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史上最全廣東美食

史上最全廣東美食

在中國各地的特色美食中,廣東總是顯得格外突出。其烹飪技術之精妙,菜式美點之紛繁多樣,味道之鮮美,色、香、味、形整體設計之完美,都可謂首屈一指,而又具有獨特的南國風味。

廣州

白切雞

粵菜廚壇中,雞的菜式有上百款之多,而最為人常食不厭的正是白切雞,原汁原味,皮爽肉滑,大筵小席皆宜,深受食家青睞。白切雞始於清代的民間酒店,是體現粵菜對食材品質追求的極致之一。首先是雞的選擇,未生蛋的母雞是白切雞的主料,但是坊間認為,生過一次蛋的母雞才最好吃。第二是產地,海南文昌雞最佳,其次是清遠雞,湛江雞,所謂的「三黃雞」並不在考慮範疇。第三是雞的年齡,180天最佳。 好吃的白切雞皮嫩肉滑、鮮香味美,令食客越清淡越滋味的返璞歸真的感覺。

水晶蝦餃

說起粵式點心中知名度最高的,非水晶蝦餃莫屬。看似簡單的小小蝦餃,卻是考驗粵式點心師傅功力的重要標杆,沒兩把刷子還真做不好。蝦餃也是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蝦餃、干蒸燒麥、叉燒包、蛋撻)」之一。

蝦餃最早出現在廣州郊外靠近河涌集市的茶居。當時蝦餃的外皮選用粘米粉,皮質較厚,但由於鮮蝦味美,很快流傳開來。城內的茶居將蝦餃引進,經過改良,用澄粉代替粘米粉製成蝦餃皮,使之口感柔軟又爽口,蒸出來以後更是呈現出一種晶瑩剔透的質感。上乘的蝦餃形似一梳香蕉,皮薄而半透明,在小巧精緻的竹製蒸籠里晶瑩透亮,鮮活的蝦仁露出羞澀的粉紅,隱約可見,入口柔韌而富有彈性,吃起來爽滑清鮮,美味誘人。

燒味

大概每個廣東人小時候都聽媽媽說過這句話:「生塊叉燒好過生你!」一句話,就足以證明燒味在粵人心目中的地位。在粵菜中,有一大半菜式都和「燒味」有關,包括有燒肉、燒鵝、叉燒、乳豬等,每個品種再開發出多種燒味飯及粉面類,形成一個完整的「燒味系統」。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而廣東人宴請客人時,也總會上一道看似簡單的燒味做菜,可別小看了這燒肉、叉燒,幾塊肉的背後是幾代人傳承下來的技術工藝和對味道的極致追求。

姜撞奶

這是一款百年經典的粵式甜品,是用熱鮮奶沖入新鮮薑汁凝結而成,形似豆腐花,辛甜香滑,養顏美容,止咳安眠。即可現做熱食,暖胃表熱,祛寒行血,又可冷藏食用,清涼潤喉,冰爽舒暢。姜撞奶口感綿軟糯香,吹彈可破的肌膚猶同少女牛奶般潔白透明,勺子輕觸便劃開痕迹,有時看著一碗完好的姜撞奶,竟是不忍拿勺挖開的。入口一股綿滑奶香……甜甜的帶一絲微辣,難怪這道甜品流傳之廣,其中滋味絕妙。

艇仔粥

廣州人愛喝粥,艇仔粥算是最經典的粥品了。艇仔指的是水上人家的小船,因他們在船上就地熬制並販賣粥品得名。艇仔粥以新鮮的小蝦、魚片、蔥花、蛋絲、海蟄、花生仁、浮皮、油條屑為原料,煮粥的手法也依照滾粥沖燙粥料的手法。其特點是粥底綿爛,粥味鮮甜,集眾多物料之長,爽脆軟滑兼備。

雲吞面

雲吞面起源於廣州,五十年代在香港蓬勃興起,至今雲吞面依然甚得人心。據說,此食品在唐宋時即已傳入廣東,又稱餛飩麵、細蓉、大蓉。雲吞個個有嬰兒拳頭大,薄薄的麵皮中包裹著滿滿的鮮蝦肉餡,一口咬下去,口感異常嫩滑彈牙。麵條要用傳統方法巧制的竹升面,筋道通透,入口有彈性,還有濃濃的蛋香,讓人回味無窮。湯頭也十分講究,要用豬骨、大地魚乾、蝦皮熬至而成。麵湯餃一起下肚只能發出妥貼溫暖的感慨。

