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會在美好的事情上浪費時間,才能讓你的孩子獲得更有價值的人生

學會在美好的事情上浪費時間,才能讓你的孩子獲得更有價值的人生

知道PISA計劃(「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的人肯定沒知道披薩餅的人多。這項計劃多少有點陌生,卻跟孩子的教育關係緊密,它主要是用來評估世界各地15歲學生的學習能力。

PISA考察的主要是閱讀、寫作和數學能力。這三項能力是一個人適應社會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上海曾兩次代表中國參與了這項評測,兩次都位列全球第一,給中國的基礎教育掙足了面子。但好景不長,2015年,參加評測的學生從上海擴展到北京、廣東、江蘇多地,結果,中國學生的評測排名從第1跌到第10。

教育學者熊丙奇點出其中奧秘:新增參評地區並不像上海那麼重視此事。如果沒有特殊任務,這個年紀的學生更專註提升應試能力,不願意在這類評測上浪費時間。當然,還因為我們的教育中對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集體忽視。

核心問題還是不願意在與應試無關的事情上浪費時間。

不願意在無實際功用的事情上浪費時間,是絕大多數中國家長的共識。平日里,大家聊到各種先進教育理念眉飛色舞,可是一旦涉及花錢、花時間讓自家孩子學點什麼,家長們都會變得異常理性。

花錢培訓孩子,首選與考試直接相關的項目:英語、數學、科學;其次選擇與提升學習能力相關的項目:圍棋、音樂;再次,選擇可以提升孩子未來社會生存能力的項目:舞蹈、繪畫、口才。

一個家長,不經歷這一切,根本想像不到,文人雅集中的琴棋書畫,在今天都孩子的升學、成績提升關係密切。而事關一個人終身發展的閱讀和寫作卻不在這些成人的視野範圍內。

我們悲哀地發現,從家長到孩子都慢慢適應了這樣一種理念:時間和金錢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能提升應試能力和如何適應未來的職業競爭,大家很少考慮應該如何培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一個有15歲學生的中國家庭,飯桌上最常見的話題一定是:趕緊吃飯,吃了去做題,或者,趕緊吃飯,吃了去睡會,然後趕緊做題。大多數的家庭飯桌上,不會出現藝術、哲學、電影、人生這類話題,大家不想在這些事情上浪費時間,因為對考試沒用。

但是,PISA好像是有意跟中國家長作對,經過多年評測後,PISA提出這樣幾點建議,認為它們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切實的幫助:

1.從小重視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

2.孩子15歲之後,有意和孩子討論一些文化、藝術、哲學類的話題,要讓孩子有一個觀念: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3.如果家長愛閱讀,孩子的學習成績會更好。

尤其是第二點,讓我們難堪。你會讓自己的孩子從15歲就開始關心那些「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嗎?

對很多家庭來說,考試和未來穩定的職業永遠是第一位的,那些比你自己的利益更高遠、更大的問題,與你無關。老實說,我們就是在培養未來某部機器上的一個零件,而不是一個人。

一個真正的人應該是什麼樣的?

他應該能認識自我、創造自我,能藉助閱讀和閱世自我教育,擁有獨立的思辨能力,能敏感地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

怎樣才能造就這樣的人?

單靠數理化絕對不可能,我們需要其他一些東西:藝術、人文、哲學,當然,根基是閱讀和寫作。

加林斯基在《有目標地工作》這本書中提過幾個問題,值得每個人自我反省:「我擅長做什麼」「我關心什麼」「我堅信什麼」?這幾個問題,只有一個真正的人才會問自己,零件是不會問的。零件最願意問的問題是「我適合做什麼」,因為這個問題與職業直接掛鉤,決定自己適合被安排到什麼機器上去。

我們經常能聽到很多年輕人抱怨,就業太難,但步入職場之後,想找到職業榮譽感和滿足感更難。如果一開始我們就不清楚到底關心和堅信什麼,不清楚自己到底為什麼奮鬥時,他只能是迷茫的,也永遠無法擁有滿足感。

怎麼才能知道自己關心什麼、堅信什麼?

答案是:讓自己變得更加敏感,對自己內心敏感,對別人的內心敏感,對這個世界的美和丑敏感。培養自己的敏感度,是一個人人文素養的標誌之一,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把自己放到美好的、偉大的事物中去,我們花很長時間反覆推薦的這本「讀者薦書·2018年度大書」《藝術:讓人成為人》,就是想聊這個問題。

吳曉波有本寫給女兒的書——《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起因是女兒的一個人生選擇。

吳曉波的女兒初中就去溫哥華讀書,正常順序只要讀完中學就能上北美排名前幾的好大學,但他的女兒突然說自己不想讀這些東西了,想學音樂。於是,她退學回國,在上海學了兩年音樂。

很多人眼裡,這兩年就是在浪費時間,當然,她出生在吳曉波的家庭里,有資本浪費這個時間。吳曉波當然也支持女兒的這種選擇,讓女兒「浪費」了這兩年時間。在這本書里,他講了這樣一句話,「生命從頭到尾都是浪費,你需要判斷的是,這次浪費是否美好。」

