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有多少孩子最終成了「隱形子女」

有多少孩子最終成了「隱形子女」

作者:霖筱筱(爸媽精讀主筆)

電影《後來的我們》里,林父最後寫給小曉的那封信,成了最大的催淚點。

「小曉,又快過年了,剛剛蒸了兩屜粘豆包,起鍋的時候,噓到了眼睛。今年還是給你留了一屜……一直想給你寄點吃的,又不好問見清……」

對於這個空巢老人來說,小曉早已成了他的家人、他的牽掛,春節陪他,願意吃他做的東西,也能聽他說話。

他懂年輕人的不易,小曉也懂他的心酸,但見清不懂,見清只懂得要出人頭地、衣錦還鄉。從在外讀書到在外奮鬥,那麼多年都沒有好好陪陪父親,當自己終於發達後,父親卻不在了。

見清在父親面前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用現在比較熱門的詞來形容的話,就是「隱形子女」

所謂「隱形子女」,即沒陪伴在父母身邊,只存在在朋友圈、電話本、視頻里的子女。


01

記得上個月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則報道:

上海一位六旬老人每天都要打三遍120急救電話。而每次急救人員到後給他做檢查,各項指標都正常。也曾勸阻過,因為這樣會影響其他急救用車,但老人仍一意孤行。

對此,急救員告訴記者說:

檢查都做完了,他沒有不舒服,然後他就在地上耍賴,在地上爬。實在沒辦法了,報警了,警察把他送回家,他下午又打電話。沒人管他,他寂寞。他一個人,孤獨。

他要人陪他說話,他恨不得我坐下來陪他泡杯茶喝,他就開心了。

原來老人想要的只要有人陪他說話。

有相關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突破2.3億,有40%以上的老人都過著空巢生活,而這個數據還在持續增長。

有人就「空巢老人辛酸事」做了採訪調查,其中有幾句話特別扎心:

「老伴,這事兒就算了,咱兒子不在家!」

「我最無助的時候就是:你爸倒在地上,而你在通訊錄里。」

「我不怕死就怕生病,更怕得上離不開人伺候的病。」

「幾千塊錢買條狗,就為了有個應聲兒的。」

他們含辛茹苦養育了優秀的子女,卻變得更孤獨了,隨著子女的事業發展越來越好,回家的時間也隨之少了很多。

他們的初衷是盼著子女成才,盼著子女歸來,絕非想要「隱形子女」。

02

幾年前的一段經歷讓我至今仍覺得印象深刻。

那天產檢我去得挺早,也不是周一,所以醫院裡沒有太多人。

門診部是棟老樓,沒有電梯,我和老公走到二樓的時候,看到一對老人相互攙扶著艱難地走著,看上去都已過六旬,老頭身體不大利索,一旁身軀嬌小的老太太額頭上已微微冒汗,看得出來他們走到這已很辛苦了。

於是先生上前詢問他們要去哪個診室,可以幫助他們。

在得知他們要去四樓的時候,先生二話不說就蹲下身要背老頭上樓。許是確實吃力,老太太看了看先生,微微點頭。

於是我扶著老太太跟在後面,一起上四樓。

老太太一邊走一邊和我閑聊,問我的預產期,也聊她的孩子,她用滿足驕傲的口氣說她兒子長我們十來歲吧,能幹啊,真能幹,現在在美國呢,媳婦和孫子都在美國。

剛說完一會兒,她嘆起氣來,「最近一次回家,是兩年前了。」說著,聲音開始哽咽。

我輕輕拍著她的肩,並將她往我懷裡攬了攬,是啊,我想給這位孤獨的老人一絲溫暖。

直至陪他們檢查完,又叫車送他們回去,我們才開始去產檢。

看著他們離開的背影,先生意味深長地看著我,我何嘗不懂他的意思,因為不捨得家人,我們當年也放棄了出國的機會。

每次看到李阿姨對婆婆說「還是你幸福啊,孩子們都在家」的時候,婆婆寫在臉上的滿足和幸福,我們便覺得很安心。


03

我們總說來日方長,卻從未想過多來一日,父母就更老一日,陪伴,對於很多老人來說太奢侈了,奢侈到不知道會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到來。

有生之年,我們能陪伴父母的時間,真的很少很少。

在網上有這樣的計算方式:

假如一年中,只有過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頂多相處11小時,若父母現在60歲,假設活到80歲,我們實際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只有1540個小時,也就是64天!

或許這種演算法未必正確,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能夠陪伴父母的時間是越來越少。

其中一期《我是演說家》里,一位北大才女向我們講述了她的親身經歷,她上學的時候,假期都在打工,所以父母見她的機會非常少,有一次回家,父親對她說:爸爸沒有媽媽了。

這時她才意識到,這個在她心目中無比高大威猛、堅不可摧的男人,突然間老了,父親其實想表達並不僅是悲傷、難過,更多的是依賴。

沒有媽媽了,只有對子女的依賴了,這份依賴不是金錢上,而是行動上、心理上。那之後,她辭掉了部分工作、推掉了一些約會,儘可能多的陪伴父母。

父母在老去,他們能夠依賴的只有子女了。

父母喜歡看你的朋友圈,你給屏蔽了;父母喜歡在朋友圈曬你和孩子的照片,你還嫌棄了。

其實不管是電話、微信、朋友圈,都是父母的告白,他們將子女帶到這個世界後,子女就成了他們的全世界,可以不打擾子女的工作和生活,卻隱藏不了內心的孤獨和對陪伴的渴望。

父母想要的,真不是你年薪多少、開什麼車,而是像林父信中說的那樣:

「做父母的,你們和誰在一起,有沒有成就,都不重要,只希望你們能過上自己想要的日子,健健康康的。」


04

時光豐盈了我們的人生,同時也催老了父母的容顏。

工作之餘,推掉一些不必要的應酬,多回家陪陪父母,陪他們嘮嘮嗑,下盤棋,一起收拾屋子,耐心教會他們使用智能電器,飯後不做手機黨,拿出手機拍下媽媽跳廣場舞的精彩瞬間。

即使不能經常回家,也不要每次接到父母的電話時,都只是簡單的幾個「我忙著呢」,耐心地聽父母拉家常,主動發視頻給父母,或者條件允許,就把父母接到身邊來。

給父母最好的愛,就是給他們多一些高質量的陪伴,而不是成為「隱形子女」。

「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而我們的父母,從小將我們抱著懷裡,哺育我們長大。

父母從不要求我們在物質上的回報,他們只渴望精神上的、情感上的陪伴。就算是遠渡重洋、留學海外,我們也要時刻想著父母,努力多陪伴他們。

正如世紀老人巴金所說:「我是春蠶吃的桑葉就要吐絲。」

至親之情不應該只看著彼此漸行漸遠的背影,而應該是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就像所有的父母都不願意缺席孩子的成長一樣,我們也不應該缺席父母老去的過程。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後悔莫及,把握現在,好好陪陪父母,不要讓陪伴成為無法彌補的痛。

要知道,家,才是我們每個人起點與歸宿。

作者簡介:霖筱筱,富書籤約作者,親子諮詢師,85後兩寶辣媽,戰勝抑鬱後重歸生活,一邊創業一邊寫作,一邊帶娃一邊旅遊,生活可以有詩,也有遠方,簡書@霖筱筱。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shenduwenhu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媽精讀 的精彩文章:

不懂得自省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TAG:爸媽精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