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嶺南風濕大咖談」-黃清春教授專訪

「嶺南風濕大咖談」-黃清春教授專訪

專家簡介

黃清春教授

廣東省中醫院風濕科主任,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後,博士後合作導師。

廣東省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社區衛生學會風濕康復分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痛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免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中醫藥免疫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廣州市慢性病防控與管理學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防治風濕病聯盟常務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風濕免疫醫師分會常務委員。

2015年獲首屆「羊城好醫生」榮譽、2018年首屆「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榜」。《風濕病與關節炎》編委。

作為嶺南中醫風濕病專家,黃清春教授從事臨床工作近30年,擅長於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免疫病,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在類風濕關節炎方面,獲得臨床和科研的業界認可。得益全國名老中醫陳紀藩教授經方治痹的思想和理念,應用於臨床,結合自己的臨床體會,總結出:類風濕關節炎「早期中醫西醫相結合,中期內治外治相結合,晚期內科外科相結合」及「活血化瘀貫穿類風濕關節炎治療始終」的學術觀點。

我們將從當前風濕病的治療現狀,風濕病的治療理念、嶺南中醫抗風濕聯盟的建設方面對黃清春教授進行專訪。

風濕病目前治療現狀及存在問題?

黃清春教授:風濕病治療,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無論中醫還是西醫,目前存在的問題,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臨床達標率低;第二,患者依從性差;第三,藥物不良反應嚴重;第四,維持治療困難。這些問題是臨床風濕專科醫師迫切需要得到解決的問題。

首先第一個問題,我國風濕病臨床達標率尚處較低水平。如類風濕關節炎,無論是北京協和,或是北大人民醫院所進行的類風關橫斷面臨床療效評價研究,都顯示國內門診就診的類風關患者臨床達標率僅在8-9%左右,這說明國內大部分門診風濕病患者並未達到臨床緩解,而這個數字在國際可達到40%甚至50%

除了臨床緩解率低的問題外,我國風濕病患者中存在另一更為嚴重的問題:臨床患者依從性不足。導致患者依從性不足的原因很多,一方面與我國醫療制度有關,一方面與對患者的宣教不及時有關,這導致了患者在就診過程中,隨意地更換醫生,更換醫院,使治療方案沒有連續性

第三是維持治療困難。風濕病患者普遍認為治療風濕病的藥物不良反應大,忌憚藥物副作用,所以患者在癥狀稍有緩解的情況下,可能就出現自行隨意地減葯停葯情況,導致病情的反覆發作,遠期治療效果不理想。對患者的管理與教育的不足,是我國目前風濕病治療的短板。

上述的種種問題,需要風濕專科醫生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很好地去解決。

對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風濕病的看法

黃清春教授:我認為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風濕病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非常好的風濕病治療原則或治療手段。我們提倡的是中西醫的有機結合,機械的中西藥物相加治療風濕病未必是最優化的治療方案。

這是因為中醫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醫療體系,具有不同的理論基礎、治療思路與理念。那麼如何能做到中醫西醫有機地、科學地結合,是目前醫學界需要去深入研究與探討的課題。

我個人是主張中西醫有機結合治療風濕病。國務院於2016年印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首次提出,要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中醫藥發展綱要從戰略的高度,已經為中西醫如何有機結合治療風濕病指明了非常好的方向。

治療風濕病,在疾病活動期,應發揮中藥的協同作用。西醫的抗風濕藥物,無論是抗炎止痛藥,無論是激素,無論是生物製劑,亦或是免疫抑製劑,其作用比較強,起效比較快。此時,中藥可發揮協同作用,在於怎樣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怎樣使病人的精神、食慾、體質等整體狀態得到改善,這在疾病活動期的治療中是十分有價值的

在疾病緩解期,也就是維持治療方面,怎麼去發揮中藥的核心作用?我想這是中藥更加具有優勢的地方。風濕病進入維持治療期,長期服用藥物,藥物副作用的累積,包括胃腸道功能損傷,免疫功能低下等。此時,中藥的作用就凸顯出來,運用中醫的辨證論治,來調理患者的身體狀況,改善患者的癥狀。風濕病維持治療期,如何發揮中藥的核心作用,儘可能地減少免疫抑製劑與抗炎鎮痛葯的使用,使病情得到維持與緩解,這是中醫藥治療風濕病領域面臨著的重大課題。臨床上我們也是這樣用,在疾病低活動期或維持治療狀態,一定要把中藥的核心作用發揮出來,這是中醫中藥的強項。

除此之外,在治未病過程中,中藥怎麼來發揮主導作用?中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是中醫藥幾千年來的優勢,體現在中醫的整體觀念,辨證施治,無論是飲食調節、氣候適應、生活規律、情志調節等。在風濕病的早期,在還沒發展分化成為活動性風濕病時,通過一些中藥的干預、中醫藥理念的干預,使早期的疾病,在沒有出現重大活動和危險時,就已經把疾病穩定下來,避免演化成為活動性的風濕病,這可能就是中醫所謂「上工治未病」的價值核心所在。

個人治療風濕病的理念

黃清春教授:我本人從事風濕病臨床工作三十餘年,也有一些體會,僅代表個人意見。

第一,根據疾病分期,採取不同的治療原則。

中醫藥治療風濕病,尤其是類風濕關節炎,主張早期中醫西醫相結合,中期內治外治相結合,晚期內科外科相結合。原因是什麼呢?

