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獲得福報—談祈禱與迴向

如何獲得福報—談祈禱與迴向

最近有賢友問,聽其他宗教的朋友說誦經完了一定要迴向,如果不迴向誦經就沒有用了,功德就流失,福報也沒有,是不是這樣?本文主要討論這個問題。

誦經功德

誦經產生「功德」,但是迴向功德不是切豆腐,可以切成一塊塊,一部分拿來做湯,一部分拿來香煎。迴向是一種心願,並不能主宰功德的分配。

誦經為何有功德

誦經是對天尊教化的致敬,能夠得到天尊的加護,產生不可思議的功德。同時,誦經對於人來說是一種修行,一種訓練。如法的誦經能夠調伏心性,調理五臟,使人開發智慧進而在言行上朝更好的方向產生進一步的改變,懺悔過錯,排遣種種慾望,發出利物濟人的慈惠之心,逐步的與大道契合。這個樣子,自然會得道多助,眾人幫扶,善神擁護,所做者成,福報不斷,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可見,從誦經到福報中間還有「懺悔」、「改變」兩個環節,缺一不可。

迴向是一種心願

人作惡以及行善,天地之間都有精準的記錄,積累達到閾值就會應現禍福。禍福的主宰在於這裡而不是在於迴向。這是獲得福報的最基本原則,也是一個人求福的根本出發點。

誦經功德並不會因為沒有念迴向文而消失。迴向是一種心願,提醒著人們的言行要為這個心願的達成而努力。

念一個迴向文就想求這個求那個,這只是一種美好心願,對一部分人來說是癡人說夢、癡心妄想,也是一廂情願。這部人罪孽深重不知懺悔、不積善功、不思改過,就妄求福果,是非常不合適的。道教強調,祈福必先懺悔,一個人的罪那麼重,沒有內疚慚愧與懺悔,有什麼臉對天要這要那的?試想一個人工作毫無成績然後去找老闆要求加薪,這合適嗎?

還有一些人熱衷一追求比較完整的迴向文,這個齋的發願文不錯,那個醮的發願文也很好,真是讓人選不過來念不完,不光要健康,還要發財,又想平安,還想沒有煩惱,反正迴向文越多越全就越好,生怕迴向文念少了就吃虧一樣。這都是愚昧的貪念在作祟,是不得真旨的。

也有一些人說,「我只是普通人、普通信士,我不懂這些」。這也是正常的,是歸於民俗大流的一廂情願,還是遵循教旨的趨吉避凶,選擇在人手中,在人腳下。

迴向要先人後己

曾有人說,迴向不要迴向太大了,會消耗自己的福報,我認為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上文已經強調,福報由自己作為的善惡決定,由天地有司賞善罰惡,會因為一個人生出利益眾生的念頭而消耗嗎?道教是一個具有濟世情懷的宗教,有明顯的度人護生、利物濟人的理念。各類科儀中的發願以及迴向無不是先祈禱國家、天下、社會、人民的利益,再祈禱個人的願望成就,這種次序是大乘教義的體現。一個人祈願眾生受益,那麼他的言行也會逐漸向眾生受益這個方向靠攏,這是利物濟人,也是培植福報。

來自千年前吐槽

實際上,這個問題在《三天內解經》中已經有論述。經文羅列了大乘修行與小乘的區別,強調大乘之法在於「念與道合,自無多陳」,是「治身延年益壽求飛升之法」。而小乘就喜歡「三指撮香,所陳億千」,注意,此處的小乘指的是一種方便的、接引的教化之道,使「人修善除罪改過」,然而現下很多人只能做到小乘中的「三指撮香,所陳億千」,僅止於此,後面的修善改過則無人問津了。三天衰落,可悲可歎。

三天內解經節選

大乘之學,當怡心恬寂,思真注玄,外若空虛,內若金城,香以通氣,口以忘言,慈心眾生,先念度人,後自度身,悉在升仙,不念財錢,回心禮謝,不勞身神,求真於內,然後通玄,念與道合,自無多陳,可謂呼吸六合,曆覽未聞。夫小乘之學,其則不然。唯以多辭為善,多事為勤,頭頰相叩,損傷身神,口辭爭競,內思不專,三指撮香,所陳億千,則求神仙度世,飛行上清;又欲仕宦高遷,五馬同轅;又欲世世昌熾,千子萬孫,又欲錢財豐積,奴婢成行;又欲延年度厄,大小休康;又欲治生估作,萬道開通;又欲心開意悟,耳目聰明;又欲使百鬼遠逃,疫不過門;又欲父慈子孝,夫愛婦貞;又欲徹視萬裏,洞見天源;又欲使遺財於念,朋友歡欣;又欲思真念道,玉女降房。所求者多,所尚者煩,不合老子守一之源。口則疲於所請之辭,形則弊於屈折之苦,心則困於多欲,神則勞於往來。《經》雲:久勞傷神,久語傷氣,久行傷筋,久視傷眼,負重傷骨,食多致病,慮事傷命,不合修身養性之法。可謂多則惑,少則得,此之謂也。小乘之學,叩齒冥而求靈應,此自是教化之道,使人修善除罪改過,非是治身延年益壽求飛升之法,故曰小乘之學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三洞經教 的精彩文章:

別再把小說情節當作宗教信仰了

TAG:道教三洞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