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陶淵明《飲酒》探索及陶淵明接受史研究

陶淵明《飲酒》探索及陶淵明接受史研究

龔 斌

主持人語

本期刊出三篇陶淵明研究文章:日本六朝文學資深研究專家沼口勝《略論陶淵明〈飲酒〉詩題的典故及寓意》(李寅生譯)、王征《明初吳中派陶詩接受初探——以「吳中四傑」為中心》、王麗麗《宋前詩人桃源之詠的「水」意象解讀》。前一篇是對陶淵明《飲酒》二十首詩題和寓意的探索,後二篇屬於陶淵明接受史的研究。

日本是海外陶學研究的重鎮。他們的研究,往往從看似不經意處入手,大膽提出結論,然後多方求證,以小見大,頗有新意。沼口勝論陶淵明《飲酒》詩,就鮮明地體現了上面所說的特點。此文以為《飲酒》詩題之「飲酒」,由兩種不同的典故構成:其一,典出於漢代焦贛的《易林》繇辭「六月采芑,征伐無道。張仲方叔,克勝飲酒」,指劉裕實現晉宋禪代的義熙十四年(418)的形勢。

其二,典出於《周易》「未濟」卦「上九」的爻辭「有孚於飲酒,無咎」,寄寓詩人安於天命的心理以及所產生的順從、舒適的精神態度。上述結論及運用的資料,都是國內研究者所忽略的。當然,文章的邏輯推論及結論尚須推敲。比如《飲酒》詩的作年,一般據其十六、十九兩首詩的自述經歷推斷,大致作於義熙十二三年(416、417)的秋天,即義熙元年(405)歸田之後「亭亭復一紀」(一紀,十二年)。

沼口勝以劉裕征伐後秦,自比周宣王征 狁的史實,又引《易林》繇辭中「張仲方叔,克勝飲酒」,由此得出《飲酒》詩作於義熙十四年,同有感劉裕北伐有關。這樣的結論,是否符合《飲酒》詩序?符合詩人喜酒的個性?符合淵明晉宋易代之際的政治立場?這些問題,值得深入討論。

元代及明初是陶淵明接受史上的重要時期,王征《明初吳中派陶詩接受初探——以「吳中四傑」為中心》一文重點評述高啟的隱逸詩如何受到陶詩的影響。例如評高啟《詠隱逸十六首》說:「無論從寫法、意義,還是詩風方面,都有陶詩的痕迹。」而《始歸田園》二首,顯然是仿效淵明《歸園田居》五首。高啟亦有《詠三良》《詠荊軻》,如陶詩一樣,表現他的詩有豪放的一面。

另一詩人楊基仕宦不適,隱居避世,痛飲淵明酒,采采東籬菊,頗顯隱士之風。讀其《并州對雪》《鵝翎菊》等詩,可以看出他對淵明隱逸生活的嚮往。又以為楊基對陶詩的宗尚與摩習,當是其詩質樸風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張羽自視為隱士,極為仰慕陶淵明,曾作《陶靖節贊》,讚美陶淵明的隱逸生活及詩文,認為淵明無論詩品還是人品都高若雲漢。

由此可見張羽對陶淵明其人品其詩文的喜愛。張羽曾作《題淵明白衣送酒圖》,寫「白衣送酒」的佳話,同時也暗涵著張羽本人對淡泊生活的追求。此文認為吳中四傑的詩歌創作多用陶詩意象、頗具陶詩風味。陶淵明作為魏晉詩壇上的代表詩人,對吳中體的形成有較大的影響。