沙河粉

沙河粉最早產於廣州的「沙河鎮」,是由客家人所發明,大約相傳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沙河粉」的原料主要以大米為主,先用石磨把大米加水磨成米漿,水用的是白雲山的天然礦泉水。「沙河粉」可用蔬菜炒、海鮮炒,而最著名的就是用牛肉炒。這種用牛肉炒制的方法,最講究的是用爆炒,製作起來快捷味香濃。如火力掌握的好,會使牛肉吃起來有燒烤的感覺,炒好後牛肉乾爽但很滑嫩,吃完一碟河粉後盤中絕無半點湯汁,因此大家把它叫做干炒,「干炒牛河」也便由此而得名。

和味牛雜

和味牛雜是一種有著近兩百年歷史的街頭小食,據說是光緒年間一個居住在光塔寺附近的回族廚師發明的。這位師傅在光塔寺附近開了一家牛香店,用牛腸、牛膀、牛肺、蘿蔔用加了花椒、八角等五種味料的醬汁慢火炆好幾個小時,等牛雜炆透了,蘿蔔又吸收了加入牛雜味的醬汁後,再剪開小塊,用小竹籤串著蘸辣椒醬吃,曰為和味牛雜,入口回味無窮。此味一出,馬上在本地傳開了,善食的廣州人紛紛仿效,和味牛雜由此流傳至今。

最美味的和味牛雜,一定出現在廣州街頭的零星手推車的小販中。每當他們一出現,隨著八角桂皮馥郁的熱騰騰的肉香飄開,就會有一群忠實的食客鐵杆粉將他的攤位圍個水泄不通,每個人拿到一個小小的泡沫碗蹲著或站著,不顧儀態的用竹籤開吃,這就是一碗和味牛雜的魅力。

咸煎餅

咸煎餅是廣州老城區的地道點心,本是街頭小吃,後來才登上大雅之堂。咸煎餅的名字來源,是由於炸得好的咸煎餅,顏色金黃,邊脆而餅心酥軟微向內凹陷,整個外形像氈帽,因此得名。在粵語中,氈和煎的發音相似。做這道點心最關鍵就是要跟足傳統做法,用上好南乳、蒜蓉、豬油和鹽水來製作,尤其是豬油不能擅自削減。在製作的時候,南乳麵糰揉好後要適當靜置,炸的時候不能求快,而是要中低油溫慢慢炸開,這樣才會外脆內酥軟,外形如同一頂氈帽。

布拉腸

最早的廣東腸粉是以竹編圓屜內墊白布,淋上米漿蒸出,故名布拉腸,現今多簡稱拉腸。但在這個凡事講究效率的時代,統竹屜布拉的整法出單太慢,於是精明的商家改良為馬口鐵做的多層蒸屜,食材同米漿一同放入蒸熟。雖然賣相略遜,但勝在夠快,夠新鮮,而且味道好。

腸粉的絕妙之處在於米漿的新鮮度以及爽滑的口感,另外必不可少的是在米粉的彈韌爽滑與綿柔回味中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所以布拉腸的老手藝,格外受到眾人的青睞,米漿刷在織得細細密密的籠屜布上,蒸到初有形狀,在師傅乾脆利落的一抖下爽快脫落。懶惰的米漿瞬間變成了活蹦亂跳的米皮。米香、油香、豉香以及韭黃構成了拉腸最基礎的味道。

煲仔飯

煲仔飯源自廣東,是以砂鍋作為作為器皿煮米飯,而廣東稱砂鍋為煲仔,故稱煲仔飯。煲仔飯歷史悠久,2000多年前《禮記註疏》等書記載,周代八珍中的第一珍、第二珍和煲仔飯做法一樣,只不過改用黃米作原料罷了,可見在當時是很名貴的。

煲仔飯的傳統品種主要有豆豉排骨飯、腊味飯、滑雞飯、黃鱔飯、田雞飯、鹹魚香肉飯等,正宗的要用絲苗香米,取其堅實細密晶瑩,口感好、滋味濃又易被湯汁浸爛。好吃的煲仔飯有兩個不容忽視的特徵,一是跟煲上桌的調味汁,揭開蓋子澆在飯上,有嗞嗞的響聲,此為畫龍點睛之筆,看上去黑又亮,全看調汁師傅的手藝了;另一處是晶瑩剔透的絲苗米被光滑的煲底燒出的一層金黃的鍋巴,與普通鍋巴不同的是不但脆而且滋味深長,實為一煲之精華。

