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結婚了?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結婚了?

民政局官網最近公布的離婚大數據分析顯示,2017 年上半年,全國有558 萬對夫婦登記結婚,比去年下降7.5%;依法辦理離婚登記185.6 萬對,比去年同期上升10.3%。由此不難看出,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根據民政局統計,北京離婚率為39%、上海38%、深圳36%。

2016 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我國未婚人口總數為2.18 億,單身人口總數達2.4 億。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我國,美國單身人口占成年人口的45%、日本為32.4%、韓國為23.9%、我國現在是14.6%。

「太可怕了!我的同學裡竟然有很多已經二婚三婚了!」剛剛參加完同學聚會的嵐嵐難以置信地說。不知不覺,她已然成了眾人眼中的90 後「老姑娘」,為了找到屬於自己的另一半,活躍在各種交友聚會上。

最近她發現,結婚是一件眾口一詞的催逼,但是離婚卻成了一場悄然無息的暗流。周圍的人無論離婚與否,多少都覺得自己的婚姻不幸福,這讓處於適婚年齡的她開始有些恐婚。

她不明白,為什麼生活越來越好了,婚姻卻越來越不那麼讓人憧憬了?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結婚了?

婚姻不再是生存資料的唯一保障

追溯到婚姻制度建立的初期,婚姻是不包括愛情的。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婚姻的主要功能是為了繁衍子嗣、以生存為主要需求。封建社會的婚姻是門當戶對的兩方聯姻,提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了上個世紀中期我國才開始實行一夫一妻制。

那時候我們的祖輩父輩大部分的人在貧困線上掙扎,舉國上下為了維持溫飽而奮鬥,情感需求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到了今天時代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80 後、90 後幾乎極少再有生存的恐懼,科技的發展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到了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和遠在天邊的人暢談心聲的地步,情感需求也逐漸成為現代人的主流。

在婚姻里彌補原生家庭中的情感缺失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可以看到當生存階段已經滿足,人們便會開始追求更高階段的情感需求。由於祖父輩將心力大部分關注在生存層面,這就造成了很多80 後、90 後缺愛。很多人小時候都有被反鎖在家中獨自對著電視的經歷,父母雙雙上班,與獨生子女為伴的是毫無感情的機器。

就算有所交流,著重點也大多在孩子的成績如何。在這種模式下,愛成了稀缺資源。當愛有所缺失時,得到愛就成為剛需。不再為吃不飽穿不暖發愁的80 後、90 後們墜入情網,他們最想得到的,就是童年被忽略卻最渴望擁有的美好,來彌補曾經的缺失。

有人說中國人的婚姻不是在找媽,就是在找爸,找來找去都只是內心對父母的投射,這樣的婚姻又怎能擁有幸福感?

渴望愛卻不會溝通和表達

姑娘琉璃抱怨老公周末放假只知道打遊戲,弄得自己只能在家看電視。下面是我們的對話。

「沒有結婚的時候,你周末做什麼呢?」

「看電視啊!」

「那他呢?」

「打遊戲啊!」

「那既然你之前也是看電視,他之前也是在打遊戲,為什麼你們在一起了,這樣就不對了呢?」

「那我們只有周末有時間啊,不應該把時間浪費掉啊。」

「那你跟他說過你想跟他一起做點別的嗎?」

「沒有。」

「為什麼不說呢?」

「在一起這麼久了,我想什麼他不是應該都知道嗎?」

「他又不是你肚裡的蛔蟲,怎麼會知道你在想什麼?」

「為什麼他不知道呢?」

「為什麼他該知道呢?」

當你期望對方可以走進你內心深處的時候,你至少要把你內心的地圖畫給他。如果大家都將自己的地圖套在對方身上,那就像一個迷茫的旅人拿著一份錯的地圖,永遠也無法到達目的地,直至精疲力盡,兩個人的愛也就耗光了。

尋找一個和自己完全契合的伴侶,無異於緣木求魚。當下,80 後、90 後最缺少的不是激情、性,而是來自於愛的了解,提升自身愛的能力。

經常有女生說,他不夠愛我,卻很少有人正視,其實自己也缺少愛人的能力。試想琉璃如果不是想當然地綁架另一半的自由,而是尊重他的需求,坦然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期望,那麼兩個人是不是就會有微妙的變化呢,說不定還會擁有完美的周末。

所以當我們面對離婚大潮時,與其去渴求一位高情商的伴侶,不如將自己修鍊成為愛的藝術家,真正掌握主動權,做一個讓人渴望的愛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保健時報 的精彩文章:

跑步鍛煉,如果你有這6個壞習慣,不減肥還傷身!
泡發海參三注意:遠離油、低溫度、用純凈水!

TAG:保健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