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廈門先賢的青年時代

廈門先賢的青年時代

讓新閩南更了解閩南 讓老閩南更了解自己

我們是五月的花海

用青春擁抱時代

我們是初升的太陽

用生命點燃未來

……

五四青年節源於中國1919年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39年,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在這個熱血沸騰的節日里,

閩南之聲廣播和你一起,

曆數廈門先賢,

繼往開來,

讓我們一起為青春喝彩!

蘇頌

蘇頌(1020~1101年),字子容,同安縣人,10歲隨父入都,勤奮好學,尤沉酣五經與百家。宋慶曆二年(1042年)舉進士入仕。初授漢陽軍判官,不久改宿州觀察推官。慶曆四年移知江寧縣,整理戶籍,簡便易行,為他縣所效法,備受監司賞識。皇祐元年(1049年)授南京留守推官,以處事精審受到南京留守歐陽修和宰相杜衍的嘉許。皇祐五年,召試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

他在館閣9年,整理了大量館籍,參與校訂《靈樞》、《太素》、《甲乙經》、《廣濟》、《千金》、《外台秘要》等醫書,完成《嘉祐補註神農本草》,載葯1082種,比《唐新修本草》多232種,比《開寶本草》也多99種。他還編著《本草圖經》21卷,引用宋以前文獻200多種,記載300多種藥用植物和70種藥用動物或其副產品,以及大量的有機、無機物質性能及其製法,集歷代藥物學著作和中國藥物普查之大成,在對歷史地理、自然地理、經濟地理等方面也有記述。該書關於動物化石的記述,潮汐理論的闡述和木刻植物標本的繪製,都在相應的學科中佔有領先水平和重要地位。

洪朝選

洪朝選(1516~1582年),字汝尹,又字舜臣,號芳洲,別號靜庵,同安縣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中舉,嘉靖二十年中進士,他任南京戶部主事時,凡事善於規劃,徵稅度課,盈額而止;開放橋樑渡口,允許船隻往來;督放糧儲,百姓廣受恩惠,稱他為「洪佛子」。

嘉靖二十七年,他客居於毗陵(今常州一帶)的一個寺廟,與著名學者唐順之切磋學藝,講德問業,就這樣住了一年,可見洪朝選是個多麼勤懇治學的青年。

李長庚

李長庚,字超人,號西岩,翔安區馬巷鎮後濱村人,生於1751年(乾隆十五年),逝世於1808年(嘉慶十二年)。1771年考取武進士,授藍翎侍衛,歷任浙江衢州都司,累升提標游擊,太平參將,樂清副將,澎湖協副將,福建海壇鎮總兵;浙江定海鎮總兵;福建提督水師;浙江提督;總統閩浙水師。

在清朝乾隆年間,同安縣歸泉州府所轄,李長庚年輕時經常和同伴往返於泉州做生意,適逢泉州設「擂台」比武。早年的泉州城,許多人來自北方,從晉朝的"衣冠南渡"經唐宋各路精英,隱名埋姓在此,是個藏龍卧虎之地。泉州城裡,五祖拳,白鶴拳,少林拳等林林總總,高手雲集。哪知李長庚初生牛犢不怕虎,技高膽大,跳上「擂台」連連得勝,最後拔得頭籌。幾天來氣得泉州那些老拳師嗷嗷大叫,悄悄聚集了一批打手,想殺殺李長庚的威風,好在李長庚有勇有謀,早也做了準備,身邊一班兄弟,不敢戀戰,強龍不壓地頭蛇,跑到晉江邊,早有船隻在那裡接應,一個個順著竹桿跳上船隻,揚帆回同安去了。

王步蟾

王步蟾(1853~1904年),字金坡,號桂庭,廈門人。少時聰穎過人,凡參與猜謎均無不中,人稱神童。每應府縣試,名列前茅。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學使孫毓汶擢其為秀才拔萃第二名,光緒二年(1876年)省考獲優等。光緒五年,中舉人。

