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石窟瑰寶——沁陽懸谷山真谷寺

石窟瑰寶——沁陽懸谷山真谷寺

核心提示:石刻造像是中國藝術的珍寶,因為是石刻,所以經得起千年風雨,至今我們仍能通過它來了解古人的藝術修養及雕刻技藝。沁陽懸谷山真谷寺石窟在地理位置上處於豫西北,與豫北安陽靈泉寺石窟、豫西洛陽龍門石窟之間有著微妙的關係。此外,真谷寺遺留的碑刻,更是研究豫西北寺院變遷不可多得的實物文獻。此地三面環山,地辟幽靜,真是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一、真谷往昔

真谷寺位於沁陽市西北35公里的紫陵村村北,北靠沐澗山、西連陽洛山、東邊是仙神谷,向南為懸崖、深谷。《河內縣誌》記載此地,「溪谷邃折,危崖垂覆,山腰靈泉迸出,竹木陰森」。

真谷寺建造初期名為太平寺,唐宋金三朝又稱開化寺,明代及清乾隆年之前開化寺、太平寺、玄谷寺三名混用,清乾隆年後易名真谷寺,俗稱真谷廟。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懸谷山東南嶺路上,有宋開化寺鐘台遺址,此地又名大鐘嶺。大鐘毀於1945年左右。往北尋路而上,可到真谷寺山門處。真谷寺山門東不遠有老母寶殿一座,建造於高台之上,前有月台,背靠山體,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檐硬山前廊式建築,灰筒瓦覆頂。據門口碑記可知,此殿創建於清嘉慶三年。

真谷寺山門為石砌券洞式建築,1935年沁陽遇仙堂創建,門上石額書「真谷寺」。據《創修真谷寺山門記》可知,山門原額書「開化寺」。

進入山門尋路而西,轉彎處有石窟一間,名隱真洞,開鑿於清康熙乙卯年(1675),內有圓雕和尚一尊。往西走,不遠處有一片開闊地帶,靠懸崖處,有山神土地殿、大聖宮、白衣大士閣。山神土地殿緊鄰大聖宮,面闊進深皆一間,創建於清道光二十年。大聖宮,石造單檐硬山無梁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創建於1936年。

大聖宮西邊有殘存建築,位於高台之上,名白衣大士閣,創建於宋代,明弘治三年重修,原在中佛殿左側,清康熙二年重修時隨中佛殿右移並升高台基。白衣大士閣遺址處,在明代弘治年復修時,有觀音殿、伽藍殿、地藏殿等,明鄭藩王親書匾額「大雄寶殿」,很可能是鄭簡王所書。此處正殿在清順治十四年復修時,供奉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阿難、迦葉位於兩旁。清乾隆辛巳年,洪水為患,殿宇一併傾頹。

白衣大士閣西邊尋台階而上過涵洞可到一處廣闊的平台,清乾隆五十六年,此處創建了齊雲亭六間、飽德廚三間、退藏密室一間,齊雲亭僅存殘基,飽德廚現存西山牆及後牆。飽德廚後是菩薩殿,清道光壬辰年,濟源裴村女善士重新金粧菩薩聖像並新塑仙女七尊,現僅殘存牆體。同期,真谷寺僧人及四方善士又重修了佛殿、配閣並觀音大士廟。據《河內縣誌》記載:清乾隆年間,蘇州府管糧分府阜縣知縣李位東在此講學,李位東即紫陵鎮王村人。

往西是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最後一次修建是清光緒十四年。大雄寶殿後邊是五姑殿,創建年代不詳,1917年重修。大雄寶殿西邊有泉水湧出,泠泠若琴音,每年三月期間,四方遊客慕名取聖水於此。大雄寶殿的清代供桌便是河內縣萬北鄉取水信眾捐獻的。

真谷寺在元代之前歸屬不詳,入明以後便成了紫陵牛氏家族的田產,在清代以後的歷次維修中,主修人都要與山主商量。

二、石刻遺珍

真谷寺建築殘缺不全,遺留下來的多為清代建築,價值相對不高。真谷寺最為真貴的是石窟造像和歷代摩崖、碑刻。

真谷寺北側為懸崖,懸崖下有高台,由西向東現存3窟8龕。除了隱真洞窟位於真谷寺東部崖體下端外,其餘均位於中部崖體處。最西端第1龕,高寬均145厘米,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佛陀頭部殘缺。往東第2龕,高寬均90厘米,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佛陀右側菩薩保存完整。第3龕,浮雕藥師佛,高338厘米,寬126厘米,藥師佛面帶微笑,右手持錫杖,左手持缽盂,立於蓮花台上。第4龕,浮雕一佛二菩薩,殘缺不全,高290厘米,寬210厘米。第5龕位於千佛洞上方,風化嚴重。第6、7龕緊鄰並列,高寬均62厘米,兩龕相距14厘米。6號龕,高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弟子為阿難、迦葉。7號龕,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二力士,二菩薩著裝與6號龕菩薩相似。第8龕,又名蓮花龕,高155厘米,寬125厘米,高浮雕一佛二菩薩,左側菩薩頭部殘缺。

第1洞窟,位於藥師佛東側,石窟高約209厘米,闊326厘米,進深326厘米。往東為第2洞窟,即千佛洞,洞高223厘米左右,進深230厘米,面闊273厘米,除了開門處其餘各面均淺浮雕佛像,佛像旁邊陰刻該佛名號,東側牆壁風化殘損嚴重,就可辨識的佛名號來看,千佛與《賢劫千佛名經》所刊佛名號相同。千佛造像下部又有浮雕形體較大的25尊像,由可辨識的名號推測,此25尊像是《付法藏因緣傳》所刊25傳法弟子。

真谷寺現存摩崖由隋至明共24處,隋代1處,唐代8處,後晉1處,宋代9處,金代2處,明代2處,不詳年代1處。上述24處摩崖均刊刻在石窟、佛龕旁邊,摩崖內容有的是描述寺廟建設,有的是描述僧人修行生活,有的是記錄造像功德名單,有的是遊人題記,有的是佛經。在第6、7佛龕與第8號龕之間的上部崖壁上有線刻佛塔一處,分上中下三段,塔檐的中部刻有塔銘,塔身兩邊刻護法天王。

真谷寺現存碑刻,除了2通磨泐無字及1通殘碑無法斷定年代外,明代碑刻1通,清代碑刻15通,1912年至1949年之間5通。這些碑刻內容均為記述明清以來的寺廟建築毀壞及建設經過。由於寺內缺乏元代史料,不詳元代真谷寺的情況。入明以後,明弘治年,在懷慶府官府及鄭藩王府的參與下開始重修,參與重修的有濟源、孟縣、溫縣、河內縣等縣信眾,山西的部分信眾也捐了錢。入清以後,由於清乾隆辛巳年,一場洪水將殿宇沖毀,經過三十年的募化積資。乾隆五十六年,真谷寺迎來了最後一次大的修建,除了記錄此次修建的碑刻外,還有功德碑5通。1915年至1927年,沁陽城遇仙堂劉明彥與山主商榷重修真谷寺,未竣工而亡,其女劉金仙於其徒張修蓮踵其事,於1935年竣工,此次修建了大佛殿及山門。

真谷寺三面環山,谷深幽靜,林木茂盛,山泉清涼,石刻造像精美,被譽為「小龍門」,是一處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度假勝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覃懷古今 的精彩文章:

覃懷宗族——沁陽郭氏精英家族紫陵郭氏源流

TAG:覃懷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