深圳

光明乳鴿

深圳光明乳鴿聞名遐邇,被稱為天下第一鴿,以潤、滑、甜、嫩取勝,其最大的特色是皮脆、肉嫩、骨香、鮮美多汁。輕輕咬上一口,先是香脆的皮,然後是濃烈的肉香,夾帶著乳鴿特有的絲絲甘甜,而且肉質十分飽滿,讓人吃了還想吃。

光明乳鴿之所以好吃,跟材料、處理手法、火候,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乳鴿分為三種,標鴿、中鴿、次鴿,標鴿要養30天,出口香港。中鴿的養殖時間不能過長,28天出籠口感最好。處理鴿子的時候,鴿血不能弄到鴿子身上;洗鴿子不能亂洗,要往一個方向洗;用的油也有要求,必須用棕櫚油,炸的時候油溫要控制在80度左右,並且每次只能三隻一起炸,直到乳鴿兩面金黃;炸制的時候,時間要控制在一分多鐘左右,時間控制很重要。滷製的時間也不能太長或太短,控制在十多分鐘,否則會太咸或太淡。

公明燒鵝

廣東燒臘全國聞名,而公明燒鵝無疑是其中最閃亮的一顆星。早在民國二十八年,公明燒鵝就已名揚海外。可以說,到公明未吃燒鵝,相當於白來了一趟。公明燒鵝,從挑選鵝苗到飼養再到燒制都是很講究的。選用本地自產的草鵝,鵝肥肉細,輔以蜜糖、南乳、食鹽、生薑汁等秘制而成的配料於中火中烤制,掌握火候尤其關鍵。成品金黃光亮,色澤油潤,皮脆肉嫩,肥而不膩,色香味俱全。

松崗臘鴨

松崗臘鴨產於松崗、沙井、福永和新安等鎮,因松崗出產的臘鴨最佳而得名。松崗臘鴨製作手藝傳承自三百年前的江西地區文天祥後人,1976年前更是松崗地區重要的出口換外匯商品。每年立冬前後,選用上等的本地品種鴨,用糙米喂肥,使之肉質細嫩,約七天之後,待天氣變冷之時,洗凈鵝肉用生鹽塗抹,然後逐個疊放盆里,腌制一夜。隔日早晨以溫水輕洗,放在驕陽下晒乾,再敷之各種佐料存放。松崗臘鴨外皮柔滑可口,肉質細嫩,香味濃郁,帶有厚重的芳香。

龍崗三黃雞

「三黃雞「的名字由朱元璋欽賜,深圳龍崗的三黃雞更是遠近聞名而又歷史悠久。龍崗三黃雞是深圳遠近聞名而又有悠久歷史的特產,因產於龍崗區而得名。「三黃一須」即嘴黃、毛黃、腳黃並有鬍鬚;其體型較大於其他品種的肉雞,肉質豐厚、嫩滑,更容易進味,雞肉經過烹飪肥厚細嫩,皮白油滑光鮮,骨柔軟可嚼,食用價值很高,所以一直是深圳地區的精品特產。

觀瀾狗肉

觀瀾狗肉頗俱特色,是廣東各種菜式中的名饌之一。狗肉集羊肉之脆嫩,兔肉之香醇,雞肉之鮮美為一體,營養滋補,具有強身健骨、祛病延年之功效,故有"十二月吃狗肉,六月見功"的說法。觀瀾狗肉店四季生意火爆,多為客家人經營。觀瀾狗肉有熱菜和冷盤之分。熱菜以狗肉為主料,輔以近20種佐料烹調而成,主要有生狗肉、原煲狗肉、清蒸狗肉、紅燒狗肉、爆炒狗肉,狗肉九子,狗肉羹等;冷盤主要有狗雜、白切狗肉等。

沙井生蚝

沙井的蚝文化得追溯到宋代。據說當地的漁民偶然發現海底缸瓦片上的生蚝比普通的大許多,於是用瓦片、石頭在深海域養蚝,養出來的生蚝特別肥美~自此開啟了中國人工養殖海產的新時代。幾千年以來,沙井蚝民用勤勞的雙手、吃苦耐勞的品質、富有智慧的開創精神孕育了「千年蚝鄉」,也讓沙井蚝成為深圳最早的國家級名牌出口產品。而沙井蚝也鑄就金字招牌,成為外地人品嘗深圳、認識寶安的第一口鮮美。

