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唐死於通貨緊縮?

大唐死於通貨緊縮?

原創不易,請勿盜文,違者必究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文/(寫文章必須12345的)賴正直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受價值規律支配,通貨緊縮總是和通貨膨脹交替出現。但在中國封建社會當中,由於採用銅錢為本位幣,受銅礦產量的限制,銅幣發行量在多數情況下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而且質量往往得不到保證,所以,通貨緊縮的問題要比通貨膨脹更為嚴重。唐朝雖然是富強至於極點的朝代,但最終也無法解決通貨緊縮問題,以致滅亡。

當然,唐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政治問題,但政治問題並非憑空產生,往往也是由經濟問題引起,所以,唐朝之亡,最終可歸結為經濟原因。本文所談及的通貨緊縮,當是經濟原因中的一大主因。以下,將簡要論述其中的因果關係。

一、唐朝通貨緊縮概況

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是採用銅錢為本位幣的,這是秦漢以來形成的習慣。但由於銅礦產量的限制,銅錢鑄造數量普遍不足,因此不得不同時採用金銀和谷帛(穀物/布帛)。

寫在布帛上的文字

金銀價高,只在社會上層流通,用於大宗交易。谷帛本身笨重,且質量不一、不便分割,本來很不適合做貨幣,但銅錢數量不足,加上盜鑄嚴重,谷帛反而成為日常交易中人們所樂於接受的貨幣。在銅幣信用度差、物價不穩的時候,谷帛就會成為貨幣的補充,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

五銖錢

漢朝發行五銖錢,雖然歷經波折,但總體信用還算良好;東漢末期,董卓發行小錢以代五銖錢,引起物價混亂,谷帛交易又開始在民間盛行;曹魏政府多次試圖著手解決貨幣問題,基本思路就是恢復五銖錢,取消谷帛交易,但因為形勢尚未穩定,一直未能實行;南北朝長期混亂,一直沒有發行新的銅幣,谷帛交易乃至物物交換也就長期實行下來;隋朝發行新五銖錢,情況有所改善,但到隋末,盜鑄蜂起,私錢濫惡,引起通貨膨脹,「貨賤物貴,以至於亡」。

唐朝初期政府發行「開元通寶」,恢復銅錢的本位幣地位,但仍廣泛使用谷帛所謂「租庸調」制度,收的就是谷帛;賞賜、度支,也多用絹帛;從唐初《永徽律》的規定來看,除贖罪用銅外,其餘罰金、計贓等全部用絹匹。金銀在唐朝已發展為儲藏手段,但尚未成為交換流通的手段,但在嶺南,因為缺銅而多產金銀,反而多用金銀,這是一個例外。唐朝中後期以後,商品貨幣關係進一步發展,銅幣使用已較前期更為廣泛,但是,由於幣制不穩定,經常發行新錢,新舊錢交互使用,兌換率不等,且差異巨大,常使銅錢失去貨幣作為價值計算標準的作用。再加上銅礦不足,鑄造不善,銅錢始終處於供應不足的緊張狀態,因此,民間交易雜用谷帛的情況也就始終存在。

初唐租庸調製示意圖

貨幣供應量不足,就會引起通貨緊縮,導致錢重物輕,更由此產生嚴重的盜鑄問題。盜鑄在高宗時期就已經出現,當時政府尚有實力,能夠以二比一的比值收購劣質盜鑄錢,但成效不明顯。乾豐元年(666年)又鑄「乾豐泉寶」錢,以新錢一兌換舊錢十,這種比價實際上相當於減重,結果是打擊了國家通貨的信用,更刺激盜鑄,增加幣制的混亂。後來雖然又恢復了「開元通寶」,但盜鑄之亂一旦開啟,就極難控制,湖廣、江淮一帶的盜鑄者,往往隱於江湖山嶺之中,州縣根本不能禁止。盜鑄問題,遂貫穿唐朝始終。

對於貨幣供應量不足的問題,唐朝中後期的政策是:

(1)允許使用谷帛交易,甚至規定錢十貫以上必須兼用絹帛,以彌補銅錢的不足;

