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物質抽象藝術家Fran?ois Calvat:時間與日常事物煉金者

物質抽象藝術家Fran?ois Calvat:時間與日常事物煉金者

@ Pascal Vanhoecke畫廊

弗朗索瓦·卡爾瓦特(Fran?ois Calvat, 1926 –)生於南法的熱帶小鎮尼斯,他在看過畢加索與梵高的畫作後受到啟發,開始了他自己的繪畫創作生涯。

生活於農村讓他對於鄉間的景物、物件有更多的關注,他的作品主要研究光以及材料物件之間的關係,此外在他的作品中,往往是以材料本身的損耗不一的狀態來表現各種顏色的變化,藉由物質間的縫隙,他製造了黑暗與光亮的強烈對比。

@PascalVanhoecke畫廊

到了50年代末,戰後緊縮和經濟繁榮的社會氣氛為當時許多的藝術家提供了實質的經濟援助。遠離城市許久的弗朗索瓦也感受到了這種現象,並將此融入於他的作品中,透過廢料、被棄置的物件,他在作品中呈現農村漸漸被大眾遺忘、處於沒落的狀態。

@PascalVanhoecke畫廊

從1964年開始,這位法國藝術家確立了物件於他的作品中的重要性,並且停止了平面繪畫的創作。被Alberto Burri的物質繪畫影響,弗朗索瓦帶著觀者到一個經過巧妙構思的繪畫世界,以物件的象徵意義喚起已被我們遺忘許多的感官經驗。

1975年,由廢料組成的作品成為他的主要藝術表現形式,瀝青的黑色被焦木的黑所取代,生鏽后土棕色的釘子與化學作用速度不一致的鋅板上的鐵灰色在他的作品中反覆出現。

以下是99藝術網巴黎專欄作者Yoru對藝術家弗朗索瓦的採訪:

Y:是什麼契機讓你開始對藝術有興趣的?

F:在13歲的時候,我在《小多菲娜》(Petit Dauphinois)中看到梵高的作品《盛開的杏花》(les cerisiers en fleurs),我還記得那書頁有鈴蘭花香味,幾秒後,我就帶著我的顏料坐在我祖父的櫻花樹下畫畫了,在此刻或許就決定了我之後會成為藝術家。

Y:之後又是如何開始繪畫創作的?

F:19歲的時候我在巴黎香榭大街附近的理髮培訓班接受了為期6個月的培訓,那時候附近有許多豪華藝術畫廊,從窗戶看進去是Jean-Gabriel Domergue的作品,但是那時候根本不敢進去,其實那也不是我喜歡的風格,之後我在阿爾貝維爾(Albertville)接下一間髮廊,並且賣出了我的第一幅肖像作品,50年代我正式開始一邊花兩天進行創作,主要都是畫風景、山林的景象,一邊繼續髮廊的事業,主要也是那段時間可以慢慢研究、慢慢累積。

@PascalVanhoecke畫廊

Y:是什麼給予你靈感?

F:我常常在樹林里散步,沒事就會到森林裡走走,農村裡總是會有一些令人意外的東西,腐爛的木材、廢鐵、各種形狀的木條、木片,或是從大自然里的顏色得到啟發,所以我的作品大概都不會有強烈的色彩/50年代那時候法國文學報( Lettres Fran?aises)也影響我很多,裡面會講畢加索、André Fougeron,那些當時重要的藝術家。

@PascalVanhoecke畫廊

Y:從1968年開始,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你開始以物件創作作品,在作品中置入木頭、麻袋、紙張、水泥等等,那時候是如何開始對這些物件感興趣呢?

F:在1969到1974年間,我開始尋找比較不一樣的藝術表現形式,想像一個與當時的繪畫較不相同的藝術語言,是比較像是在探索的階段。我對物件往往有特殊的感情,老麻袋的質感呈現 時光的痕迹,時間的變化顯現於其上,也是在那時候發現物件的不同質地會讓光線產生彎折, 顏色也會有所變化。一方面也是因為住家附近的工匠我都認識,是我的老朋友。

Y:你覺得你跟Antoni Tàpies、Alberto Burri等藝術家不一樣的地方是什麼?

F:物件。我的物件是自然物、帶有時間痕迹的。

@PascalVanhoecke畫廊

Y:2011年你的作品《Totems bleus》,是用葡萄園的圓木條所做而成,並且加上藍色顏料, 當初怎麼會有這個想法?藍色是受到Yves Klein的影響嗎?

