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美貿易戰看,中國石油地學軟體的發展之路
自從中國發布2025製造戰略計劃以來,美國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發動了大規模貿易戰,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想徹底截斷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一場看不見硝煙的高端技術戰就此拉開大幕!
4月16日,美國宣布制裁我國中興通訊公司,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徹底警醒了中國政府和民眾,認識到在這場遏制與反遏制的戰鬥中,我們的實力和對方是不對等的,確切地說還沒有足夠的資本和對方進行同等力度的戰鬥。
美國一出手就是晶元,潛在的殺手鐧還有網際網路,Windows、安卓等操作系統,這些都是我們當今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和命脈。我們應對美國的反制措施主要是龐大的市場,包括大豆、高粱、飛機、汽車等大宗商品,甚至包括洋垃圾。限制這些商品進口雖然會使美國受到一定的打擊,但絕不致命,而且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我們也要付出足夠的代價。
這次貿易戰一拉開序幕,就足以警醒國人,尤其是中興晶元之痛,也是應該警醒石油人的時候了。
此文,就是對石油地學軟體問題的幾點淺薄看法,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廣泛、更深層次的討論和思考,中國石油人一起來探討如何應對中美貿易戰中關於地學研究軟體的問題。
一、中國石油行業自主知識產權地學研究軟體現狀
在石油行業軟實力方面,中國和世界先進國家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伴隨著石油工業的發展,我們每年都要耗費巨資採購各種國外軟體和服務,世界油服巨頭利用這些技術每年從中國石油產量中間接獲取了高額利潤,每套進口軟體售價高達數十萬甚至過百萬美金,較之國外售價高了數倍,這都是用我們不可再生的寶貴石油資源換來的!
僅就地學軟體來說,我們現在使用的地震處理、解釋、反演、建模等一條龍軟體幾乎清一色都是西方引進,國內各大油田公司將其稱為「主流軟體」,列為每年軟體採購的重點,這種情況至今已經持續了30年!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引入這些技術是迫不得已,但30年的時間,仍然沒有研發出自己的通用軟體,仍然被國外壟斷,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是我們中國人能力不行,研發不出自主知識產權的軟體產品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十幾年前,西方地球物理公司為了遏制中石油BGP公司在國際上與其競爭,採取禁售地震處理軟體給中國的策略,使BGP公司痛下決心,開發出自主知識產權的處理解釋軟體GeoEast,徹底打破了西方公司的技術壟斷,目前BGP已經在國際物探市場佔有領先地位。
還有一個例子,國際軟體巨頭哈里伯頓公司和斯倫貝謝公司都在中國成立了軟體研發部門,聘用中國專業研發人員開發軟體產品。
以上事實證明,中國人在科技和信息領域並不落後,並非沒有能力開發自己的石油專業軟體。
近二十年,始終有一批石油軟體人默默地堅守和耕耘,開發了一大批中國自主研發的地學軟體,包括GeoEast地震處理解釋、News地質綜合研究、SMI地震波形指示反演、GPT精細油藏描述、DepthInsight地質建模、金雙狐地質繪圖等等,形成了幾乎能夠覆蓋地學研究全流程的系列軟體,並以其完美的中文界面、便捷的交互、創新的功能、快捷周到的技術支持贏得了中國石油行業用戶的廣泛讚譽。
實踐表明,中國人自己研發的軟體更具優勢:
第一、更適應中國陸相地質條件
軟體一定是以服務大多數用戶為目標。由於我國主要發育陸相薄互層沉積,斷陷盆地發育,儲層橫向非均質較強,和國外海相地層差異較大。
西方軟體往往以海相地層遇到的問題為導向,對陸相盆地考慮較少,因此,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無法獲得滿意的效果。例如,國外軟體在解決薄互層預測時僅僅提供了地質統計學反演一種方法,隨機性較強。
