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湘西漩水村的古法生態捕魚之二

湘西漩水村的古法生態捕魚之二

續上

簨(音zhuan)部捕魚法的現實意義和生存智慧

和一般的古代生產生活方式方法日漸式微、最後變成博物館裡的標本不同,湘西會同縣連山鄉漩水村的簨(音zhuan)部捕魚這種古代漁獵生產生活文明遺存,卻是日漸興盛,一有空位就馬上會被「佔位」修建新的簨部。在現代生活衝擊變化如此巨大的今天,這卻是為何呢?

原來老祖宗發明的這種簨部捕魚具有極高的效率,同時還包含了獨特的生態法則、深刻的水力學原理和魚類自然法則、以及對抵禦洪水的建築法則和對地形的理解。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般的創造。

一、簨部捕魚的捕魚效率:

一般人的理解當中,古代生產生活方式方法往往都是低效率、費時費力低收益的。可是簨部捕魚這種古代漁獵生產生活文明遺存的捕魚效率卻是出奇的高效率,而且在捕魚季節水越是大則效率越高。更加令人稱奇的是,一般人們面對洪水爆發的時候往往是聞之色變,洪水絕對是災禍,可是在漩水村人眼裡洪水不是災禍,而是魚,很多的魚。

漩水村背山面水,左右大片平地,村子地勢高,有水利而無水害,是會同縣有名的「柴方水近」(「柴方」說的是燒的柴都是大料,指柴多)的風水寶地。洪水來時,別的地方忙著救災,漩水村人則忙著捕魚,往往是十八般武器都上場,其中簨部往往能滿載而歸。據老人講,原來魚多的時候,簨部都能塞滿魚,一個簨部一天能有幾十斤魚。發洪水更是魚多吃不完爛掉(舊時候馬路不通,賣魚靠水路到縣城,發洪水就去不了)。

現在的簨部效率依然極高,河裡魚少了,但一般也有幾斤收穫,運氣好也有幾十斤的。不過現在河裡的魚在縣城是美味,簨部捕到的魚品種往往比較獨特,賣價是養殖魚的好幾倍,漁民更喜歡。

二、簨部捕魚原理

簨部捕到的魚品種為何比較獨特?其實細想一下就能理解這其中的緣由了。

原來簨部捕魚是利用了魚類喜歡富含氧氣的環境,激流中食物富集的原因而設置的「陷阱式」捕魚技巧,守株待兔、省時省力還效率高。

而激流環境對魚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只有適合於激流中生活的魚類才能順利逆水而上,這類魚往往屬於兇猛的肉食魚類,身體修長,速度快,魚肉無刺,味道鮮美。又因為激流環境水質好,產出的魚在縣城從來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搶手貨。

三、簨部捕魚自然生態法則:

漩水村門前的渠水河河面寬約三百米到四百米,屬於沅江一級支流,因為簨部捕魚所處的環境都在激流險灘位置,自然而然所捕到的魚就只能是適合於激流中生活的兇猛肉食魚類魚類。

簨部捕到的魚種類以斑鱖(俗名桂巴子),鱤、鳤、紅鰭鮊、翹嘴紅鮊、青稍紅鮊、湘華鯪、大口鯰、瓦氏黃顙魚等為多。

其次有黃尾鯝、湖南吻鮔、吻鮔、中華倒刺?魚、甲魚、白甲魚、黃顙魚、長身鱖魚、暗鱖魚、青魚、草魚、鯉魚、鯰魚等

簨部捕魚往往不是乾淨殺絕式的「一鍋端」,而是放過大部分,抓到「運氣不好」的小部分,所以村民往往在層層設防的多層簨部後面,還能有豐富的漁獲。

即使簨部是層層設防式的排列,村民也不會因為位置前後不同而覺得有什麼問題,因為每一層簨部都能得到差不多的收穫。

而且,簨部放過大部分逆流而上的魚,不會影響魚類的持續生存發展——很多的魚逆流而上是為了去上游產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秘境湘西 的精彩文章:

TAG:秘境湘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