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氣與氣絡學說探討——哲學之氣

氣與氣絡學說探討——哲學之氣

·摘自:《中醫雜誌》2017年第58卷第21期

·基金項目: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No.2012CB5186000)

氣論哲學向醫學領域的延伸與應用是中醫學術發展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搭建起氣論哲學與醫學科學之間密切溝通的橋樑,從而使中醫學成為哲學與自然科學完美結合的典範。從哲學之氣、醫學之氣、氣的功能實現形式不同層次上探討氣絡學說,有助於把握氣的內涵與外延,亦有助於為氣絡學說的傳承創新提供理論基礎及有益借鑒。

摘要

氣論哲學向醫學領域的延伸與應用是中醫學術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搭建起氣論哲學與醫學科學之間密切溝通的橋樑,從而使中醫學成為哲學與自然科學完美結合的典範。氣在中醫學中的延伸和應用,既保留了其哲學屬性,又賦予了其醫學內涵和功能。由於氣的運行遵循了陰陽動態平衡和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氣-陰陽-五行」成為氣論哲學的核心思想的同時也成為中醫學術理論的重要概念,在醫學中的應用也涉及到生理、病理、辨證、治療、藥物等各方面,這就導致難以準確把握氣的內涵與外延,也成為中醫學藉助現代科技開展實驗研究或臨床研究的難點。因此,從哲學之氣、醫學之氣、氣的功能實現形式不同層次上探討氣絡學說,有助於把握氣的內涵與外延,亦有助於為氣絡學說的傳承創新提供理論基礎及有益借鑒。

哲學之氣

《說文解字》釋言:「氣,雲氣也。」氣在甲骨文中是表示山川之間飄逸霧氣的象形字。人類對氣的最早認識為自然界的雲氣、霧氣、風氣等,隨著火的發明和應用又看到煙霧、蒸汽等,同時亦觀察到人類自身呼吸之氣、冬季便溺之熱氣等,故先秦時期「氣」首先是建立在「觀物取類」基礎上對自然界「氣」的客觀感知。氣的變化關乎自然萬物的生、長、化、收、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風、雨、寒、暑氣候變化等複雜自然現象,進而從「氣」探討宇宙萬物構成的本原、運行規律及其相互聯繫,從而展開了以氣論哲學思想為主導的貫穿數千年中華文化的歷史進程。

中華古代哲學思想核心——氣一元論,為先秦道家所創立。老子《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明確指出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最高法則為「道」,氣的變化為其核心內涵,氣的運行遵循了陰陽動態平衡的規律,由此而化出世間萬物,當萬物的運行和聯繫符合氣之陰陽之道時便呈現出和諧生機,所謂「沖氣以為和」。

莊子繼承發展老子的思想,提出「通天下一氣耳」(《莊子·知北游》),並用氣論哲學探討生命及死亡,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成為氣學理論應用於醫學領域的思想淵藪。戰國時代《管子》最早提出「精氣說」,曰「精也者,氣之精者也」;「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指出精氣乃氣中之精粹,是生命產生的本原。東漢時期以王充為代表的古代哲學家創立「元氣學說」,如《論衡》言:「元氣未分,渾沌為一」;「萬物之生,皆稟元氣」,不僅指出元氣乃萬物肇始之氣,並嘗試用氣、氣化觀念去解釋萬物的發生、發展、運動、變化、消亡、轉化,藉以解釋各種自然現象的成因,成為先秦以來最為系統的「氣一元論」。之後宋代張載、王安石及明清時期王夫之、戴震等人傳承發展前人思想,使氣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範疇,並形成古代「氣一元論」為核心內容的自然哲學思想。縱觀以「氣一元論」「精氣學說」「元氣學說」為主要內容的氣論哲學思想,貫穿中華文明數千年,歷經先秦至明清諸子百家演繹與發揮,對社會、人文、醫學及各種自然科學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擷要而言,氣論哲學闡釋了宇宙萬物構成本原、運行規律及其相互聯繫,氣一元論的本原論、形氣轉化的恆動論、天人合一的整體論也就成為了氣論哲學的核心內涵和突出特徵。氣論哲學在「道」的哲學層面上解決了三大問題:一是氣是構成世界萬物的精微物質,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中醫學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故中醫學從形成的早期階段便是反迷信的,如《素問·五臟別論》曰:「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更記載扁鵲在其醫療活動過程中「六不治」的原則,即包括「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二是氣是永恆運動的,其運動形式是升降聚散,從而形成了中醫學的恆動觀;三是氣的運動規律是可以被認識的,遵循了陰陽動態平衡和五行生剋制衡,因此,「氣-陰陽-五行」不僅是氣論哲學的核心思想,也成為中醫學術體系的理論框架。

氣一元論的本原論

哲學意義上的「本原」指世界萬物的來源和存在的根據,是古今中西哲學界都在探尋的問題。古希臘著名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構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從其中產生,最後又復歸為它。西方哲學家圍繞這一問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哲學家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物質性的元素,如水、火、氣,以及原子,還有一部分哲學家認為,本原是抽象的原則,如數、存在等。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提出:「在中國哲學中,注重物質,以物的範疇解說一切之根本論,乃是氣論。中國哲學中所謂氣,可以說是最細微、最流動的物質,以氣解說物質,即以最細微最流動的物質為一切之根本」。

