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吳愛萍:我在大山裡「守家」

吳愛萍:我在大山裡「守家」

■鄉村校長 江西上饒篇①

短髮齊肩,一身運動裝扮,愛仰頭大笑,說著說著就把袖子擼起來,吳愛萍一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架勢。江西省上饒縣望仙鄉中心小學(以下簡稱望仙小學)地處懷玉山脈余脈,靈山山背,距離縣城90分鐘車程,是全縣最偏遠的中心校。年輕教師兩年一走三年一調,從沒挪過窩的吳愛萍經過對望仙小學18年的守護,不僅熬成了校長,還帶出了一個個「望小奇蹟」:學校先後獲得「江西省素質教育示範校」「江西省師德師風建設示範校」等40餘項榮譽。

兩代人凝聚出的山村教育情

吳愛萍是當地人,雖把家安在縣城,但工作日還是堅持住在學校里。

這些年,她一直在望仙兌現著自己的教育夢。

她的教育夢很簡單:當教師,當好教師。

生長在大山溝里的吳愛萍,小時候就喜歡用滿是指甲印的粉筆頭,在坑坑窪窪的黑板上寫字。

「小時候我就想,長大要當教師,因為可以用上長粉筆。」吳愛萍笑著說。

吳愛萍的父親是當地鄉賢,重教,靠著一個人跑運輸,將5個女兒都送進了大學。

2000年,吳愛萍實現了自己從小的理想,經過考試獲得教師編製。

「回望仙當教師。」吳愛萍的決定讓旁人很吃驚。

「讓她去吧,望仙那麼遠的地方,沒人願意去。她是那兒出來的,她不去誰去。」吳愛萍的父親對前來勸阻的旁人說。2012年,吳愛萍的父親連車帶人翻進望仙鄉的山溝里,對吳愛萍而言,這句話也成了他的遺言。

從普通教師到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教育教學是吳愛萍最關注的。

「當教師就要把書教好。」吳愛萍認這個死理。

因業務突出,縣城的名校向她拋出橄欖枝,並說:「守在山裡,你也當不上校長,來縣裡保證你三年內當上校長。」

該縣一般不就地提拔校長。

「我這一輩子就在這兒了。」吳愛萍回應說,「也沒想過去別的地方。」

2015年,她還是成為瞭望仙小學的校長。

「當就當嘛。」吳愛萍對教育局領導說,「反正是一步一步干過來的,有什麼好怕的。」

局領導送她上任,問她心情如何。

「只是想我父親了。」吳愛萍說。

一樣都疏忽不得的質量「檢查」

連年來,望仙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在縣裡的農村學校一直排第一。「當教師,哪能教不好書?」在吳愛萍看來這是理所當然的。

培養成熟一批走一批,學校大多是沒太好教學基礎的年輕教師。

吃透課標,抓常規。

面向全體教師,每學期一次課標考試,每月一次教學質量大檢查。並制定巡課制度:每位教師上課前都要將這節課的教案掛在門口,校長、分管教學校長、教務主任隨時就會從門口取下教案,推門聽課。

落實、落小、落細教育教學,最終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

以教學質量大檢查為例:以抽籤的形式,從全鄉100多位教師中抽取語文、數學、綜合三科教師各5位,從備課、課堂教學、課堂反思等方面,將選中的教師「往死里檢查」,並將「檢查」結果以文件的形式通報給全鄉所有學校。

從2000年開始,學校規定新教師都得先到村小、教學點任教。而中心小學的教師也不「閑著」:若連續兩年考試排位倒數,就得調到村小、教學點任教。

同時,學校還「每日一提醒,每月一檢查」地對全鄉教師進行綜合考評,其中教學業績佔70%的分值,師德師風、德育、安全、班主任工作等其他常規佔30%的分值。

每位教師可謂「神經時刻緊繃」。不過,還是會有「網開一面」的情況。

幾位教學點上的教師年紀大了,視力不佳。為此,吳愛萍「特批」:男教師55歲以上,女教師50歲以上可以免備課,但還是需要列提綱。

「檢查只是手段,讓教師養成習慣,熟能生巧後也不會覺得累。」吳愛萍說,「畢竟這些工作一樣都疏忽不得。」

教師走多遠自己都要守的「家」

近年來,分到學校的都是定向師範生,5年服務期一滿就離開。

「翅膀硬了才能走嘛。」吳愛萍非但沒把心思放在留人上,還「只讓優秀的走」。

「給留下的教師騰出了位子,激發了幹勁;再說,調走了多少,局裡就給補多少,數量上也沒吃虧。」吳愛萍說自己考慮的角度和平常人不一樣。

如何讓教師快速成長成了教師工作的重點。

「國家培養了你們那麼多年,讀書也花了那麼多時間,你們好歹要對得起服務的第一個學校吧。」每年吳愛萍都會這樣「約談」新來的定向師範生,「在座的大多是女生,加上結婚生孩子,真正在學校的時間就兩三年。在這兒就要好好教!」

關鍵還是靠培訓。

只要有外出學習機會,吳愛萍就讓所有能去的教師都去學習,還會請些教師來校送教。學校用於教師培訓的費用佔總支出的20%。

「不要花那麼多錢在教師培訓上,錢一花完,人就調走了。」副校長「不樂意」了。

「教師進步了,受益的是學校。」吳愛萍這樣回應,「人往高處走,學校的教師就像自己的女兒,嫁出去了還是會記得望仙小學的。」

「走之前帶家人來看看你們第一次參加工作的地方,來回車票學校報銷,校級以上領導陪你們吃一頓飯。」吳愛萍常對教師說,「你們能走多遠就走多遠,我在這兒守家。」

從未挪過窩,吳愛萍早把學校當成家了。

自2017年9月開始,學校實行校級領導、中層幹部互選機制。「選崗就是一次大洗牌,這樣年輕教師學得也多。」吳愛萍說,「深層的想法還是讓年輕教師多體會每個崗位的難處。」

創新副校級領導提拔機制,副校級領導、中層正職幹部月評價機制……

年輕教師直喊「吃不消」。

「這兒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項工作也都是新的。」吳愛萍才不管那麼多,「我那麼大年紀了,腦子都不得閑,年輕教師更要多學習嘛。」(本報記者 甘甜 李萍)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09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記者會上的部長「金句」
山東省濱州市第三屆市長杯校園足球聯賽開幕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