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寬憤而辭職,蔣介石畫下大餅:5年建3艘航母
原標題:陳紹寬憤而辭職,蔣介石畫下大餅:5年建3艘航母
作者:平叔
聲明:「老海軍」授權發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我們在等一隻船。
去年的4月26日,那隻船兒就已經下水了。一年過去了,我們一直在等它駛向大海……
終於,5月5日,我們等來了有飛機降落在那艘船上的消息:
媒體報道:中國海軍首艘國產航空母艦完成首次艦載機降落,從相關圖片來看,此次著艦的是直-18直升機,它在艦上完成著艦和起飛試驗,表明首艘航母海試已經為期不遠。
▲首艘國產航空母艦完成首次艦載機降落
緊接著,遼寧海事局發出的禁航通告(遼航警0094)。朋友們都知道,首艘國產航母是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下水的。難道是國產001要即將進行首次海試?
我們拭目以待。
專家表示,如果海試順利的話,預計今年年底那隻6萬噸的船兒就能交付中國海軍,中國也將迎來「雙航母」時代。
經過近百年的等待,首艘國產航母已經來臨,第二、第三……艘還會遠嗎?
1.曾經: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航海大國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就開始建造大型戰船,其造船業並不落後於當時的地中海國家,特別是沿海的齊國、吳國和越國的造船和航海技術較為發達,並開始開通海上絲綢之路。
明初鄭和七下西洋時,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巔峰。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太監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大船隊遠航,拜訪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鄭和最遠曾達非洲東部、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美洲和紐西蘭。
▲鄭和七下西洋圖
英國前海軍軍官、海洋歷史學家孟席斯出版的《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認為鄭和船隊先於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大洋洲等地。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
在世界航海史上,鄭和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
據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哈佛大學的李約瑟博士估計,1420年間中國明朝擁有的全部船舶,應不少於3800艘,超過當時歐洲船隻的總和。
令人遺憾的是,鄭和之後的明清兩代,由於實施海禁政策,中國的航海業開始衰敗,這條曾為東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貢獻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逐漸消亡了。
▲鄭和下西洋
曾經領先世界航海上千年的中國,在它最興旺發達的時候卻主動關閉了國門;閉關鎖國使中國從此遠離了海洋文明,走向衰落……
2.曾經:中國漫長的海岸線有海無防
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以後,西方海洋強國開始殖民掠奪。它們憑藉著堅船利炮一次又一次地來轟擊中國的國門,闖進沒有海防的海岸線,進入中國的沿海和內河。中國隨之陷入任人宰割、割地賠款的悲慘境地。
1840年英國人發動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憑藉著堅船利炮,在中國領海內橫衝直撞,先後攻佔廈門、定海、鎮海、寧波、上海等地,並沿長江而上,直逼南京。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在英國軍艦上籤訂《南京條約》
驚惶失措的清政府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被迫將香港割讓給英國,開放廣州、福州、上海、寧波、廈門等五處為通商口岸,並賠款銀元2100萬。
1856年,英法聯軍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從海上北上,攻陷大沽炮台,一直打到北京,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
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清政府認識到發展海軍的重要性,開始創辦水師學堂、選派人員出國考察和留學,並開始向外國購買艦船和軍火,組建起了包括廣東、福建、南洋和北洋四支水師在內的大清海軍,從艦艇數量和總噸位看,大清海軍排名世界第九、亞洲第一,排名在當時的美國和日本之前。
但令人遺憾的是:排名並不真正等於戰鬥力。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中爆發,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日本海軍長驅直入,開始蠶食和佔領中國內陸領土,並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
▲中日甲午海戰中的鎮遠號
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從此中國漫長的海岸線已經沒有了任何防衛力量,中國已經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大肆瓜分中國領土,不到兩年時間,中國海岸線沿岸的主要城市、港灣及島嶼全部被瓜分完畢。
3.曾經:是誰最早提出建造航母的提案?
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滿清政府已經滅亡。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種先進武器在海戰中的運用,當時的北洋海軍部派出了兩名年輕的海軍軍官陳紹寬和鄭禮慶赴歐洲觀戰,研究現代戰爭中的海戰,他們來到了當時世界上最早發展航空母艦的國家――英國。
1917年中國對德國、奧地利宣戰後,身在英國的陳紹寬加入英國海軍,參與對德作戰,並先後連續參加了3場海戰,榮立戰功,被英女王授予「特別勞績勳章」。
1919年,陳紹寬又作為海軍代表出席巴黎和會。在那裡,中國雖是戰勝國,卻如同案板的上的一塊肉,任人宰割。
▲民國海軍部長陳紹寬
海軍出身的陳紹寬切身感受到:中國的威脅來自海洋,要在強盜林立的國際舞台上有立足之地,必須建立強大的艦隊來捍衛國家尊嚴!
