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五臟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五臟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過去學習心理學,都是從弗羅伊德,弗羅姆等西方的大師的著作開始,所以有些朋友認為中國的心理學起步晚。但認真學習《黃帝內經》之後就知道,中國的心理學早在《內經》中已經有了具體而全面的論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就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明確指出了心理與生理之間的關係:即先有身形,後有心理,心理是生理活動的結果;反過來,心理活動又對生理產生一定的影響。

《黃帝內經》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是人體對外界事物的正常反應,對應了人體的臟腑:「心志為喜,肺志為憂,肝志為怒,脾志為思,腎志為恐。」所有這些心理活動的產生會影響臟腑的功能。

如心喜太過,引起心氣渙散不收,而出現心悸甚至狂亂之症,咱們熟知的「范進中舉」就是這一癥狀的典型。大怒傷肝,輕者面紅耳赤,脅痛,重者損傷血絡而嘔血暈倒,《三國演義》中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被諸葛亮氣得吐血,早早去世,就是大怒的原因。悲傷太過能傷肺,出現肺氣不舒而氣短胸悶,《紅樓夢》里的林黛玉便是因經常性的傷春悲秋而傷了肺。思慮過度最易傷脾,導致中焦氣滯,不思飲食,消瘦乏力。而過於恐懼,則使腎氣不固,出現大小便失禁的癥狀。這與現代心理學的情志疾病的理論是一致的,而中國理論及治療方法早已系統化,比西方的早了幾千年。

美國著名的心理諮詢大師,莫諾心理診所的創辦人之一:約翰-辛德勒博士,開始倡導「情緒健康」這一理念,並總結出預防與醫治「情緒誘發病(Emotionally Induced Illness)」的方法就是保持良好平靜的情緒。與中醫養生提出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如出一轍。在今天競爭激烈的信息時代,更具有現實意義。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好的狀態。」也就是說,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涵蓋了身心與社會形象三個層面,由於人類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進入了「情緒負重的非常時代」,預防由於心理因素導致的生理疾病,是養生的目標。

我們來人世一遭,追求財富的自由,是無可厚非的,但這不是目的,這只是提升生命品質的手段之一。在安身立命的過程中保持一種淡然而不執著的心態,不僅是心理健康的需要,更是身體健康的需要。以一種自覺、自律的生活方式來代替藥物。

對於「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理解,並非整日靜坐,人活著要創造事業的成功,有目標,有計劃,有行動,面對不盡如人意的情況時,能夠做到不焦不躁,不急不貪,是智者風範,更是成功的捷徑。

最近我去參加一個養生館的靜心營,在一天的時間裡,我們所有的人把手機關閉,靜默地在庭院里極慢地散步,聽鳥鳴,喝茶,數自己的呼吸,站樁,打坐,讀讀《道德經》,《大學》,自己動手做一頓素餐.......這些簡單的事情,就是在忙碌之餘,也能追究一份「恬淡虛無,精神內守」。

許多學員都是社會上的精英人士,她們分享說:放下手裡的工作,過來安靜一天,讓自己的平時忙碌的身心,回歸恬淡,其實也沒有吃什麼葯,但是堅持一段時間,三高的指標就降下來了,大肚腩變小了,精神變好了,最重要的是晚上睡眠質量提高,頭腦不再昏沉沉的,真是很神奇。

這神奇的效果是因為我們順應了天地的大道。養生先養性,這個性,是心性,是性格,是性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發養生養顏 的精彩文章:

睡眠障礙的中藥調理
什麼叫「沙發」發質?如何養護?

TAG:養發養生養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