沙井蚝質優,主要是因為海域氣候溫和,又是鹹淡水交匯處,蚝在海水裡吸食的浮游生物特別豐富。沙井蚝只只質白個大,素有「玻璃肚」之稱,蚝肉肥滿雪白,無泥沙雜質,單個體蚝比外地產的大一兩倍;沙井蚝亦是寶安人難忘的一種鄉愁,攪動這座城市念念不忘的味覺;沙井蚝傳承著深圳本土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比如沙井陳氏族譜記載的蚝宴八法,由蒜蓉清蒸蚝開始,繼而油炸蚝、姜蔥炒蚝、粉絲煮蚝、蚝豉蒸腩肉、香煎蚝、什錦蚝等等。

南澳鮑魚

說起海鮮,南澳可是吃海鮮的首選之地。南澳鮑魚主要產於南澳海灣的海崖險要處,非常難以捕捉,所以也非常珍貴。南澳鮑魚可用作葯膳,有補血、治眼疾等醫療功用,可滋陰補腎、補血養顏、怡神明目、調理血壓。除了營養價值,南澳鮑魚的肉質還非常鮮美,一口咬下去,口感爽滑而有嚼勁,同時伴隨著海洋的鮮味,在肉質中散發出來。

福永烏頭魚

深圳烏頭魚產於西部合瀾海域鹹淡水交匯處,尤以福永烏頭魚最為著名。烏頭魚又稱新魚,體形較小且呈圓形,最重不超過半斤,全身只有一條脊骨,肉多骨少,便於食用,而且肉味鮮美。福永烏頭魚用來清蒸,非常鮮美。在處理好的烏頭魚上塗滿薄薄的鹽,灑上薑絲蒜米,甚至檸檬薄荷,蒸好後淋上醬油,口感細嫩柔滑,咸香的魚肉與味蕾充分接觸,令人停不下口。

西鄉基圍蝦

與沙井鎮同在寶安區的西鄉鎮,特產是基圍蝦。基圍蝦又稱麻蝦,生長於鹹淡水交匯處,西鄉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而成為深圳最主要的基圍蝦產地。西鄉產的基圍蝦體積較小,狀如中指,全身透明略帶麻點,蝦皮特別薄,肉質非常細嫩,鮮美可口,營養豐富,其蛋白質含量與沙井蚝相媲美。

佛山

佛山盲公餅

盲公餅是廣東四大名餅之一,由於它是由一盲人創製於浦嘉慶年代後期(1796一l820年),因而得名盲公餅。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年之久。盲公餅全用糯米配以食糖、花生、芝麻、豬肉、生油等上乘原料巧制而成。餅內所夾的豬肉,其製法更為美妙精巧,用幼細白糖腌藏數月(最少數天)才取出配製,成品色澤金黃,味香、甘、酥,也曾譽滿全國,如今,它依然是佛山老街坊和一些老廣東的心頭好。他們說,嘴饞盲公餅,留戀的不僅僅是口齒留香,還因為它飽含著佛山的古香古色。

佛山扎蹄

佛山扎蹄又叫醞扎豬蹄,有兩種形式,一是用整隻豬手醞制而成;一是用豬腳開皮,抽去腳筋和骨,再用豬肥肉夾著豬精瘦肉包紮在豬腳皮內醞制。所得醞,就是用慢火煮浸。前者製作工序較少,後者製作工序較多,但兩者都為佛山人所喜食。由於後者是用水草扎著來醞制,所以名叫「扎蹄」。

扎蹄無論選料、釀製、調味還是煨煮方面均有獨到之處,製作工藝也較為複雜,有大小工序三十多道。夾一片入口,輕輕咬下去,感覺豬皮爽嫩,嚼起來很彈性,且完全沒有肥膩之感,口味偏甜,內部肉質鬆脆,滿口生香。所謂「皮爽、肉脆、甘香、和味」,正是對佛山扎蹄最好的描述。

均安蒸豬

最早期最傳統的均安蒸豬,與古老的祠堂文化一脈相承。在傳統的風俗里,在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即所謂春秋二祭)於祠堂舉行祭祖儀式,儀式後由村內德高望重之人將豬肉分別分給各個村坊各戶人家,以求全村人獲得庇佑,共享殷實飽餐。

均安蒸豬選用的是50公斤重的豬,將豬宰殺洗凈後,去盡毛髮,拆除豬骨。先用曲酒塗抹全身以去除豬本身氣味,再用五香粉、沙姜粉、羅漢果、精鹽腌制6小時。蒸豬需要猛火,將整頭豬放進特製的蒸櫃,不停加柴添火,待蒸櫃內噴出白煙,將蒸籠提起,再用鋼針不停扎入豬肉內,讓豬皮下的豬油能夠流出來,把豬肉扎遍後,再用冰水淋遍蒸豬,回爐上再蒸15至20分鐘。出鍋時,再趁著熱將肉切成塊狀,撒上芝麻、香油等。

