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顧景舟紫砂壺如何辨別,市場價格如何?

顧景舟紫砂壺如何辨別,市場價格如何?

我們沒有所謂的胡亂收費,保障藏品操作到出手為止!

我們於藏品的要對求非常嚴格,偽劣品不合作、沒市場不合作、價格要求過高不合作!

找收購的還是打電話讓中國文物局幾百塊收走你手上的藏品吧,不要去花時間找陷阱。藏品出手博取高價是投資,那麼投資就會有風險,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降低風險,而不是妄想坐等百萬上門。

在目前藝術品市場,紫砂壺受到廣泛追捧,從80年代開始紫砂壺市場一路看漲,從幾十塊錢一把漲到幾百萬一把,尤其是像顧景舟、周桂珍、蔣蓉等名家大師的作品,拍賣價格曾越千萬。特別以收藏顧景舟款紫砂壺的收藏大軍現已突破百萬人次,可謂全民收藏。

顧景舟人稱顧老,1915年生於江蘇宜興川埠鄉上袁村。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他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世稱壺藝泰斗。是我國近代傑出的紫砂陶藝家,近代宜興有著名的七大藝人之一(任、吳、裴、王、朱、顧、蔣)。

顧老生前致力於創建紫砂工藝廠,其作品充份表現精、氣、神、韻之美,不但深具東方特有藝術特色,更賦予時代氣息,堪稱為紫砂壺之一代宗師!80年代在港拍賣價已為65萬元人民幣。現每把壺時價均超過一百萬元,廣受海內外收藏家爭相購藏,惜生前作品不多,能珍藏者少之又少。

近些年來,顧景舟作品的受歡迎程度大家有目共睹,據資料統計,從2011年開始,「沾顧」的紫砂作品開始呈現價格高漲的趨勢。除在北京保利秋拍創出1782.5萬元的高價外,顧景舟的「四方回紋竹壺」和「矮八方壺」分別以數百萬元的高價成交。在北京一場拍賣會,顧景舟制「笑罌壺」以552萬元成交。現在距離紫砂壺拍賣剛剛興起的2008年不過才10年不到的光景,但拍賣價格卻上漲遠遠不止四倍。在目前紫砂壺市場「紫砂沾『顧』就瘋狂」,其作品收藏轉入飛躍狀態的行情。

顧壺究竟存世多少?顧景舟早年迫於生計曾經做過很多壺,甚至有一天就做過20把,但早期作品多沒有落顧景舟的款,而是商家委託所做。後期得到認可後,其制壺數量顯著下降,但一般也會一式三把,由此推斷,儘管沒有可靠的數據,但存世量應該也不小。

很遺憾顧先生沒有寫下自傳,其近親好友同事也沒有此類文章發表,顧壺的存世量遂成迷局。現只能根據顧先生生平大致估算其一生在不同時期作品的數量。

顧先生1915年生人,18歲開始學習製作紫砂壺,曾在上海為人僱傭,為僱主制壺,以仿製前人老壺為主,無個人名款。當然,無名款的壺不能算顧壺。

至20歲小有名氣,壺藝快速提高,開始使用名款,也有無款的批量之作。出於生計,在解放前的16年里,顧先生有名款的制壺不少於2萬件,這是他制壺最多的一個歷史時期。由於當時處於戰亂,壺很便宜,只用不藏,自然消耗量很大,存留到現在的估計為10%左右。也就是,顧壺解放前作品現在存世量在2000件左右。

從1949年開始,顧先生很少制壺,因為當時幾乎沒有市場。1954年10月,他響應政府號召,參與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紫砂生產工場的組建籌劃工作。1955年1月建社就緒,立即著手負責「紫砂工藝班」的招生和技術輔導的育才重任。1958年,他積極參予了紫砂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

1959年被任命為宜興紫砂廠技術研究室副主任和技術股副股長,並參與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廳的布置設計工作,設計了一批大型的茶具及高檔花盆。從這些經歷和當時是集體經濟的社會背景來看,顧先生自己制壺幾乎停止,主要是指導學生和研究制壺技術,或許偶爾做幾把贈送別人或當做教學模型。

