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藥巨匠」—馮漢鴿:酵素的發展和起源

「中藥巨匠」—馮漢鴿:酵素的發展和起源

馮漢鴿,女,主任藥師,碩士生導師,中醫藥專家,全國第一批國家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人,從事中醫藥研究近50年。

01

出生中醫世家,從小聞著中藥長大

南陽,醫聖張仲景的故鄉,是一座盛產2356種天然中藥材的「天然葯庫」。得天獨厚的中藥資源,也催生了一代一代的名醫。馮漢鴿的祖上,就是這樣一個世世代代薪火相傳「以醫為業、以葯為生」的中醫大家族。

童年的馮漢鴿,興趣愛好與同齡人完全不同。小夥伴們放學後,喜歡編花籃、跳房子、丟手絹......馮漢鴿卻喜歡跟著長輩們,去感受中草藥的香味、去觀察中草藥的形狀、去學習炮製的過程。

馮漢鴿這位年過六旬的老專家,經常回憶兒時常常跑到外公、媽媽、舅舅的工作場所,還有父親工作的中醫院去玩的場景。每當聽到長輩們談論給患者治病的點點滴滴,馮漢鴿都會乖巧的在旁邊,仔細傾聽,漸漸地被中醫學的博大精深,妙手回春的神奇療效所吸引,特別目睹無數患者盛讚長輩藥到病除妙手回春的感激和崇敬之情,心中有說不出的幸福和自豪感。

馮漢鴿從小就立志要做一名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中醫藥人。

在長輩們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熏陶下,還沒成年的馮漢鴿,已經對中藥材的識別、常見疾病應用什麼樣的藥方,有了初步認識。

02

文革下鄉,一副小藥草救回一個手指頭

高中畢業後,正好趕上「文革時期」。大學不招生,馮漢鴿只能放下自己「求醫學葯」的夢想,響應毛主席和黨的號召「上山下鄉」

馮漢鴿「插隊」在湖北鍾祥縣東橋區的群迎林場。當時農村醫療資源很有限,馮漢鴿就運用自幼學習的一些醫藥知識,對一些常見疾病進行治療。在群迎林場,她成了十里八鄉小有名氣的赤腳醫生。鄉親們如有身體不適,都來找她義務治療。

有一次在林場砍樹時,唐大爺誤將左手食指砍了個大口子,深可見骨,血流不止。林場人員攙扶著唐大爺,捧著一路滴血的手,打算步行二十多里路,送去公社衛生院醫治。

馮漢鴿見狀,匆忙跑到山上,采了些當地止血消炎生肌的草藥,搗成藥汁,給唐大爺包紮上。血流迅速止住了。疼痛也緩解不少。

三天後,唐大爺才去公社衛生院。醫生揭開馮漢鴿包紮的傷口,見傷口基本癒合,已無大礙,又給重新包紮上。醫生問唐大爺這個傷口是誰給上藥和包紮的,唐大爺說是我們林場的一位知識青年。醫生叮囑唐大爺,回去後一定還要她再給你換藥和包紮,我們公社衛生院也沒有比這好的葯。

事情過了四十多年,唐大爺的孩子每每說起這件往事還心存感激。馮漢鴿在離開知青點返城時,將自購自備的藥品全部奉獻給林場,留給以後有需要的人。鄉親們回憶這些往事時都說,馮漢鴿現在成為聞名遐邇的醫藥大師,也是實至名歸的事。

03

恢復高考,成為第一批中醫藥大學生

1977年,高考恢復,那是一個很多渴求知識的人,夢寐以求的春天,也是馮漢鴿,完成自己畢生追求和理想的機會。

這時馮漢鴿已經是湖北省中醫院一名衛生員,為了實現理想,馮漢鴿白天上班,晚上複習。那個時候,電力供應不完善,一般晚上7點到11點,用電高峰期很容易停電。她下班回來後,草草吃口飯就上床睡覺,到了11點後再挑燈夜讀,一直複習到凌晨5點,匆匆梳洗後去上早班。

看著女兒的堅持和付出,馮漢鴿的媽媽,既欣慰又心疼。欣慰的是馮漢鴿對中醫藥的愛好和追求,有著一顆永不放棄夢想的心;心疼的是,女兒複習的身影,在灰暗的燈光下,顯得越發單薄。為了幫助女兒,馮爸爸、馮媽媽還有姐姐,夜裡12點,輪流給馮漢鴿做宵夜吃。馮漢鴿說起這段往事,至今都非常感激家人的關愛。

功夫不負有心人,努力付出了時間、精力,夢想就一定會實現。馮漢鴿過了高考分數線,考上了大學。馮漢鴿說:「在填報志願時可以有很多選擇,但是我毫不猶豫,選擇了湖北省中醫藥大學,學習中醫藥是我的夢想」。

1977年恢復高考,有大約570萬人報考,最終只錄取了27萬人。馮漢鴿通過努力,終於圓了自己的夢想,成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中醫藥科班大學生,開始系統學習中醫藥知識,真正成為一個「中醫藥人」。

04

從基層做起,聞一聞就能識別中草藥

湖北中醫藥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湖北省中醫院工作的馮漢鴿,終於有了發揮自己所學的平台,能夠在自己夢想的工作崗位上,奉獻自己一生的興趣愛好,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