對某些人來說,吃過均安蒸豬,才發現原來豬肉最好的烹飪方法是蒸。而最好吃的蒸豬在均安,其他都是浮雲。由於整豬蒸制過程中用鋼針扎過,油脂通過圓孔滴入鍋內,豬肉吃起來肥而不膩;特製的蒸櫃可將多餘的水蒸氣吸收,因此豬肉乾爽清雅。成品保留了農家豬的原味,不騷帶少甜,入口是分不清豬皮、肥肉同瘦肉的,因為蒸的緣故,肉很緊湊而爽,加上五香粉的提味,沒有燒肉的干,燉肉的膩,扣肉的油,唯覺肥而不膩、嫩而不柴、清鮮爽口。

大良崩砂

大良崩砂始創於清乾隆年間,這一由麵粉拌和豬油、南乳、白糖等配料製成的傳統食品,初為脆硬薄片,由於其形似金黃色蝴蝶,順德俗稱蝴蝶為「崩砂」。後來「李禧記」改進,甘香酥化,咸甜適度,品種有蚝油、蝦蓉、欖仁、南乳等,如今遊客嘗到的多為南乳崩砂。雖然崩砂只是一種不起眼的小吃,但如今已成為當地人飲食文化中一個永不磨滅的亮點。

陳村粉

陳村粉產於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陳村鎮。1927年,順德陳村人「黃但」借鑒了南海西樵人的經驗,經過精心改進,創製出一種以薄、爽、滑、軟為特色的米粉,這就是擁有近百年歷史「薄如蟬翼、純白若雪」的陳村粉。與腸粉相比,陳村粉更偏韌性,人們以薄、爽、滑、軟來形容,很是貼切。排骨陳村粉上鋪排骨,醬濃,同蒸後滋味透入粉內,風味才真正體現出來。

雙皮奶

雙皮奶,顧名思義,乃含雙皮之奶也。大良雙皮奶,清甜嫩滑,奶香濃郁,它名馳粵港澳台,譽滿大江南北,海外遊子大多慕名而來,以一嘗其美味為快。傳統的雙皮奶選用水牛奶做原料,加蛋清和糖混合燉制而成。上層奶皮甘香,下層奶皮香滑潤口;香氣濃郁,入口嫩滑,還可以自由搭配紅豆、芒果、雞蛋等食用,讓人唇齒留香。

金榜牛乳

自明代時便有金榜牛乳,但不知具體從何時起。只是從前一輩的人說,有了金榜村,便有了金榜牛乳。相傳以前金榜村耕地很少,本地村民大多靠養水牛賣牛肉為生,由於周期較長,難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一些金榜人便開始擠賣水牛奶。那時候市場需求不穩定,村民有時擠出牛奶後卻賣不掉。受條件限制,牛奶保鮮不易,金榜人就用醋和食鹽將牛奶製成晶瑩透明的牛乳片———金榜牛乳來保存。

新鮮的水牛奶和白醋各用一個鍋煮溫,再用茶杯依次將它們裝入一點點,用手輕輕攪拌,然後將攪拌後的牛奶倒入一個木製模具中,用手壓平,用手掌將牛奶里的醋壓擠出來,再把形成的牛奶片倒入飽和濃鹽水中浸泡,4小時後,一個個奶香四溢,色澤白皙的牛乳餅便做成了。

牛乳食用方法和功效很多,例如將兩片牛乳放在杯子里,用開水衝來喝,火氣很快就降了;煲好白粥以後,把牛乳片搗碎,放入白粥中,甘香可口,奶味很足;懷孕的女人沒胃口時,在煮好白飯的鍋里放入3片牛乳,會非常開胃,飯里還有濃濃的奶香味,一片牛乳可以下一碗飯,因為牛乳裡面有醋,經常吃還能預防感冒。

高明瀨粉

無論是喜慶節日,還是家庭聚會,高明人的飯桌上,少不了的是一碗高明瀨粉。高明瀨粉與大米有著絲絲相扣的關係。正宗的高明瀨粉,選用的必定是晚造的合水黃穀米。黃穀米是下半年才種植的大米,夜間發育時間較長,種植時間超過120日,因此粘性尤其強,適合做出彈牙、有口感的瀨粉。