早期的類風關,也可能需要採取西醫的治療手段進行積極的干預,通過抗炎,調節免疫等,儘早把病情穩定下來。然後使用中醫藥干預,使病情不出現大的波動與反覆,中藥西藥融合在一起進行維持治療,體現早期中醫西醫相結合的理念。

中期類風關病情的進展導致關節的腫脹畸形,此時內服藥物的治療可能僅僅只是把疾病的活動度控制下來,但關節損傷形成,出現關節黏連,這就需要一些外治技術的介入,包括針灸、火罐、推拿、小針刀、三氧刀等等的外治手段。通過內治把病情控制下來,外治儘快改善關節局部的癥狀,提高療效,縮短療程。

晚期類風濕關節炎導致關節黏連,畸形,融合,殘疾。此時單靠藥物治療,只能把病情控制下來,但藥物已經很難恢復關節的不可逆損害。此時就需要外科手段的介入,改善關節功能,包括關節鏡、關節置換等等都要使用起來。內科治療儘可能控制疾病,外科治療儘可能挽救關節的功能。

第二,根據疾病分期,採取不同的中醫辨證思路

如類風濕關節炎,早期以祛邪為主,眾所周知,中醫認為痹症「風寒濕三氣夾雜,合而為痹」。

風濕病早期,還未出現太多的臟腑氣血損傷,治療當以祛邪為主,視具體病情,或驅風為主,或散寒為主,或祛濕為主。

到了中晚期,疾病進一步進展,出現肌肉、關節、內髒的損傷,此時需健脾補腎壯骨。健脾,增強氣血生化之源;補腎壯骨,通過強壯先天之本,防止外邪進一步內侵,阻斷病情的進展。

第三,活血化瘀貫穿風濕病的治療始終

我們通過多年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發現,血瘀證是類風關的核心病機,無論是疾病發展的早中、晚期,血瘀證貫穿病情辨證的全過程,因此我主張從瘀論治風濕病。

第四,注重顧護脾胃。

正常的脾胃功能是風濕病持續治療過程的關鍵。很多風濕病的治療非一天兩天,一月兩月就能解決問題,需長期、持續的藥物治療控制。大量藥物的使用會對脾胃功能造成嚴重的損害,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應有意識顧護脾胃,減少藥物對胃腸功能的損害,才能使整個治療過程堅持下來。

對嶺南中醫抗風濕聯盟的設想和規劃

黃清春教授:嶺南中醫抗風濕聯盟,是我和我們科黃閏月教授、何曉紅副主任,儲永良副主任等骨幹醞釀,設想了很長時間的規劃。對嶺南中醫抗風濕聯盟的規劃,體現了怎樣的目的與價值?

1.通過對嶺南中醫抗風濕聯盟的組織,把全省乃至廣西海南從事中醫藥防治風濕病臨床科研工作的同仁們能夠更緊密地聯合起來,組織起來,通過更多學術交流與分享,使大家無論是在國內或是國際的風濕病領域,都能夠在發出自己的聲音。

2.通過緊密的中醫抗風濕聯盟的設計,加強兄弟單位間臨床與科研合作。很多臨床科研工作,僅僅依靠某一個單位,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通過對嶺南中醫抗風濕聯盟這樣一個區域性的組織,可以開展一些更具規模的,涉及面更廣的中醫臨床課題,這樣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內外同行認可的機會更大,對科研工作的開展意義重大。

3.聯盟的設立可提升全省中醫風濕病專科醫生臨床水平。風濕病的臨床工作,在廣東省內,像廣州、深圳、佛山這些中醫醫院風濕科具有一定的規模以及臨床與科研能力。但是仍有廣大的地縣級市中醫醫院、基層社區的風濕病工作者,其臨床水平,科研思路,眼界意識,與三甲醫院的臨床專科醫生相比,仍顯不足。這部分基層風濕病工作者群體大,而且更多接觸基層一線的風濕病患者,通過這個聯盟的設立,能使基層風濕病工作者獲得更多培訓的機會,通過學術交流,更好提升全省中醫風濕病專科醫生臨床水平,使廣大風濕病患者,少一些誤診,少走一些彎路。

4.聯盟設立,將提供非常好的國際交流平台。我科目前國際交流機會愈來愈多,包括與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等。開展國際合作,依靠一個單位的能力是有限的,通過聯盟的設立,把有條件的單位機構有機整合起來,共同參與國際中醫藥研究項目。這對提升國家形象,彰顯中醫藥在國際風濕病領域的地位是非常有意義的。把聯盟組織建設好,凝聚智慧與共識,在國際上發出屬於我們嶺南中醫風濕自己的聲音,將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我個人想法還不是很全面,希望得到省內,甚至國內同行的寶貴意見及建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嶺南中醫抗風濕 的精彩文章:

TAG:嶺南中醫抗風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