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中國人不重視數學?和中國傳統文化對一個字的認識有關
很多人覺得自己不擅長數學,不過看了今天我們這篇文章,你就可以放寬心了,因為不重視數學其實是中國的一個文化傳統,而這個文化傳統可以簡單總結為對一個字的認識有關。
我先問你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是怎麼計算時間的?
時間是連續不斷的,我們總說時間長河,所以我們沒辦法直接描述連續的時間。
於是,我們就把原本連續的時間給離散成了一份一份的。比如說,我們把時間分成了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這種劃分就是在原本連續不斷的時間上人為地切入了很多個點。
這其實是一種數學思想,叫離散。把連續的東西分解成一份一份的。
時間長河上原本是沒有那些點的,那些點都是我們人類強行切入的。哪天是一年的第一天?哪分鐘是一天里的第一分鐘?這些都是我們人類生硬規定出來的。
如此看來,新年倒計時是不是顯得特別荒誕,每年到了最後一天的午夜十二點,很多人都要聚會。人們盯著那個表,看著秒針一點一點地走向十二點,還要在那三二一地倒計時,等那個秒針一過十二點,人們就開始集體歡呼:哎呀,好激動,我們跨入了新的一年!
人們覺得這一秒鐘有特別的意義。但是我們回過頭一想,我們慶祝的這一秒鐘,在連續的時間長河上,有什麼特別的嗎?其實這就是人類強行規定出來的一個點,根本就沒有意義。
連續與離散
這個時間長河的例子說明,當我們用離散的思想去分析世界時,會對這個世界產生歪曲。
中國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是這麼認為的。比如老子,他就反對用離散的思想看待世界。
這就要引出標題里的那個字了——道。
老子說了,世界最根本的真理叫做「道」。「道」是什麼樣子呢?
老子說,道是混合成一體的,是連續的,也就是是不離散的。
我們中國文化里有一種理想,叫天人合一,意思就是說我們人類最完美的狀態,是跟世界合為一體,這就意味著,我們跟世界是連續的,是不能分開的,這就叫天人合一。
換句話說,中國古代哲學家很早就看到了離散思想的局限性,他們的觀點是:世界的本質是連續的、是一體的。
所以,中國古人在很長時間裡面不重視數學,他們認為數學思想會把世界給分開。在中國的文化傳統里,研究數學那是比較下等的工作。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里,這種連續的思想有沒有缺點呢?
當然有。連續思想的缺點,就是離散思想的優點。
我們可以想想,原始人在沒有抽象的數學思維前,是如何知道自己儲存了幾個水果的?他會用手比劃比劃,然後記住用手比划到哪了,但是這個是不是不好記?當他學會數數以後,他就只需要記住一個數字。
但數數的背後,不但有離散的思想,還有抽象的思想,他需要把大小、顏色不同的水果,都抽象成「水果」這個概念,然後才能用離散的思想,一份一份的去標記。
掌握了離散的思想,原始人甚至可以把這個數字寫下來,在牆上畫幾條線,這個數字就永遠不會忘了。
那反過來說,如果把世界看成是一體的思想,它的缺點就非常明顯,那就是沒辦法把世界精確地描述出來。
比如,你說什麼叫做混合成一體的「道」呢?
這個概念就不好描述。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不過也正是因為不好描述,才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吸引著無數聰明人,不停地去解釋它。但是,這也帶來了每個人的解釋都是單獨的,不連續的,沒有師承關係。
西方的古代哲學家,更加重視數學思想,他們傾向於精確地描述世界,所以很多哲學家的思想不被大家熟悉,因為說得很清楚了,不需要別人解釋,也就沒有傳播的機會,但這也讓西方的哲學思想有明顯的師承關係和傳承。
比如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從孔子到孟子到荀子,雖然號稱儒家三代聖賢,但他們的思想不但不是傳承關係,反而是互相敵對的關係。而西方哲學史上,從亞里士多德到蘇格拉底再到柏拉圖,有明確的師徒關係和思想傳承。
用離散的視角看世界
上面說離散思想的優點是容易描述,連續思想的缺點是不容易描述。
下面就來講一講為什麼連續的思想不容易描述,答案就在於人類語言的基礎是定義。
舉個例子,早晨起來兩個人見面,我對你說「你好」,如果你不知道「你」這個詞的定義,或者你不知道「好」這個詞的定義,就不可能知道「你好」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換句話說,定義是語言的基礎。
那什麼叫定義呢?
打個比方,我們人類的思想就好比是一個大地,定義就是我們在思想這個大地上畫一個圈,我們規定好了,這個詞的含義只能在這個圈的裡面,不能在這個圈的外面,這就叫定義。
那你想這個畫圈的動作其實就相當於在離散,就等於我們把原本連續的思想大地用畫圈的方式給分割成了一塊一塊的。
換句話說,我們要產生定義就必須藉助離散的思想,而我們人類的理性語言又是基於定義的,所以要表達出準確的意思就離不開離散。
這就意味著我們中國古人連續的思想,是沒有辦法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的,說白了就是他們有理也說不清楚。
當然了,我們人類除了理性語言之外還有其他的表達方式,有些表達方式也是連續的。
比如說藝術,一段音樂你聽著很優美,你就不能把這段音樂用離散的方式給分開,你就不能說,這段音樂很美是因為第一個音符很好,第二個音符也很好,湊在一起就很美。
因為藝術的美感是連續的,所以我們會看到中國古代很多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同時還是書法家,還是詩人或者畫家。
你說他作為一個哲學家,為什麼不好好地去寫哲學論文,非要跑去研究藝術呢?
那是因為用理性的語言很難表達連續的思想,反而連續的藝術就有可能,所以研究藝術對他們來說不算不務正業。
我們前面說的是,離散的思想會歪曲這個世界,但是只有藉助離散的思想,我們才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數學的優點和缺點
下面來講一講,離不開離散思想的數學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中國著名學者王國維說過一句話,叫做「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
比如說藝術是美的、是可愛的,但是它不能用語言精確地表達出來,所以它是不可信的;同樣連續的思想可以用藝術表達出來,也是美的,但它也是不可信的。
反過來說,數學就是可信而不可愛。
首先,數學是不可愛的。很多人都討厭數學。如果你讓人選擇現在學數學還是看電影,大家肯定選擇看電影,因為數學符號太枯燥了。
可是數學通過犧牲了可愛,它換來了另一個優點,就是可信、精確。
不管古希臘人也好,牛頓也好,他們寫下來的那些數學公式,我們都可以百分之百精確地理解,不會因為跟他們之間有著幾千年的距離,有著文化的隔閡,就會誤解他們的意思,這就是數學最大的魅力。
因為數學可信,我們就可以準確地知道前輩數學家們的觀點是什麼,迅速地驗證他們的觀點是對還是錯,在他們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所以,今天的各個學科都要普遍使用數學工具。
回望歷史,撩撥文化,關注磊哥撩文化,一起傳承中國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