作為親自參與英國皇家海軍對德國作戰、並擔任駐英國海軍武官的陳紹寬對在一戰中初露鋒芒的航空母艦給予了高度關注和研究。
當時英國完成了大型艦艇暴怒號的改裝,加裝了飛行甲板,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從這艘航母上起飛的7架艦載機轟炸了德國空軍基地,顯示了航母的巨大作戰能力,給陳紹寬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最初作為水上飛機母艦的暴怒號航母
1928年,時任中國海軍第二艦隊司令的陳紹寬呈文,要求花2000萬元建造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這是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建造航空母艦的正式提案。
建航母?那絕對是中國軍界的重磅炸彈!
消息傳開,眾人議論紛紛。造航母當然是好事情,但中國有這個實力么?陳紹寬的提議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在1929年1月的全國編遣會議上被否決。陳紹寬難以接受,憤然辭職。
這個時候的蔣介石既不想出錢,又不想失掉人心,就給陳紹寬畫了一個大大的餅,聲稱要把原來打算在15年內建造60萬噸艦艇的計劃縮短為5年內完成,其中包括建造3艘航空母艦。蔣介石的挽留和大力發展海軍的承諾使陳紹寬很受感動,打消了辭職的念頭。
1932年陳紹寬出任海軍部長。擔任海軍部長後,陳紹寬在所有的海軍建設規劃中,都將航母的建造作為海軍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在膠州灣、象山和大鵬灣等地考察選址,確定了航空母艦的駐泊基地。
一轉眼到了抗戰,對於中國人來講,航空母艦還僅僅是掛在人們口頭上的一個新鮮名詞而已。
▲參加過淞滬會戰的日本航母加賀號
當我們畫餅充饑的時候,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卻在埋頭髮展自己的海空力量。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時,日本不斷向吳淞口附近海面增派以航空母艦為主的兵力,以增強其海空打擊力量。致使中國軍隊傷亡慘重,導致慘敗。
4.曾經:民國海軍與航母擦肩而過
1943年11月,陳紹寬代表海軍部再次提出海軍建設的規劃。在這次規劃中,他提出從遼東到南海中越邊界,劃分四大戰區,每個戰區成立一支海防艦隊,各擁有5艘航母,共建造20艘航母,每艘航母造價約18億元。
這個規劃令包括蔣介石在內的許多人瞳目結舌,因為在當時情況下,根本不存在實施的可能性。
抗戰勝利後,中國作為戰勝國,獲得了日本海軍的部分軍艦。同時,英國、美國也贈與中國一部分軍艦,使中國有實力在抗戰後組建了相當強大的一支海軍。
▲1945年9月9日,陳紹寬(左四,著白衣者)出席日寇受降儀式
美方認為,作為二戰戰勝國,中國有必要擁有一支有一定勢力的海軍顯示其戰勝國的地位,同時,基於向日本派遣佔領軍的原因,美國也希望中國能擁有一艘航空母艦,足以震懾日本人不服氣的心理,顯示中國戰勝國的地位。
但是,美軍所使用的航空母艦設施先進且運營費用昂貴,中國當時也沒有可以與之相適應的港口,並不適合中國海軍使用。
經過衡量,美國同英國商議,請英國政府在贈送中國一批戰艦的同時,贈送一艘護航航母。護航航母在噸位上和運營費用上都要少於美軍的航母,被美國人認為更適合中國軍隊使用。英國人同意了美國的建議。
英國向中國提供的航空母艦是1943年下水輕型護航航母半人馬座號,中方為這艘航母起名「伏威號」。中國方面擬訂的航母艦長人選是海軍上校胡敬端。
▲半人馬座號護航航母
然而,1946年內戰爆發,航母的準備工作被擱置。
1949年12月,英國單方面終止了贈給中國航空母艦的整個計劃。
民國海軍就這樣與航空母艦擦身而過……


※生而美麗,死而壯烈:越戰中唯一犧牲女兵魂歸故鄉,系真實何小萍
※俄羅斯飛行員要來遼寧艦訓練起降?難度不是一般大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