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把草帽摘下來,撕下一圈,用手搓巴搓巴放到壺裡、沏上水」

「把草帽摘下來,撕下一圈,用手搓巴搓巴放到壺裡、沏上水」

寇準這個花花公子為什麼會被人們口口相傳成了寇老西兒呢?千百年來,人們總是理想化地把忠誠清廉與簡樸貧困聯繫在一起,自覺不自覺地建立了一個忠臣必然清、清官必然窮的等式。

本文原載《學習時報》

一說到北宋名臣寇準,許多人的腦海里馬上就會浮現出一個身穿補丁衣、腰懸醋葫蘆、清廉簡樸到了極點的寇老西兒形象。劉蘭芳的長篇評書《楊家將》中寇準是這樣出場的:「頭戴的紗帽翅,可能年頭太多了,又舊又破,有一個翅用什麼東西綁著,往下耷拉著。」而寇老西兒招待京城來的欽差的方式竟然是「把草帽摘下來,撕下一圈,用手搓巴搓巴放到壺裡、沏上水」,還起了個名字叫「圈茶」。

可是,歷史上寇準的真實形象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宋史 寇準傳》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寇)准少年富貴,性豪侈,喜劇飲,每宴賓客,多闔扉脫驂。家未嘗爇油燈,雖庖匽所在,必然炬燭。」而作為寇準後輩的司馬光在給他兒子的教導中也這樣談到寇準——「近世寇萊公(寇準封萊國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寇準這個花花公子為什麼會被人們口口相傳成了寇老西兒呢?這就要從老百姓的心理來分析了。

千百年來,人們總是理想化地把忠誠清廉與簡樸貧困聯繫在一起,自覺不自覺地建立了一個忠臣必然清、清官必然窮的等式,好像不做苦行僧就不是清官似的。

從歷史上來看,寇準毫無疑問是個名臣、是個忠臣。特別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國南下攻宋,兵鋒直抵黃河北岸,北宋朝野震驚,許多人甚至主張放棄都城南逃。這時候,是寇準力挽狂瀾,堅持真宗親征,反對南遷,這才使軍心漸漸穩定。在射殺遼軍先鋒蕭撻覽,挫敗了遼軍不可一世的氣焰之後,寇準又主持談判,以相對有利的條件與遼國訂立了「澶淵之盟」,結束了遼國與中原王朝近百年的戰爭,開始了宋遼之間一百多年的和平時期。楊家將沒有做到的事情,寇準卻做到了,實在是了不起!

既然是名臣、忠臣,按照臉譜理論,寇準就該是個紅臉;既然是紅臉,就該清貧。要是一個紅臉整天「性豪侈,喜劇飲」,那該讓人們多不好接受啊?!於是乎寇準的酒肉宴席沒了,蠟燭也熄火了,只能去喝「圈茶」了,人們也就舒坦了。

雖然在理想中,老百姓總是期望官員們個個都是人民公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俯首甘為孺子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但遺憾的是,在現實世界中,這樣的情況即使不是完全不存在的,也是幾乎不存在的。清官也是人哪!除了個別聖賢和苦行僧之外,是人就想過好日子,不想喝「圈茶」,包括寇準在內的千千萬萬清官也不例外,這是基本的人性和社會規律,沒有什麼好驚奇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一般明粉都不怎麼喜歡宋朝
最美詩詞賞析---送紫岩張先生北伐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