F:那時候在鄉間散步,看到葡萄園的圓木條,當下就覺得「阿!真美」,它們就這樣直挺挺的插在地上,所以就拿來用了。我的藍色是用木材膠水,如果使用越多膠,顏色就會越深,Klein則是用樹脂。

《群青圖騰》,葡萄園木柱、群青色礦物顏料,2011 @PascalVanhoecke畫廊

Y:為什麼會轉往抽象的繪畫風格?

F:在二戰後,其實法國分成了兩大繪畫趨勢,一個是抽象,另一個則是物件、具體材料的使用,在50年代後期,那是一個轉換的交接點—戰後的莊嚴肅穆以及對經濟繁榮的極度興奮,那時代的藝術家的作品記錄了社會消費主義高漲的氣氛及物件材料的重要性,雖然住在鄉下, 但我也漸漸地被這種現象影響。?

Y:在80年代,我們可以看到你有部分作品只以木條、木棍呈現,這部份作品是希望表達什麼呢?

F:我開始將「人」置於作品核心,在作品中加入了讓人想起天窗、門、圍欄的小木片,記錄日常生活的片刻景象。一方面也是因為它們是在幾十年間被修復過數遍的物件,每次修復都是以前的修復再疊加上去,展現了物件的新維度,好像它擁有無限可能性。另外美國藝術家Louise Nevelson,她的黑色木頭雕塑作品在這部份也有影響我。

《無題》, 鉛版、木頭、群青色礦物顏料,103 x 143cm @PascalVanhoecke畫廊

1960年代,許多當代藝術潮流成為創作者們的靈感來源,波普藝術、新寫實主義、貧窮藝術等,1959年第一屆為年輕藝術家所辦的巴黎雙年展,展出Jean Tinguely、Yves Klein與RobertRauschenberg等藝術家將具體的材料物件置入繪畫的創作,在1961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集合藝術》(The Art of Assemblage)展出二十世紀各種形式的、以各種材料集合而成的藝術,這表明了在60年代以來,物件在當代藝術史上的重要性。

弗朗索瓦也受到這個潮流的影響,他以生活周遭的物件作為創作材料,並且凸顯鄉村與物質主義、消費社會的破裂關係,從2001年開始,他所選擇的廢棄物都是被機器加工過的,透過這樣的過程,他將日常生活的物件重新賦予生命,將它們轉化成為新的造物,在藝術史上也有許多藝術家採用這種表現方法如杜尚(Marcel Duchamp)、西爾維·夫拉里(SylvieFleury)、凱撒(César)、 羅伯特·勞森伯格(Rauchenberg)或阿曼(Arman)等。

@PascalVanhoecke畫廊

初次見到弗朗索瓦的作品,自然會對他深諳暗色材料與光線的技巧印象深刻:深淺不一的黑色、焦木的精細紋路、藍色礦物顏料的配置運用。

@PascalVanhoecke畫廊

@PascalVanhoecke畫廊

很難想像一位地道的法國人,作品的技法卻散發渾然天成的東方美學,在他的畫前稍作停留,不難察覺其中的空寂與禪味:構圖上的巧妙安排,以及畫面中他以前後空間的錯置呈現另一個宇宙的意趣。

@PascalVanhoecke畫廊

@PascalVanhoecke畫廊

此外,在他的創作中,作品的時間軌跡也總引人注目,例如鉛板隨著時間變化,會產生微小的突起以及氧化,因此原本鐵灰色的金屬會有一部分轉為漸層的灰白色,而在中間的木頭由於已除去水氣,昆蟲與濕氣對其而言都不再有破壞性,因此呈現穩定不變的狀態,這部份似乎呈現的是藝術家本身對於山林、鄉村的記憶,沒有如大城市中的大幅度波動,人們安穩的靈魂寄託所在,並且同時帶給我們不同的視覺想像。

@PascalVanhoecke畫廊

@PascalVanhoecke畫廊

@PascalVanhoecke畫廊

@PascalVanhoecke畫廊

註:文中圖片版權均歸Pascal Vanhoecke畫廊所有

來源:99藝術網

精彩繼續

2018首屆藝術成都是否安全著陸?

狼煙四起的藝博會 藝術北京定位大眾藝術消費還是專業藝術收藏?

肯尼思·諾蘭:如何用色彩、線條與形狀描繪恪守一生的語言實驗?

「身體與大地」—中國兩代行為藝術家在紐約MoMA的並置與對話

只緣身在此山中:馬可魯、尹朝陽「寫嵩」雙人展

坐老君山、俯成都城 知美術館亮相山水間 擁抱生生不息之變

喲 有招聘!

快戳我!快戳我!火火火 99招聘 招賢納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99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美食如畫:張大千與美食珍饈之藝
田黎明:如何理解中國水墨畫里的「澄懷觀道」?

TAG:99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