北京中恆利華石油技術研究所,專註地震反演初測預測演算法和軟體平台研發15年,自主研發的地震波形指示反演(SMI)軟體,從中國陸相油氣田地質實踐出發,引入地震波形驅動,修正了地質統計學的缺陷,通過國內20多個油田近2000個用戶的不同沉積環境儲層預測精度測試,儲層橫向和縱向非均質性預測精度令人滿意,證明SMI的地震波形反演核心演算法在解決陸相沉積的薄層預測能力上已經走在世界同類軟體的前面,得到用戶的廣泛好評。
深探公司20餘年如一日,專註於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離散差值網格化演算法,尤其是海量網格計算等功能,其地質建模軟體在地學領域完全可以媲美國外公司產品,在大區域建模方面更是獨領風騷。
由此可見,針對中國特殊的地質條件,國內自主研發的地學研究軟體具有更好的適用性,完全可以取代部分國外同類軟體。
第二、中文界面,更適應中國技術人員的使用習慣
多年來,中國石油行業從實踐出發,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地學研究流程和方法,很多國外軟體往往不適應中國技術人員的操作習慣,加上英文界面不容易理解,導致國外軟體學習門檻高、周期長,適用性廣受詬病。
國內自主研發的軟體,完全按照中國自己的地學研究流程和方法,並採用中文界面,符合中國人的語言思維習慣,易學易用,中文菜單,而且填補了國外軟體的空白,在中國地學研究領域獲得了普遍認可。例如GPT沉積微相研究軟體、卡奔軟體(RESFORM),已經廣泛應用於各油田和各大研究院所。據悉,GPT公司推出的GDS全數字化地質工作平台,是徹底改變油田廣大開發地質工作者工作方式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性突破,是油田開發地質工作技術人員的福音。
第三、尊重用戶,便捷周到的售後支持與服務
西方軟體由於在中國只設立一個辦事處,支持力量相對薄弱,對於用戶的要求反饋較慢,往往一個問題拖了幾年、數個版本都沒有解決。而中國自主研發的軟體往往在售後方面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對於用戶提出的意見響應迅速,例如金雙狐軟體、GPT軟體公司,甚至直接派駐技術支持人員常年在油田現場,提供手把手的技術培訓,24×7的技術支持,用戶反饋的問題很快就能夠解決,為用戶的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撐。同時,國產軟體可以根據用戶需求快速定製相關功能,這也是進口軟體無法與之相比的。
儘管國產地學軟體研發具有如此優勢,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叫好不叫座,「做得出來、賣不出去」是所有中國石油軟體人共同的感受。尤其近幾年,受油價下跌的影響,國內從事石油專業軟體研發的公司舉步維艱,勉強維持。
二、為什麼國產石油軟體會面臨如此窘境
為什麼三十多年過去了,中國的地學軟體依舊被「舶來品」牢牢把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 油公司沒有對自主研發軟體的扶持意識
中國的石油資源為國家所有,因此只有少數幾個央企具有石油勘探開發的資質和牌照,也就是說,石油專業軟體的用戶被限定了,只能是央企。如果央企不重視或者不扶持專業軟體的發展,研發專業軟體就會失去市場,只能慢慢消亡。所以央企對國內地學軟體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長期以來,央企主要是以產量任務為考核標準,尚沒有扶持國產自主知識產權軟體的意識和相關政策,應用軟體一直以購買國外軟體為主。國外軟體發展起步早,全面佔領了中國市場,形成了固定的用戶群,導致國外軟體用戶越來越多,發展越來越完善。國內軟體起步晚,用戶少,發展慢,距離國際水平差距越來越大,形成了惡性循環。很多用戶對於國產軟體抱著不願意學習也不願意了解的抵觸心理,使很多國產軟體生存不了幾年就夭折在搖籃里。
第二、 崇洋心理導致科研跟風,不注重創新
地學界崇洋之風由來已久,很多技術專家熱衷於跟著西方技術思路走,沒有傳承老一輩地質家打破西方「中國貧油論」的獨立科研精神,缺乏自己的判斷。認為西方技術就是比中國的好。同樣的軟體,西方的技術一推出就會受到熱捧,很少有人去仔細了解其原理、適用性,也沒經過嚴謹的實際資料檢驗。而對於國內自主研發的方法,往往充滿不信任,既不認真了解,也不詳細研究,導致國產軟體先天就低人一等。同樣功能的產品,買進口軟體花200萬也認為理所應當,國產軟體超過80萬就已經是天價,不考慮研發成本和技術含量,這種潛意識的價格評判標準實際上是一種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現,客觀上也制約了自主產權軟體的發展。導致很多中國軟體公司在國內研發、到國外註冊,偽裝成國外產品銷售,或者乾脆遠走海外謀求發展,例如GPT、深探等公司,也許只有在國外獲得了認可,才能得到國人的認可。近日,一篇「不讓石油行業芯酸芯痛」 的短文,道出了石油軟體人的悲哀。
