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古代貨幣的演變》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古代貨幣的演變》

2016年初中歷史開始使用最新的人教版教材,也被稱為統編版或部編版,在細細研讀教材後,發現新教材特別注重學生知識的整體構建,下面以貨幣的演變,談談自己的一點感悟。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9課《秦統一中國》,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空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配圖如下:

(課本配圖)

秦統一六國後,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形製為圓形方孔,重 12 銖(我國古代規定 1 兩為 24銖),有錢文曰「半兩」。「半兩」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兩」。也是由官方統一發行的第一種貨幣。

秦朝滅亡後,西漢初期仍使用秦制半兩錢,由於允許民間私鑄,錢制較亂,以致出現重僅一克的不合格貨幣。民間還出現剪邊半兩,也就是一些投機商將秦制的半兩,用剪刀剪下一圈,導致貨幣失衡,給當時的經濟造成一度的混亂。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在課文的材料研讀中,出現了漢代的貨幣五銖錢,如下圖:

因課本配圖不清楚,圖片來源於網路

五銖錢始鑄於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錢重五銖,上有「五銖」二篆字。錢文「五銖」二字,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銖」。

東漢、蜀漢、魏、晉、南齊、梁、陳、北魏和隋都有鑄造,重量形制大小不一。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止,但舊五銖仍然在民間流通。

唐朝開國以後,改鑄開元通寶,通行的五銖錢退出錢幣歷史的舞台。課本在七年級下冊歷史第3課《盛唐氣象》,配有唐代貨幣的配圖,如下圖:

開元通寶

許多人都認為開元通寶是年號錢,理由是唐玄宗李隆基有個年號是開元,這是錯誤的。開元通寶是非年號錢,在唐代武德初年就已經鑄造,是由歐陽詢親自題字,歐陽詢是初唐人物,而李隆基生於盛唐,二人生活年代相差百餘年,從年代上講,歐陽詢就不可能給李隆基的鑄錢題字。開元通寶是唐代第一種貨幣,也是發行量最大,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

五代十國時期開元通寶仍舊流通,宋滅南唐,宋朝通行宋元通寶,故開元通寶官鑄停鑄並退出流通舞台。

隨著經濟的發展,宋代則出現了紙幣交子,統編版教材七下第9課《宋代經濟的發展》描述「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時,紙幣發展成與銅錢並行的貨幣,配圖如下:

(課本配圖:左北宋紙幣銅版拓片,右為南宋紙幣「會子」銅版拓片)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為不便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金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數額填寫在用楮紙製作的紙卷上,再交還存款人,並收取一定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交子,也是中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

綜上所述,部編版新教材,在課與課之間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對學生知識的整體構建,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初中歷史 的精彩文章:

十五個課本上學不到的歷史冷知識

TAG:初中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