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南聯大——三個人,一段歷史

西南聯大——三個人,一段歷史

關注精彩內容,要先點擊這裡哦~

一直都想說說雲南師範大學的前身,卻不知道怎麼來介紹這位孕育了無數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英輩的母校。

1946年5月3日,西南聯大中文系

全體師生在教室前合影。

看了很多關於西南聯大的介紹,卻覺得歷史繞不過的、也是最該提的三個人,便是當時主持校務的常委會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

張伯苓、梅貽琦、蔣夢麟

西南聯大怎麼來的?

1937年8月28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分別授函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和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指定三人分任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三校在長沙合併組成長沙臨時大學

1937年12月,到漢口向國民政府領導人蔣介石建議,把臨時大學遷往昆明

1938年4月,臨時大學由長沙遷到昆明,改名為西南聯大,由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組成的常務委員會來主持校務。

蔣夢麟

簡介

蔣夢麟(1886年-1964年),原名夢熊,字賢,號孟鄰,浙江餘姚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

曾任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長、行政院秘書長,也是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1949年隨國民黨政權去台灣。

蔣夢麟一生致力於教育工作。

主要著作包括自傳體作品《西潮》、《新潮》、《談學問》、《中國教育原則之研究》等。

1964年6月19日,蔣夢麟因肝癌病逝於台灣台北,終年78歲。

與聯大的關係

1937年在平津陷落後,北京大學奉國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南遷長沙,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組成長沙臨時大學。

1937年12月,到漢口向國民政府領導人蔣介石建議,把臨時大學遷往昆明

1938年2月,從長沙飛到香港,然後搭法國郵船到越南的海防,從海防搭火車到河內,再由河內乘滇越鐵路火車到達昆明,投入新校址的籌建工作

1938年4月,臨時大學由長沙遷到昆明,改名為西南聯大。

凡遇到與清華爭利益時,蔣夢麟總是顧全大局選擇退讓,成就了西南聯大,但也招致很多北大教授的不滿。

胡適、蔡元培、蔣夢麟(左一)、李大釗

1945年8月,蔣夢麟辭去北京大學校長,同時退出西南聯大,由胡適繼任。

梅貽琦

簡介

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祖籍江蘇武進,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為梅曾臣長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14年,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

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1955年,在台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並任校長。

梅貽琦向台灣南部同學會講話

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期間,對師資人才進行嚴格遴選和延聘,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他被譽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一。

與聯大的關係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時,清華與北大、南開三校合併為西南聯合大學,任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翌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

1939年,梅貽琦全家在昆明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投降後,回北平籌備復校,繼續擔任校長,直到1948年12月清華園解放前夕。

1955年,梅貽琦由美國飛台灣,開始用清華基金會利息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也就是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的前身,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曾在這裡就讀,梅貽琦因為一手奠定了台灣的清華基礎,被稱之為「兩岸清華校長」。

梅貽琦向台灣南部同學會講話

學術自由

1931年,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自此後一直到他在台灣去世,一直服務於清華,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張伯苓

簡介

張伯苓(1876.4.5-1951.2.23),原名壽春,字伯苓,後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國現代職業教育家,私立南開系列學校創辦者。西方戲劇以及奧運會的最早倡導者,被譽為「中國奧運第一人」。

民國三十八年(1948年)六月,曾出任中華民國的南京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1949年11月底,重慶解放前夕,張伯苓婉拒蔣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陸。

張伯苓把教育救國作為畢生信念,先後創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接辦四川自貢蜀光中學,形成了著名的南開教育體系,為國家培養了包括周恩來在內的大批人才,被尊為「中國現代教育的一位創造者」。

張伯苓書法

主要成就

教育思想

戲劇教育

音樂教育

環境教育

創辦南開

踐行公能教育

創辦南開系列

奧運先驅

奧運三問

最早提出,最早參與,最早提倡

最早創建,最早促進,最早發起

周恩來張校長在他的一生中是進步的、愛國的,他辦教育是有成績的,有功於人民的。

張伯苓與周恩來合影

與聯大的關係

光緒三十年(1904年)五月,經過四個月的細心考察後回國,他決定成立中學,遂將嚴、王兩館合併,成立「私立中學堂」(南開中學)。從此他結束了家塾先生的生涯,成為學堂的學監。

張伯苓先生紀念園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南開被日軍飛機炸成廢墟,大學部先遷長沙,繼遷昆明,與北大、清華合組成西南聯大,張伯苓任校委會常委。

西南聯大呈貢新校區:雲南師範大學

遺憾

張伯苓作為南開的創始人之一,一生對南開中學懷有特殊感情,但在他的晚年,卻被婉拒參加南開的校慶典禮這幾乎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張伯苓先生一家

1950年10月16日晚,南開中學的一位老師到大理道張伯苓家找張的三子談話,大意是不要讓校長去參加第二天的校慶。轉天早上,天空下起了細雨,張伯苓穿起雨衣要去南開中學。三子張錫祚說:「外面下雨了,爸爸您還是別去了,他們不太歡迎您去。」張伯苓聽出話中意思,脫下雨衣說:「好,既然下雨了就暫時不去吧!」張伯苓為此內心痛苦極了,但外表依舊保持著鎮定,一點兒也看不出頹唐的樣子,在家中依舊談笑風生。

今日的西南聯大

缺了任何一個人的歷史都不能說它是完整的,缺了任何一個要素的組成,歷史也不會走到今天,而在我們不斷向前走的同時,更應回頭看看我們來時所走過的路。

圖文資源來源於網路

責任編輯|付枝怡

圖文|張雨佳

美編|張雨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 的精彩文章:

站在背後的人
等一等,再放棄

TAG:雲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