吳曉波的心思很明晰,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給女兒一個空間,讓她尋找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只有真正喜愛,才能付出全部努力和熱情。

很多普通的父母會認為,說這種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你有錢,當然可以這樣「浪費」,這種人生選擇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無法承受的。但在這本書里,吳曉波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吳曉波在江蘇江陰遇到一個女商人,她從小貧苦,一心想賺錢,現在也賺了很多錢。她與吳曉波聊天的時候說:自己很不快樂。吳曉波問她:「那麼,你喜歡什麼呢?」女商人愣了會兒,突然落下眼淚,說自己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她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跟著親戚做生意,什麼賺錢幹什麼,只為了更多的錢,從沒想過自己喜歡什麼。

吳曉波說,他這本書的題目來自台灣黑松汽水的廣告「生命就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看到這個廣告之前,他雖然屬於職場上的成功者,但一直被職業和工作驅趕,不知道生活的半徑有多大,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是有用的,什麼是無效的。

吳曉波是典型的上一代努力奮鬥者,他們的成長中被灌輸最多的是考試、做題、好大學、好生活、好未來。看上去他確實得到了想像中的一切,但這種對生命意義的焦慮和追問遲早要面對。

每一天,我們生活的世界都在變小,人們因為利益的關聯,關係越來越密切,如果我們只關注自己眼前的利益,不願意為世界上那些美好的事情浪費一點兒時間,這個越來越小的世界,只能變得擁擠、市儈,利益會像擠水分一樣,把美好的東西從我們的生活中擠干,現代人無法擺脫的焦慮,就是因為精神乾燥。

幸運的是,吳曉波面對這種焦慮的時候,看到了這句話。也因為如此,在自己的女兒想要改變正常的安排,做一點「浪費時間」的事情時,他才會堅定地支持自己的女兒。

自然,不是每個人都有吳曉波這樣的認識和經濟基礎,支持自己的孩子在人生關鍵時刻退出競爭,滿足自己的愛好。但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找到一種變通的解決方法,比如,在浪費時間這件事上,我們可以從《藝術:讓人成為人》這本書上找到啟示。

在這本書上,我記住了這樣一句話:一個人應該,至少每天都要聽一支動人的歌,讀一首好詩,看一幅美的畫,並且如果有可能,還是說上幾句明智的話。

如果是單獨看到這幾句話,我可能會感到矯情。生存的空間如此局促,哪裡容得下我們這樣瀟洒浪費。但把這句話放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這麼漫長的事情里去考慮,它就顯得有意義了。

孩子面對殘酷的競爭,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了。家庭的任務是提醒孩子小心應對這樣的競爭,然後儘可能給他一點點藝術、人文的寬慰,允許孩子在家庭範圍內,能浪費一點時間,放鬆自己,積攢去外面打拚衝殺的勇氣。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了,家庭的意義還有什麼呢?

我們其實都不用像吳曉波的女兒那樣奢侈,為了自己的愛好專門浪費兩年時間。有性價比更高的方法,比如,讓我們回到PISA的那條建議上去,如果你的家裡,有個十幾歲的孩子,從現在開始,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在飯桌上或散步時,能和孩子聊一些他可能的愛好,從文學、繪畫、音樂、電影,甚至就是他喜歡的漫畫聊開去,讓他們關注「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可能只需要一點點,都有可能對孩子的人生產生改變。

沒人要把你的孩子從個人奮鬥的梯子上拉下來,那些喊著要讓孩子關心自己生命體驗的人,只是想在他們艱苦攀爬人生的過程中,為他們增點一點意義,讓他們獲得一點點關於人生意義的思考。

你的孩子總有攀爬到某個高度的時候,更有價值的人生指的就是這時,在獲得世俗成功的時候,你確保自己不會開始疑惑這麼多年的奮鬥到底有沒有價值。或者,你需要知道,像比爾·蓋茨、喬布斯這樣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他們一開始就在關心,自己關心什麼,自己堅信什麼。

我想了這樣一個比喻:每個生命都像一塊麵包,發酵、膨脹,耐心地烘焙,它會變得好看又美味。麵包需要麵粉和水,需要溫度,也需要烘焙師傅的耐心,美好的東西總需要浪費一點時間才能獲得。

這中間,如果我們的烘焙師突然失去了耐心,一味添加麵粉,又提高烘焙的溫度,我們可能會很快得到一塊看著像麵包的東西,但因為缺乏水和足夠的時間,我們只能管它叫乾糧,扛餓卻一定不會好吃,而且,由於缺乏水分,這塊乾糧會有很多難看的裂痕。

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的,孩子的人生也是如此。藝術、人文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就是麵包師傅手裡的水,有合適量的水分,捨得浪費一點時間讓麵粉與水分融合,慢慢地「醒」來,才會有比功利的人生更蓬鬆可口的麵包,這才是美味的人生。

——END——

編 輯:石 頭

歡迎關注讀者讀書會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者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怎樣才能不那麼辛苦乏味地走完人生道路?精緻
那些年陪伴我們的宮崎駿

TAG:讀者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