工作崗位上,馮漢鴿從基層做起,運用系統學習到的傳統及現代中醫藥知識,結合長輩們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傳統中醫文化,專註於中藥炮製、藥劑研發、保健養生的研究與運用。先後發表學術研究54篇,主編參編書籍10餘部,主持參入多項科研課題。

馮漢鴿與中草藥打了近50年的交道,對600多種中草藥,爛熟於心,別人辨別藥材,要用眼看、手摸。馮漢鴿,只需用鼻子聞一聞,就能說出名字來,準確辨別這個藥材好不好,能不能用

曾經,楚天都市報的記者,蒙上馮主任的眼睛,從醫院藥房取來了甘草、天麻、川穹、冬蟲夏草4味藥材,供馮主任辨認。「這是甘草、這是天麻……」辨認的過程比想像中簡單,馮漢鴿只是在每種藥材前略作停留,便能準確的將藥材名稱報出,這些藥材的氣味早已烙印在腦海中。

馮漢鴿說:「辨識藥材沒有捷徑,只能日積月累感受它們的味道,記住它們的樣子。」

05

萬里挑一,成為第一批全國名老中醫高級傳承人

1991年,國家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和國家人事部制定的嚴格標準,經過全國推薦、層層篩選,萬里挑一,馮漢鴿成為第一批全國名老中醫高級傳承人,拜師塗紹川,專攻傳統的中藥炮製、中藥鑒定、中藥製劑技藝。1994年學成出師,獲國家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國家人事部共同頒發的出師證書。

塗紹川(1919~2013),是第一批國家級名老中醫藥傳承專家。塗老從事中藥工作70餘年,在傳統的中藥技藝上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特別是在傳統中藥炮製上有著自己獨特的方法和技術。他為中藥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人才。

1991年,國家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人事部,共同批准塗老為國家級名老中醫藥專家並作為首批師帶徒的指導老師。當時,第一批國家級名老中醫,總後勤衛生部僅入選7人、湖北省僅17人,入選的名老中醫,堪稱「傳統醫學活化石」,都是國寶級人物。

2015年,湖北省中醫院成功申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省級中藥炮製技術傳承基地,在政策、資金、設施設備、人才配備等方面得到充分支持。馮漢鴿作為塗老傳承人,現正在按國家中藥炮製技術傳承基地要求,建設「塗紹川」傳承工作室,將塗老畢生所學,發揚推廣。

06

革新中藥,改變傳統中藥喝法

退休後,湖北省中醫院返聘馮漢鴿,繼續將從小耳濡目染的傳統中醫文化和塗老技藝的傳承、現代化系統學習,結合自己近50年的中藥研究經驗,研究更多中藥藥劑、傳授中藥炮製方法,為人類年華永駐、青春不老的終極理想,奉獻一份力量。

馮漢鴿在思考如何將中藥傳統的方法和現代研究相結合時,有次醫藥下鄉活動,發現在農村:

王家阿嫂坐月子奶水少,就用米酒催奶

張家大哥腸胃不好,也用米酒來調理

吳家小娃積食腹脹,就喝米酒幫助消化

李家奶奶老風濕,一直在用米酒做藥引

陳家媳婦小產,就是米酒補氣血......

糯米,沒有發酵做成米酒之前,只是最尋常的食物,多吃還不好消化。

通過發酵,做成米酒,不好消化的東西,居然可以幫助消化,還可以調理經血、關節酸痛、預防疾病,幾千年來,農村婦人口口相傳,沿用至今。

中醫之根在民間、大智大慧在民間。米酒,在民間,千百年來,凝固了老百姓對生活的參悟與智慧。

馮漢鴿從中得到啟發,聯合自己倒騰一輩子「瓶瓶罐罐的酵素媽媽」李新蘭,組成研發團隊,成功發酵出一種叫做旗黃百草的中藥酵素。

旗黃百草中藥酵素,採用的就是中藥炮製中最傳統、最繁瑣的古法發酵、九法修合。「合」 是一選產地、二選年份、三選時節,非道地藥材不取的藥材甄選、配伍組合;「修」是將九宮山「天然酵池」的好空氣、好水、好土壤,融入九道工序,對藥材古法密修、自然發酵。

九道古法,「選、洗、制、潤、煎、密、藏、接、酵」,缺一不可,對醫名方、經典藥方,前後9道大炮,歷經「三選三潤三密」9個核心環節,歷時180天以上窖藏。

中醫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名醫名方、經典驗方,通過「九法修合」發酵成中藥酵素,結合現代的發酵技術進行菌種馴化,產生益生菌,最大限度利用中藥中的有效成分,使有效成分的大分子,發酵降解成小分子,吸收加速提升,效果增加數倍。

有媒體報道:旗黃百草中藥酵素,酸酸的甜甜的,改變了傳統中藥喝法,讓更多人接受,喜歡上傳統中藥。

中藥酵素,不再只是治病方劑,已成為日常保健養生的新方法,來滿足人類年華永駐、青春不老的理想追求,為中醫養生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中藥質量參差不齊?邯鄲燕趙中醫院中醫教您鑒別中藥好與壞
中藥有補充維生素的功效嗎?幫你盤點能補充維生素的中藥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