盧戇章

盧戇章(1854~1928年),原名擔,字雪樵,清咸豐四年(1854年)十二月十八日生於同安縣感化里古庄。9歲讀書,18歲應試,縣考名列前茅,府試卻落第,從此不入科場,在私塾和義塾教書。受當時「歐化東漸」的影響,他參與基督教活動,受西方文化影響尤深,使他的思想與科舉制度進一步決裂,說「求學期於濟世,尋章摘句胡為哉?」同治十三年(1874年),赴新加坡半工半讀,專攻英文。光緒四年(1878年)回廈門,住鼓浪嶼日光岩下應英國傳教士馬約翰的聘請助譯《英華字典》。

辜鴻銘

辜鴻銘(1857~1928年),名湯生,字鴻銘,號海濱讀易者,晚年自號「東西南北老人」。祖籍同安縣新圩鄉古宅村,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是第四代僑裔,自稱「廈門辜」。10歲時被義父母布朗夫婦帶到蘇格蘭上學,清光緒三年(1877年)獲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成為中國完成全部英式教育的第一人。接著進入德國萊比錫大學研修土木工程學,獲博士學位,其後又赴法國學法文,通曉中、英、德、法、俄、日、馬來、拉丁以及希臘等多種語言、文字。光緒六年返回檳榔嶼,在新加坡海峽殖民地政府中任職。

周殿熏

周殿熏(1867~1929年),字墨史,號曙嵐,同安縣人。弱冠進縣學(秀才),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被聘為玉屏書院大董,主管書院行政。光緒二十三年與兄殿修同中舉人,1904年起兼任地方慈善機構同善堂總董。1908年被廈門中學堂(廈門一中的前身)聘為學監兼教員。1910年入京會考時獲殿試一等,任史部主事。後辭官回廈,任同文書院校董。辛亥革命廈門光復,被推任為廈門參事會會長。1920年倡辦廈門圖書館,任義務館長10年。曾赴滬募捐建館經費及搜集舊書、添置新書,充實圖書館藏書。其間,兼任思明縣(時廈門未設市)修志局局長、廈門同文中學校長,並組織鷺江詩社。著有《棣華吟館詩文集》、《詩經匯事纂編》。

周殿熏不但平時喜歡邀一幫朋友在自己的院子里吟詩,而且還喜歡變俗為雅。現在的「文淵井巷」名字就源自周殿熏的雅氣。現在的文園巷以前叫「蚊煙井巷」,因為整條巷子當時都是做蚊香的。而當時的廈門圖書館也就在「蚊煙井巷」,周殿熏每天上班都要經過這條巷子,久而久之,他就把該巷名稱雅化成了「文淵井巷」。

黃仲涵

黃仲涵(1866~1924年),字泰源,祖籍同安縣,生於印尼三寶壟,幼年受到中國文化傳統教育。其父黃志信原是閩南小刀會頭目之一,起義失敗後南渡印尼三寶壟,開設以經營大米為主的建源公司。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他繼承父業,將建源公司改組為建源貿易有限公司,除繼續經營米業外,還經營橡膠、咖啡、椰干、木棉、薯粉、胡椒、花生、植物油等出口貿易。從光緒二十年起,他以獨到眼光,投資1000萬荷盾,先後創辦勒佐阿貢、克列貝特、丹卡爾朗經等5座大型糖廠,並買地種植甘蔗,蔗園多達100萬畝。

馬約翰

馬約翰(1882~1966年),廈門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預科,兩年後升入本科。宣統三年(1911年)大學畢業,獲理學學士稱號。在上海就讀期間,他一直是聖約翰大學體育隊的主要成員之一,參加該校足球、網球、棒球、游泳等運動隊,酷愛田徑,尤擅長中跑和短跑,曾獲100碼、120碼、880碼、一英里等項的全校冠軍。大學畢業後,曾在一家外商公司做翻譯,同時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辦的一所夜校執教。民國3年(1914年)夏,應聘到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任化學老師。此時,帝國主義稱中國人為「東亞病夫」,他對此十分氣憤,立志摘掉「東亞病夫」的帽子,改教體育,遂擔任清華學校體育幫教(助教)。同年11月,被學校推為北京體育協進會代表。

更多有趣走心的閩南文化,

歡迎收聽關注FM101.2閩南之聲廣播《Just閩南》,

阿柯、澎澎主持,

周一到周日15:00-16:00首播、22:00-23:00重播。

廈門廣電微信矩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閩南之聲廣播 的精彩文章:

TAG:閩南之聲廣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