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中國茶文化——唐代茶文化得以形成的社會原因二

中國茶文化——唐代茶文化得以形成的社會原因二

茶韻君已經帶各位茶友了解了唐代茶文化形成的社會原因之一——佛教的大發展,今天茶韻君帶大家繼續了解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其他四個社會原因。

與唐代科舉制度有關

唐朝採取嚴格的科舉制度,以進士科取士,以致非科第出身者不能為宰相。每當會試,不僅應考舉子像被關進雞籠一般困於場屋,就是值班監考的翰林官們亦終日勞乏,疲意難捱。於是,朝廷特命以茶果送到試場。唐人韓偓所撰《金鑾密記》說:「金鑾故例,翰林當直,學士春晚困,則日賜成象殿茶果。」《風用退耕傳》亦載:「元和時,館客湯飲待學士者,煎麒麟草。」這裡的「麒麟草」也是指送會試舉子的茶。舉子們來自四面八方,朝廷一提倡,飲茶之風在士人群中當然傳效更快。

與唐代詩風大盛有關

唐代科舉把作詩列入主要考試科目。其他科目,如帖經等,被視為等面下之。傳說詩人李賀與元稹不投機,元稹來訪,李賀說:「元稹不過是明經及第,不見他!」且不論這故事的真假,說明以詩中第確實是士人心中的理想目標,利祿所在,使文人無不攻詩。於是吟詠成風,出現詩歌的極盛時期,成為我國文學史上光輝的一頁。詩人要激發文思,要有提神之物助興。像李白、李賀那種好喝酒的詩人不少,但茶卻適於更多不會酒的詩人。所以盧全贊茶的好處:「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人們說李白斗酒詩百篇,而盧全卻說三碗茶便有五千卷文字,茶比酒助文興的功效更大了,飲茶必有好水,好水連著好山,詩人們遊歷山水,品茶作詩,茶與山水自然、文學藝術聯繫起來,茶之藝術化成為必然。

與唐代貢茶的興起有關。

封建皇帝終日生活在花柳粉黛和肥脆甘濃的環境中,難免患昏沉積食之症。為提神,為消食,為治病,每日飲茶,因而向民間廣為搜求名茶,各地要定時,定量,定質向朝廷納貢,稱為「貢茶」。如陽羨茶、顧清茶,都是有名的貢品,王室飲茶與一般僧侶、士人又不同,不僅要名茶、名水,還要金玉其器,茶具藝術必然得到發展。

與中唐以後唐王朝禁酒措施有關

酒在我國是許多人愛好的傳統飲料,它的作用主要是興奮神經。但酒的原料主要是糧食,倘若國無餘糧便很難提倡飲酒。唐朝自貞觀初年至開元二十八年(740年),一百一十年間由三百萬戶增長到八百四十一萬餘戶,而由於安史之亂造成的農民逃亡又使總糧食產量下降。大量造酒與糧食的緊缺形成矛盾,於是,自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開始在長安「禁酒」,規定除朝廷祭祀饗燕外,任何人不得飲酒。這造成長安酒價騰躍高昂。杜甫有「街頭有酒常苦貴」的詩句,並說:「經需相就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有人計算,當時這一「斗」酒的價錢,可買茶葉六斤,民間禁酒,價又極貴,文人無提神之物,茶又有益健康,不好喝茶的也改成喝茶。故《封氏聞見記》說「按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於中地,流於塞外。」唐代疆域廣大,許多邊疆民族都進貢稱藩,朝廷以茶待使節,並加以賞賜,從此茶和中原茶文化又傳入邊疆。

我們看到,唐代飲茶不僅已深入社會各階層,而且更進一步與文人詩會僧人修禪、朝廷文事、對外交流聯繫起來。這一切都成為茶文化正式形成的社會機緣。

本文節選自書籍《中國茶文化》,圖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州茶韻 的精彩文章:

品鑒烏龍茶極品之黃金桂
了解喝茶的最佳溫度,健康飲茶

TAG:神州茶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