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是如何看待地震的?

佛教是如何看待地震的?

當有災異無常之變,日月當蝕,或雨霜雹,或當霹靂,如是之像,邪見之業。 ——《寂志果經》

自然災害背後的人類因素越發顯著,大規模的經濟開發能直接改變一個地區的地貌、水文條件,為日後爆發威力更為巨大的自然災害埋下了伏筆。

佛眼視天災

從人類出現之日起,自然災害就如影隨形地伴隨著人類的前進腳步。漢字的「災」是火焚屋的形狀,意味著外在的自然力量對人類文明成果的破壞。當這種破壞嚴重損害了人類利益,「災」便稱之為「害」。

佛教認為世界由「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構成,因而自然災害可分為四種類型:地大不調——地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火大不調——火山噴發、山林大火;風大不調——颱風、颶風、龍捲風等氣象災害;水大不調——洪水、海嘯等水文災害。

現代文明日新月異,而自然災害依舊頻繁爆發,造成的經濟財產損失也隨著人口密度日益增加、基礎設施日益擴大、經濟生產日益集中而直線上升,人類的生命安全仍然受到嚴重威脅。

我們看到:諸多大型設施潛藏安全隱患,一旦發生重大天災,極容易引發連鎖災難,如海嘯引起核電站泄露、地震造成大壩決口、極端氣象導致電網崩潰等等,令人猝不及防。

我們看到:自然災害背後的人類因素越發顯著,大規模的經濟開發能直接改變一個地區的地貌、水文條件,為日後爆發威力更為巨大的自然災害埋下了伏筆。

我們看到: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整體性衝擊。跟突發性災害相比,漸發性災害的長期性威脅更不容樂觀,氣候模式的深刻變化引發諸如全球變暖、冰川消失、海平面上升等現象,可能在不遠的未來給人類社會造成致命的威脅。

心理健康是抵禦災害的頭等法寶

近年來,我國連續受到重大自然災害侵襲。中國佛教協會號召全國佛教徒積极參与救災救難,除了給予災區必要的物質幫助,更深入實地開展各項心靈救助行動,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良好的社會反響。

結合幾年來的經驗,佛教認為災後的心靈救助,既要充分發揮宗教信仰的傳統優勢,也應有效結合現代心理學的豐富資源,廣泛聯合社會各方面力量,重點關注易受創傷的弱勢群體,開展有計劃、分階段的心理援助。

心理救助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無畏施—解決生存問題,為災民提供急需物資,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緩解應激性障礙;第二階段:財施—解決生活問題,幫助災民重建信心,排遣心理焦慮;第三階段:法施—解決生命問題,開展生命教育,引導人生方向。

在彌合心靈創傷的同時,我們還應關注自然災害與人類集體心理的深刻關係。人類集體心理是人類共通的心理模式和共有的心理狀態,直接決定人類如何思考問題、付諸行動。

佛教認為,有思故有業,業是能夠產生現實作用的一種力量。個人的、單獨的思想活動所產生的是別業,只會決定個人的苦樂境遇。集體的、共通的思想活動所產生的是共業,則會決定整個人類的前途命運。

正如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指出的:「我們個人的心理狀態只是一薄薄的表層,只是集體心理之海的一個波浪。那改變了我們整個生活、改變了已知世界的外表的強大因素、那構成了歷史的強大因素,就是集體心理。」

一個心理狀況不良的社會,註定是脆弱短命的。孔子在《論語》中提出「足食、足兵、民信」是社會的三大支柱,並將「民信」放在首位,看得比「足食」「足兵」都更為重要。

我們可以用「食」比喻物資儲備,用「兵」比喻科技能力,用「信」比喻心理健康,三者是人類抵禦災害的三件法寶,心理健康也應位居首位。

就像一個人得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就可能做出瘋狂的舉動,如果人類陷入不良的心理狀態,也會產生種種非理性的集體行為,甚至危害自身的生存。

——汶川地震中保存完好的佛菩薩像——

在汶川地震破壞最嚴重的地區,靈岩山上有一座觀音廟,卻以一種異常的樣子呈現在了災區。

這個觀音像是年代最悠遠的一件文物——唐代的男像觀音。據說觀音在唐代以前是男身,後來才演變成女身的,男像觀音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傳說在這尊觀音廟裡燒香,有求必應,十分靈驗。

香台上滿是碎瓦,而近在咫尺的觀音像和玻璃罩卻完好無損,不過最奇特的便是那觀音像上的布幔。

而寺廟因地震變成了這般模樣。

另一個殿的千手觀音也沒有受到地震的影響。

寺廟外的山壁上觀音畫也絲毫沒受到山體滑坡的影響,而觀音畫旁邊發生的山體滑坡,則離觀音畫不到五米。

寺廟最外端的觀音也絲毫沒有受到地震的影響,儼然的矗立在原來的位置。

黑風洞的觀音像也絲毫沒損傷。

遭受如此巨大的地震災害,山上的幾十座觀音的塑像都保存得完好無損。為此,山上的工作人員至今專門保持著地震發生時的現場原形。

為倖存者祈福

願他們身體健康、生活幸福

為逝者祈福

願他們離苦得樂

早日往生西方極樂凈土

願世界無有災厄,人們生活幸福安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念念觀自在 的精彩文章:

去寺院拜佛祈福,這些事情你不可不知
為什麼虛雲老和尚的照片大都是有頭髮的?原因在這裡

TAG:念念觀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