將準備好的米漿,再用口闊底小的七孔粉甌接入,滑入欲沸未沸的「蝦眼水」(即水剛好冒出一個個小泡時的樣子)煮熟,再受冷水浸泡。這些米漿是用隔年米和泉水、冷飯製作,「蝦眼水」不能沸騰,差不多七八十度為宜,冷水則是日常溫度的水。水洗後,瀨粉即被撈上大碗,過冷河,就可以按照個人口味的不同,適當加入牛腩、豬肉、魚肉、雞蛋絲、薑蓉等配料,再倒入熬好的濃骨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瀨粉就完成了。經過這些工序製作出的瀨粉,粉質細膩光滑,清甜美味,兩碗下肚,尚覺不抱,餘味尚在。

倫教糕

倫教糕的味道,軟軟略糯,不能用驚艷來形容,卻是無可替代。用大米漿經發酵蒸制而成。其糕體晶瑩雪白,表層油潤光潔;內層小眼橫豎相連,均勻有序;質爽軟而潤滑,味甜冽而清香。此品因首創於順德縣的倫教鎮而得名,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清咸豐間成書的《順德縣誌》載:「倫教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里,泊舟就之。其實,當時馳名者止一家,在華豐圩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非他人所用。」

九江酥皮煎堆

光緒末年,九江鄉人鄒便南覺得圓圓的、硬硬的煎堆不易食用,口感也不算太佳,於是潛心研究改進,將圓球形煎堆改為扁圓形,又在配方工藝方面大下功夫,使煎堆酥化爽口,製作出的新式煎堆在鄰裡間頗受歡迎。扁扁的巴掌大的圓煎堆,色澤金黃,咬一小口便會發出咔擦咔擦的清脆聲,餡料中的花生和爆谷香甜可口,而又略帶淡淡的芝麻香,油而不膩。十多年前九江煎堆已列入我國第一部介紹中國土特名產的大型辭書——《中國土特名產辭典》。

西樵大餅

西樵大餅與西樵山可謂是南海旅遊的絕代雙驕。一開始,大大的圓餅是作為西樵山登山遊客的乾糧,靠清香甜軟滑打出名堂。這是用西樵山清泉才能製成此餅,其它地方仿製,不及此味,所以被稱為西樵大餅。西樵山的大餅,已有300年歷史,遠近馳名。西樵大餅名不虛傳,外型圓大,大者有2市斤,一般也重半斤,也一兩左右的小餅。它顏色白中微黃,不起焦,入口鬆軟,清香甜滑,食後不覺乾燥,可與雞蛋糕比美。

禾蟲

禾蟲在佛山傳統名菜中佔有重要席位,據記載:「禾蟲能補脾胃,生血利濕,可治水腫,有強心之效」。禾蟲多見於珠江三角洲的坦田,每年農曆3~5月、9~10月為大量繁殖期。作為一種美食,禾蟲做法多樣,香煎禾蟲、蒸禾蟲、禾蟲滾燙、爆炒禾蟲、禾蟲餅和禾蟲刺身等。,均是鮮甜、甘香可口,且有驅寒化痰、鎮咳之功效。

在佛山南海,禾蟲一直是里水的特色菜。正宗里水禾蟲做法,首先清洗禾蟲,洗凈後放入生油,待禾蟲吸飽了油,再放入鹽,禾蟲隨即爆漿。此時,加入配料如紫蘇、胡椒粉等拌勻,再蒸焗即可。蒸具必須要用瓦缽,以保證禾蟲香味不流失。瓦缽的大小與禾蟲的重量,均有嚴格指標,直徑13厘米的瓦缽只能放300克禾蟲,直徑15厘米的瓦缽只能放400克。這樣做出來的里水禾蟲,滿口甘香,讓人意猶未盡。

高明吊燒雞

高明吊燒雞特別之處在於它的烤制不是用明火燒的,而是隔著鍋燒的。殺好的雞經過按摩並塗抹上獨門秘方的醬料,肌肉得到舒展同時醬料滲入到肌肉當中。然後經過四十多分鐘的燒制,一隻肥美噴香的燒雞既熱乎乎地出爐了。燒好的雞肉質結實,雞皮脆口,盆底的汁里放著內臟,汁內除了配料,還有雞在燒的過程中滴下的雞油等。千萬另把這些汁浪費了,用來撈飯,一個字「絕」,一點也不油膩,有雞油的香,這種香絕不是香料的香,多吃幾碗飯沒問題。

東莞

塘廈碌鵝

塘廈碌鵝是不折不扣的東莞山鄉菜。「碌」這個字是土生的東莞話,外人不明其意,聽到「碌鵝」還以為是 「鹵鵝」,實際「碌」是煮的意思。這道菜的做法,就是把鵝放在油鍋里不停翻動,碌來碌去,碌鵝之名也由此而來。而碌鵝,也是非常「土」的粵菜之一。

