可泣,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

卜憲群 總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撰稿

華夏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宋朝建立後對柴家還算可以,為什麼最後柴進會在水滸里造反?
宦官也愛科舉:此人自己考了,還帶小太監考!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