(2)限制銅錢流往邊遠地區,如唐憲宗曾下詔:「禁現錢出嶺」,保證中原地區的貨幣流通數量;

(3)不準鹽、茶商人隨意「便換」現錢,防止商人囤積銅錢牟利;

(4)允許「除陌」,即以不足值銅錢充當足值銅錢,開始是除陌二十,以八百文充一貫,後來唐穆宗時規定:「以九百二十文成貫」、「每貫一律除墊八十」;

(5)唐武宗時,實行更加極端的政策,廢浮圖之法,毀天下佛寺、招提、蘭若五萬處,以其銅像、鍾皿鑄「會昌開元」錢,由於銅料充足,這一批鑄幣質量較好,一度緩解了通貨緊縮的問題,但顯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貨幣供應量不足,一方面受制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反映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矛盾,在唐朝,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到唐末五代時期,谷帛兼用和物物交換的現象仍在廣大鄉村大量存在,也說明「會昌開元」錢對通貨緊縮的緩解是非常有限的。

二、兩稅法與通貨緊縮

唐朝通貨緊縮的最重要原因是貨幣供應量不足,以及幣制不穩定,不能保證銅幣質量。到了後期,實行兩稅法之後,通貨緊縮又被進一步加劇。

所謂的兩稅法,就是取消租庸調和其他一切雜稅,改為兩稅(按資產徵收戶稅,按田畝徵收地稅),全部用銅錢繳納。農民平時手裡並沒有現錢,需要將生產出來的穀米絹帛賣成銅錢,然後才能繳稅。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錢重物輕,穀米絹帛的價格低,農民必須賣出較多的產品才能換到足夠的銅錢用於繳稅,負擔被大大地加重了。據史載,兩稅法初行之時,絹一匹折錢三千三百文,兩稅法實行十餘年後,絹一匹僅折錢一千五百文,價格下跌一半多。陸贄在奏議中說,初定兩稅之法,「萬錢為絹三匹,近者萬錢為絹六匹」。陸贄的說法與上述記載相印證,說明在德宗時期,通貨緊縮就已經達到相當嚴重的地步了。

兩稅法之實行,從歷史上看,是由人頭稅向財產稅轉變,緩解農民對土地的人身依附關係,有利於解放生產力,同時也便利政府收稅。但由於採用現錢繳納的辦法,在當時通貨緊縮的情況下,等於是對農民進行公開合法的經濟掠奪,對生活本來就很艱難的農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在唐朝中後期,諸多有識之士,如陸贄、韓愈、白居易、元稹等,均反對實行兩稅法。從現在的觀念來看,他們的主張可能有點保守,但當時並無對貨幣經濟發展規律的充分認識,其實只是著眼於民眾的經濟負擔而已。

唐代主要通貨開元通寶銅錢。銅錢的大量流通,為唐代稅制的改革奠定了物質條件。

到唐穆宗長慶年間,距兩稅法實行已有四十餘年,銅錢在市場上仍很缺乏,通貨緊縮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當時納稅折錢需要絹八匹,而在實行兩稅法初期僅需二匹半,貨幣升值了三倍多,物輕錢重,導致豪商囤積銅錢以求暴利,一方面加劇了通貨緊縮,一方面使農民更加陷入困苦。

唐朝政府對通貨緊縮的問題一直保持著關注和控制的姿態。長慶元年(821年),戶部尚書楊於陵建議,天下兩稅、榷酒、鹽利、上供、留州、送使錢,全部改用布帛谷粟繳納,並出內府之錢,「收市廛之滯,限邊裔之出」,使「貨日重而錢日輕」,執政者遂行其議,只是鹽酒之榷仍用錢。

到唐武宗時,更不惜毀滅佛法,收銅鑄錢。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些措施都是收效甚微的。因為貨幣是國民經濟的綜合反映,如果社會上的商品貨幣關係還沒有發達到一定的階段,統一的鑄幣制度就缺乏推行鞏固的基礎條件。