第三、擔心扶持民營企業有權錢交易的嫌疑
十八大以來,黨的建設得到加強,反腐之風深入民心。在這種大的背景下,確實暴露出一部分民營企業通過不正當手段進行惡性競爭。但不能據此認定所有民營企業都是靠權錢交易獲利,更不能因少數企業不遵守規則而把所有民企都排除在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結構日益多元化,民企在解決就業問題、利用市場機制進行科技開發方面承擔了重要的社會責任,產生了BAT這樣全世界都赫赫有名的民營高科技企業。在石油領域,我們也必須把民營企業在科研方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通過民企整合社會化人才資源,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刺激民企的創新動力。
因此,一方面需要央企能夠建立健全的監督機制,自身正方能正天下;另一方面,也希望社會要給央企寬鬆的環境,使各級決策者能幹事、敢幹事,大膽與民企合作,給民企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以戰略的眼光扶持民間科研力量,舉賢不避親,爭取儘快打造能夠和國際化產品競爭的國產化核心技術,爭取培育出中國石油界的巨型軟體公司。
三、防止石油地學研究軟體」芯酸芯痛」的應對之策
透過中美貿易戰,我們真正擔憂的不是晶元,而是創新的土壤。中國石油資源由央企負責管理,對於中國自主知識產權軟體的發展負有重要責任。為促進中國地學軟體業的發展,希望央企能建立創新體制機制,集合社會化資源,央企、民企、大學、科研院所共同努力,提升石油行業的科技創新力和技術軟實力,爭取儘快實現地學軟體的 「中國智造」。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建立創新激勵機制,整合社會化資源,形成創新合力
搞核心科技,不是靠「高度重視」、「加大投入」就能解決的,還需要人才的培養和足夠的研發時間。科技創新風險極高,而傳統國企的體制卻是「風險厭惡型」的。對於自主產權研發方面,要有時間和成功的冗餘度,可以允許一定的失敗,不一定要求年年有創新。另外,央企在自主研發基礎上,可以適當利用市場吸引、整合社會力量,以避免自身風險。改變世界能源格局的美國頁岩油革命就是由小公司推動的,可見社會資源的無限潛力。有鑒於此,在地學軟體領域,可以給地學軟體開發更多的積極政策,通過市場培育一些高科技公司,借力完成核心科技研發。
第二、限定進口軟體引進配額,加大國產軟體的採購比例。
中國地學軟體市場單一,主要依賴央企。如果央企能夠加大對國產軟體的市場扶持力度,無疑會迎來科研創新的春天。為進一步支持對國內企業的扶持力度,打造國內自主研發能力,建議優選一些國內科研實力較強、口碑較好的軟體,重點扶持。限定國外軟體進口配額,逐年加大國產化軟體的覆蓋範圍和採購比例。只針對少數特殊的、國內目前還無法解決的軟體允許少量進口,並加大該類軟體的國產研發力度,儘快實現國產化。
第三、加大軟體使用考核力度,軟體引進由最終用戶決策
目前很多油田已經加強了對引進軟體使用率的監管,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有部分油田統計口徑不一致、監管流於形式,仍然存在引進軟體由領導決策,最終使用率低的問題。建議一方面對引進軟體使用率低的情況要追究主管領導的責任,另一方面為避免出現不敢引進怕擔責的現象,對於用戶呼聲高但遲遲不引進的情況更要追究主要領導責任。
如何推動國內地學軟體的創新和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有識之士群策群力,共同營建科技創新的氛圍。到2020年,中國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與此相對應地,在影響國家經濟命脈的能源行業,我們理應奮起直追,不但要儘快縮小我們和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要爭取走在世界前列,力爭在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領域,打造獨立自主的全產業鏈,形成一系列國際領先的核心技術,這樣才能在國際能源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原創作品不易,轉載請文章底部留言授權!違者必究。


※中國天然氣能源大發展所面臨的一些挑戰
※勘探思路的轉變在全球不斷取得油氣突破和發現
TAG:天外格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