1966年到1976年十年文革期間,顧先生親自製壺的時候更少了,主要是參加政治學習和活動、指導生產。他個人偶爾做壺是一種自我消遣或應單位「表忠心」之要求,這十年他的總制壺量不超過500把,其中也有徒弟製作蓋他名章的。

凡是自我消遣的壺都沒有進入買賣,底款仍只蓋個人名章。而應單位要求製作的壺,個人做好用了名章之後,一律收去統一加蓋「一九六八年鬥私批修」字樣,象財務收款用的那種長條形章。蓋章的小年輕也不大用心,歪歪扭扭或一頭深一頭淺、上下不對齊。文革時期紫砂壺還是用品,很便宜,估計這500把壺存到現在的在200把左右,或許還有些殘器保留。

1975年到1985年改革開放初期,這段時間他主要搞研究,開始寫作,並於1980年建立「紫砂特藝班」,組織教學,並按香港著名收藏家羅桂樣先生的供樣,複製歷史名作。這十年間他的親手作品更少,大約總存世量200把左右,但當時已經進入收藏,幾乎沒有自然損失。

1985年,顧景舟擔任宜興紫砂研究所所長,1989年晉陞為高級工藝美術師。「宜興紫砂」被國家評定為質量銀質獎後,他又親自設計指導一批紫砂精品,參加全國性的展評活動,促使「方圓牌」高級紫砂茶具被國家評定為「金質獎」。在1985年到1990年這5年內,他的領導工作和社會活動相當繁忙,都是單位的公務,無暇制壺,5年制壺不超過50把,以贈送為主,而「宜興紫砂」和「方圓牌」紫砂雖然是他領導下創製但不屬於他個人作品,無個人名款。

1990年到顧先生1996年6月去世,這6年間他只為朋友和各方應酬制壺。因為年歲大了,有時是指導徒弟制壺而用個人名款。這期間紫砂壺雖然開始有人收藏,但價格便宜,所以產量很少,大約500把左右,但悉數進入收藏而沒有損耗。值得注意的是,顧先生去世的1996年,紫砂領域的「化工壺」、「染料壺」、「納米壺(超細胎料)」還都沒有出現,現在能見到的這類近年壺均不是顧先生所作。

顧景舟大師一生制壺總存世量大約3000把左右,其中近50%流到港台地區和海外,大陸存量2000把左右。就其收藏價值,可做以下評級:

解放前作品,共2000把,因為存世量高,胎料做工不是很精,二星級。

1949-1966,共500把,存世量不多,但料工不是很精,三星級。

1966-1976,共200把,存世稀少,工料上乘,且有文革特殊收藏背景,超五星級。

1976-1990,250把,存世稀少,工料上乘,五星級。

1990-1996,500把,存世不多,工料上乘,但有些不是本人所做,社會出現較多仿品,四星級。

現在市場上出現的解放前顧壺多於解放後的,價格一般在幾十萬一把;解放後到文革結束的顧壺極其少見,幾百萬一把;文革後的顧壺又稍多一點,但大多去了港台國外,仍遠少於解放前的,也幾百萬一把。由此可知為什麼顧壺中解放前老壺沒有解放後的新壺價高,存世量所決定的。另外,文革期間的作品一般對壺蓋的配合是否嚴密不是特別在意,成型後有的修有的不修,也有倉促間潦草之作,但即使潦草之作或半成品別人續做之壺,只要細看胎料、造型和其它細微特徵,大師作品總有與眾不同之處,容易分辨。

顧景舟一生惜壺如命,不是因為他做的壺值錢,而是做一把好的紫砂壺太不容易,用料,做工整個過程都包含了紫砂藝人的心血和情感,就像孕育一個新的生命,也正是因為他惜壺如命,才能用精湛的技術做出高質量的紫砂壺,在當今紫砂壺市場上,一把顧景舟紫砂壺已經價值千萬甚至更高。

顧景舟窮畢生精力於,不斷進取,勇於創新,並帶領幾代人為紫砂事業增光添彩。他以博大的胸懷,精湛的技術,在紫砂發展史 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不愧為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間藏品鑒賞 的精彩文章:

紅木文化,價格很高,您有嗎?

TAG:民間藏品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