中國古代氣論哲學認為,「氣」是存在於宇宙中的運行不息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本原或本體,大到宇宙天體小到自然萬物,都是由氣構成。《淮南子·天文訓》描述到:「道始於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較《淮南子》晚成書的《黃帝內經》引《太始天元冊》亦云:「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惚統坤元」(《素問·天元紀大論》),指出構成萬物的本原乃「通天下一氣耳」(《莊子·知北游》)。

氣分陰陽列為五行化生萬物,《荀子·禮論》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尚書·洪範》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呈現出一氣化陰陽,五行為基本元素的自然觀。故漢初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言:「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形成「氣-陰陽-五行」的世界萬物構成的本原論。

管子、莊子的精氣學說均強調了精為氣的精華部分,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如《管子》言:「精也者,氣之精者也」;《莊子·知北游》曰:「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古代哲學的元氣學說則認為,元氣是構成萬物的原始物質,誠如《鶡冠子·泰錄》所言:「天地成於元氣,萬物成於天地」;《論衡》載:「元氣未分,渾沌為一」「萬物之生,皆稟元氣」。綜觀古代哲學的自然觀,氣分陰陽,列布五行,精氣為靈,元氣為始,從而形成了「氣一元論」的宇宙萬物構成的本原論,這與當代認為混沌天體中的爆炸誕生了宇宙,次生了星體萬物的認識不謀而合。

形氣轉化的恆動論

我國古代氣論哲學認識到氣的運動是永恆的,氣的運動形式表現為升降聚散,氣的運動伴隨著陰陽交感、五行生剋制化,發生著形氣轉化的氣化運動,從而呈現出天地蒼茫、歲月無聲、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

氣的永恆運動貫穿於宇宙萬物運動的時間與空間過程,古人用「細無內,大無外」「彌綸天地」的氣來表達這種無限的、無形的運動演變。《呂氏春秋》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強調運動是保持良好狀態生生不息的內在因素。

氣的運動稱作「氣機」,氣的運動形式主要表現為升、降、聚、散,萬物在氣機升降聚散中生成湮滅,正如宋代張載《正蒙》所說:「若陰陽之氣,則循環迭至,聚散相盪,升降相求,絪溫相楺,蓋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周易》從陰陽交感的觀點觀察萬物變化,如「天地交,泰」(《象》),「天地不交,萬物不通」(《否卦》),顯示出「陰陽相交則泰,陰陽不交則否」的陰陽交感思想。《荀子·》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強調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陽動陰靜、陽施陰承、互根互用、消長平衡、陰陽交感、化生萬物,芸芸眾生、世間百態莫不與此有關。

水、火、木、金、土五行最初為構成世界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後來結合氣候變化逐漸成為氣論哲學中隨著陰陽消長變化所呈現的五大系統生克制化關係,如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載:「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故謂治」。

伴隨著氣的升降聚散、陰陽交感、生克制化而產生了形氣轉化的氣化運動,莊子《至樂》云:「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指出因氣的變化才有自然萬物和芸芸眾生象,形氣轉化才會有生命體的生長和死亡。

生命機體無時無刻不與外界發生著物質能量交換和信息交流,生命運動也無時無刻不進行著新陳代謝,保持著五臟系統人體內環境的協調統一,物質轉化為能量,能量轉化為功能,功能調節形體,內外環境信息溝通,莫不與形氣轉化的氣化運動有關。故氣的形氣轉化的恆動論是在形而上的哲學層面對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高度概括,對中醫學術理論體系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對當今生命科學研究具有不可低估的指導價值。

天人合一的整體論

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觀點,是對古代氣論哲學天體宇宙自然萬物與人的生命合為一體思想的高度概括。氣作為構成宇宙萬物的物質本原,也是人的生命發生的本始,氣的形氣轉化的永恆運動是自然萬物的內在機制,也是人類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人處於天地萬物之中,同樣遵循著氣的升降聚散、陰陽交感、五行生剋制化所形成的形氣轉化的根本規律。

「天人合一」不同於西方哲學主客觀分立相對應的認識論,是論述人與自然關係的哲學觀。《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正是強調了天地統一於自然整體,天地自然的變化產生了人類,也決定了人類的生存與死亡,人處於天地萬物之間,應當遵從自然規律的道家思想。哲學作為「全部科學研究之母」,是關於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及其發展最高規律的高度理論概括,決定著人類的宇宙觀、自然觀,更決定著各種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認識論。《周易·繫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就是對哲學與自然科學的關係所做得高度概括,形而上的「道」是在哲學層面闡述了氣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本原,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氣運動變化的永恆性,氣升降聚散、陰陽交感、五行生剋形成了形氣轉化的氣化運動,故「氣-陰陽-五行」成為氣論哲學的核心思想,從而形成了不同於西方還原論哲學思維的整體系統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絡病學會 的精彩文章:

專家解讀:當中醫藥遇上「整合醫學」

TAG:絡病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