王麗麗《宋前詩人桃源之詠的「水」意象解讀》,所取的角度比較新穎。但桃源水的意象究竟是什麼,與無數詩人詠唱的山水之「水」有何聯繫,有何不同,解讀其實是並不容易的。本文指出了桃源之詠的水意象的多種涵義,其中說得比較符合桃源水的,恐怕還是桃源水的意象是「隔離」,如文中所說:「桃源水隔離了喧囂、紛爭、戰亂,讓人們安詳地生活在山水之中,進入了桃源便與山水融一了。」一條清溪,隔離了兩個世界,一個是真實的現實世界,一個是虛構的理想世界。前者是俗世,後者是「神界」;前者淳樸,後者澆薄;前者喧囂,後者寧靜;前者醜陋,後者優美。至於本文所說的佛教中的觀想水,則是佛教禪定修習的一種方法,似乎與桃源水無關。

特邀主持人:龔斌

龔斌,1947年生,上海崇明人。197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1981年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畢業。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陶淵明研究學會會長。已出版的學術專著有《陶淵明集校箋》《陶淵明傳論》《世說新語校釋》《青樓文化與中國文學研究》《中國人的休閑》《慧遠法師傳》《鳩摩羅什傳》等十餘種。與他人合著的有《中國古代文學事典》《中國古代詩詞曲詞典》等。

1

略論陶淵明《飲酒》詩題的典故及其寓意

沼口勝著;李寅生譯

摘要:陶淵明所創作的組詩《飲酒》二十首是其詩歌代表作,詩題「飲酒」是由兩種不同的典故構成,屬於不同寓意複合而成的辭彙。其一是典出於漢代焦贛所撰的《易林》繇辭「六月采芑,征伐無道。張仲方叔,克勝飲酒」,指劉裕征伐後秦凱旋,受相國、宋公、九錫之命,並實現晉宋禪代的義熙十四年秋的形勢;其二是典出於《周易》「未濟」卦「上九」的爻辭「有孚於飲酒。無咎」,指在上述的晉末時勢中,寄寓著詩人以至誠安天命的心理及其所產生的順從、自適的精神態度。

關鍵詞:陶淵明;《飲酒》;詩題;典故;《易林》;《周易》;未濟;爻辭;寓意

作者簡介:沼口勝(1937—),男,日本東京都人,京都文教大學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六朝文學、陶淵明;李寅生(1962—),男,內蒙古巴彥淖爾人,廣西大學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2

明初吳中派陶詩接受初探

——以「吳中四傑」為中心

王征

摘要:元末明初,以高啟為首的吳中派文人雖有高漲的用世熱情,但遇主不淑,理想幻滅後大都選擇歸隱山林,保持他們獨立拔俗的精神,表現出濃厚的隱逸意識。因此,他們對陶淵明的隱士精神及隱逸生活皆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其詩歌創作也多用陶詩意象、頗具陶詩風味。吳中體尚意、尚趣及自然醇雅、風神雋逸的詩歌風貌的形成與陶詩影響當有一定的關係。

關鍵詞:元末明初;吳中派;吳中四傑;隱逸;陶淵明;陶詩;接受

作者簡介:王征(1975—),男,山東滕州人,天津師範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國文學思想史。

3

宋前詩人桃源之詠的「水」意象解讀

王麗麗

摘要:自陶潛的《桃花源記》問世以來,桃花源的觀念深入人心,桃源之水也在後人的歌詠中有了新的內涵。桃源之水是溝通源內源外的橋樑,它將漁人引入了世外桃源,也將世外桃源的美好展現在我們眼前;豐沛的桃源之水為桃源人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提供了保證,桃源水隔離了喧囂、紛爭、戰亂,使人們安詳地生活在山水之中,進入了桃源便與山水融一了;桃源人質樸醇厚的人性恰與道家「上善若水」的「水德」相契合,而佛教中水之清凈與滌濁的內涵,亦蘊含在許多文人的桃源之詠中。

關鍵詞:陶淵明;桃花源;桃源水;詩歌;水意象;隱逸;佛道;宗教哲學

作者簡介:王麗麗(1993—),女,江蘇揚州人,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或許你還想看

本期編輯/張眉

圖源/網路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微信號:szjyxb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的精彩文章:

【媒介與大眾文化】青年亞文化研究

TAG: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