碌鵝好吃與否,鵝的選擇是最重要、最為關鍵的。必須選用客家土鵝,每隻大概出世100天,約重8斤,又名「百日」鵝。這樣的鵝,肉質最適合用於做菜。不夠斤兩的鵝,經不起「碌」,肉質容易縮水,缺乏香潤的口感;而太老的鵝,「碌」出來的肉質又太老,不夠鮮嫩。

一個「碌」字,巧妙的表達出了這道菜式的製作流程和關鍵:將全身塗抹了秘制醬料的鵝,放進油鍋里不停翻動,碌來碌去。碌鵝的醬料由豉油、糖、醋、姜、酒等配製而成,鵝在鍋中被碌成金黃色,汁料完全流淌出來被鵝身吸收,並凝結成粘稠的汁料後,碌鵝就大功告成了。色澤金黃的表皮搭上入味的鵝肉,鮮嫩、多汁的口感,帶著濃香的醬料汁味,但又不至於掩蓋了鵝肉本身的野味,而骨髓則和白切雞差不多,肉嫩而骨髓帶血,是最適合搭配客家黃酒的下酒好菜,絕對令你停不了口。

燒鵝瀨粉

瀨粉,是東莞人壽宴的傳統食品,寓意長長久久,多福多壽。東莞最出名的燒鵝瀨,講究的是一鍋美味的高湯,那得用整隻雞、大塊肉、大塊骨,加許多特種藥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時候,將瀨粉在熱水中燙一燙放入碗中,然後加上一大勺高湯,粉面再鋪上一層皮脆肉嫩的燒鵝,那本就鮮美的湯中浸上了燒鵝的香味,更是美味誘人。那燒鵝腿皮脆肉香,讓人垂涎欲滴;瀨粉則爽滑,略有彈性。最後你絕對不能錯過的是那碗湯。此湯聽聞是用紅棗等中藥材熬制而成的,又滲入了燒鵝肉的濃香,飲起來清甜而別有風味。

茅根粥

「茅根粥」為莞邑特有之早點,乃以鮮茅根、玉竹頭,扁豆,赤小豆,茯苓等,與米同熬,具清涼,去濕,降火諸效。曾經在東莞鄉村家家戶戶都會煮茅根粥,但也是很難吃到的良品了,究其原因,仍是茅根的減少。

道滘裹蒸粽

東莞市道滘鎮是嶺南聞名的粽子之鄉,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道滘裹蒸粽就是返鄉港澳鄉親的必備「手信」。道滘裹蒸粽出名,是因為上個世紀30年代的潮記道滘裹蒸粽。據介紹,道滘人葉潮,綽號紅臉潮,當時是道滘有名的廚師,擅長製作美味佳肴。他別出心裁用晚造糯米,選用上等鹹鴨蛋黃、去衣湘蓮子、綠豆、五花腩肉作餡,又用五香粉、蒜蓉、沙姜、油鹽糖等調味品配製,再用洗凈的青竹粽葉包好,用東莞咸草紮實,做成粽子,經沸水浸泡、明火滾煮數小時製成,道滘裹蒸粽粽香撲鼻,入口油而不膩,糯而不粘,咸甜適中,芳香四溢,香嫩鮮美。一位留心粽類的美籍華人食家,嘗遍國內外70多種粽子,品嘗過道滘裹蒸粽後,堅稱道滘粽為「天下第一粽」。

道滘肉丸粥

道滘粥的製法,與其他類似粥品的製法並無很大的差別,但它的調味,則是偏向於更鮮甜,更濃郁。除了肉丸在粥中唱主角外,還會加了些鮮瘦肉或鮮魚片,油散(散念「山」第二聲,是一種用米粉絲炸成的小食助料)、蔥花、胡椒粉等一應齊全,粥中若再放進幾滴白酒,更是滋味無窮!早餐,來一碗道滘肉丸粥,開胃;宵夜,來一碗道滘肉丸粥,暖胃;兩餐若出去應酬飲酒,最後上一鍋熱氣騰騰的道滘肉丸粥,人頭一碗,何用上飯?真正是「有粥食粥」、知「粥」常樂了。