雖然商品經濟在唐朝已有相當發展,全國性商業、大城市商業乃至國際貿易都有一定的規模,但從整個社會來看,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佔據著絕對的主體地位,相比之下,商業貿易經濟不過是九牛之一毛,只佔據著補充性的地位。因此,既然兩稅法是財產稅,就必然要用貨幣繳納,農民手中無錢,只能出賣勞動產品以換取現錢用來繳稅,中間多一層剝削,必然增加額外的負擔。在通貨緊縮嚴重的情況下,物價很低,兌錢納稅,無疑又再多一層負擔。於是,在兩稅法之下,一方面刺激通貨緊縮,一方面政府斂錢的利益和農民利益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其背後,則是上述自然經濟與商品貨幣經濟的矛盾,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一矛盾無法調和,只能愈演愈烈,最後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三、唐朝滅亡

唐朝晚期社會矛盾激化,實出於兩稅法之弊與通貨緊縮的合力作用。兩稅法本來不算是很壞的政策設想,但任何良好的政策,若無相應的法治環境和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是難以貫徹落實的。現代社會要實現這一點尚且相當困難,何況唐朝之時。中國歷代所行之變法,不論設想如何美好、構思如何巧妙,皆不能脫離傳統政治體制,最後不是無疾而終,就是反變為弊政。兩稅法即屬後者。

兩稅法本來是要統一稅種,除兩稅外不再課徵,但實行不久,各地方就「變徵役以召雇之目,換科配以和市之名」,又滋生出各種不同名目的雜徭差役。

前面已經講到,由於通貨緊縮的作用,兩稅法本身已經是農民的極大負擔,再加上雜徭差役,農民的負擔可以說是繁重不堪。這樣還不算,各地富豪之戶,沒有官位的,往往通過賄賂的方式,將自己的財產掛靠在有官位名爵的所謂「衣冠戶」之下,享有減輕兩稅、免除徭役的特權,於是,唐朝的各種賦稅徭役,實際上絕大多數都被轉嫁到最貧苦的底層民眾身上去了。

唐朝實行榷鹽稅茶(即鹽茶專賣)的政策,政府利用通貨緊縮,物價下跌的市場行情,以低價收購鹽茶,另一方面又利用專賣權力,以高價賣出,牟取暴利。因此,淮南、宣歙、荊襄一帶多有私販鹽茶者。唐朝政府在鹽茶產地設立監院,以連坐等嚴刑峻法來鎮壓鹽茶私販,而私販們則結成群體,公開與政府進行武裝對抗。王仙芝、黃巢皆出身鹽販,這決不是偶然現象。

通貨緊縮也好,苛捐雜稅也好,都還不足以直接引起民眾反叛,在物質生產水平尚不十分發達的古代,如果加上天災,社會就有可能走上失控、崩潰之路。唐朝到懿宗、僖宗時期,統治集團高層的腐化已經達到極點,對南詔的戰爭也步步升級,因此苛捐雜稅只會有增無減,更加加重人民負擔。關東一帶,當時已經連續數年水旱,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災情特大,自潼關至山東海濱,秋收全無,農民以蓬蒿為糧、以槐葉為菜,但稅收征管的力度卻一度也未曾放緩,不少人拆屋賣兒,仍然連稅吏的酒食之費都難以湊齊。在這種情形之下,唐朝不亡,簡直天理不容。

於是,在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爆發了王仙芝、黃巢起義,經過起義的打擊,唐朝中央政府名存實亡,其最終將被某個割據一方的軍閥所取代,已是大勢所趨。至於這個軍閥是朱溫、還是李克用、李茂貞,或是其他人,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作者簡介

賴正直,男,80後,南蠻,刑事法官,法學博士。原本愛讀史書,為稻粱謀選擇了法律專業。法學和史學其實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都重視證據,都是在利用殘缺的不完整信息拼接還原已經過去的事實真相,因而在寫文章時常常會有把歷史事件當作懸案來查的感覺。著有《機能主義刑法理論研究》、《毒品犯罪案件證據認定的理論與實務》等書。

目前的小目標是寫一部歷史小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因為長相最像劉秀,這娃就不安分了
「東京女子圖鑑」,水滸視角下的女性世界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