東莞龍舟飯

龍船飯是東莞水鄉的常見食品,其來源是賽龍船。水鄉每年端午都要賽龍船,劃龍船的小夥子要在船上吃飯,船會晃動,夾菜不方便,所以就把菜和飯混到一起,就成了現在的龍船飯。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另一方面划船的人要吃飽吃好才有力氣,龍船飯里蝦米、魚丸等水鄉特產是必不可少的,其它的配料不同的地方不盡相同,多是雞蛋、燒鵝、叉燒、蝦米、魷魚、豆角、香菇等,反正以好吃為宜。龍船飯是飯菜合一,一些村莊還會放入珧柱、蚝豉等貴一些的材料。而飯也分粘米飯、糯米飯等,特別指出的是,東莞的龍船飯里一般是沒有魚的,因為飯菜合一,為防止骨刺,龍船飯裡面是不放魚的。同時,村人們還會邀請各地朋友來參加,拿出荔枝、香蕉、糖水等招待,來賓越多越覺得光榮。

潮州/汕頭

鴨母捻

據傳鴨母捻首創於清代初年,原是糯米湯圓。潮州話里叫「鴨母捻」,取其形似母鴨在水上遊盪浮沉之意。鴨母捻與湯圓不同的地方在於它的外形,比普通湯圓稍微大一點,沒有全圓的形狀而是有了一個小角,這就是「捻」的效果,也使其更形象的按上了此名。鴨母捻的形狀潔白有如去皮荔枝,清甜而帶有香味,軟滑順喉。分含餡跟不含餡型。含餡的鴨母捻有芝麻白糖、香芋、綠豆白糖等等,各有特色。鴨母捻加上鵪鶉蛋、銀耳、蓮子、百合、白果、綠豆等配料,一碗小甜點,應有盡有,十分清甜爽口。

豬腳圈

豬腳圈是潮汕地區傳統特色的油炸粿類小食,又名「落蹄粿」、 「 屐桃包」,因其呈圓圈狀,好像是從豬蹄上切下來的圈節,故人們美其名為豬腳圈。

豬腳圈的餡料是芋切成丁、煮熟的紅豆、生蔥珠、五香粉、精鹽,攪拌均勻。製作豬腳圈需要有特製工具,一根鐵柄,一頭焊上一個直徑8厘米,高 1.5厘米的圓鐵盞。把鐵柄盞放入六成熱的油鍋中略炸,使鐵盞具有較高溫度,取出倒入粉漿,再把粉漿倒出,鐵盞中受熱的粉漿便成一小碗形,加入制好的餡料,再淋蓋上粉漿,放入油鍋中浸炸至金黃色,倒出即成。炸熟的「豬腳圈」不僅色澤十分惹人喜愛,而且有一股香噴噴的誘人香味,叫人饞涎欲滴,吃上一口,頓覺香脆可口,味道甚佳,吃後更是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潮州粿條

粿條,是潮汕人心中除了粥和米飯之外的「第三主食」,每當不知道要吃啥,來一碗粿條就對了!粿條是什麼?它的前身只是大米加水碾成米漿,再蒸熟切條,這麼簡單的做法,卻在潮州是考驗一個小食品作坊店能否有資格在小城立足的關鍵,因為,米和水的質量、稍微一點米和水的比例不對、抑或是火候不到位,甚至是晾得不夠涼就切條,就能百分百影響到果條的賣相和口感,說到底,越簡單的東西,越能考驗功夫。

粿條跟河粉在外觀上十分相像,但口感卻截然不同。因為潮汕人喜歡爽口和純粹,所以粿條內沒有添加很多薯粉、澱粉,吃起來韌性不像河粉,厚度也遠遠厚於河粉,口感比較飽滿,潮汕人稱飽嘴。不過,即使做工再好的粿條,仍離不開烹飪者的手藝,三種烹飪方式:泡,炒,干,風味各異,囊括了潮汕人的飲食文化。

鹹水粿

鹹水粿又名水粿,也稱為豬朥粿。鹹水粿外觀是一個由米漿做成的如同小碟子的粿皮,中間是盛放著熱的菜脯干,色澤嫩白,口感潤滑。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粿皮無味但有嚼勁,配上菜脯乾的香甜和芳咸,成為一道具有潮汕特色的民間小吃。有的也可以加上辣椒醬或者甜漿,使得鹹水粿味道更重,更美味。

菜頭粿

即蘿蔔糕,製作時先將蘿蔔颳去粗皮,刨成絲,下鼎鍋炒軟,加入臘腸粒、蝦米粒、香菇粒、芹菜粒,和入適量味精、精鹽、胡椒粉,同米漿、薯粉拌勻,然後入蒸籠內(先用布墊於籠底)蒸熟,以筷子插入不粘為熟。又法:蘿蔔絲不經炒過,直接拌入大米粉及其他配料,以水調勻再入蒸籠蒸熟。食用時將菜頭粿切塊,下平底鍋用油煎至呈金黃色即成。菜頭粿外酥內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膩。

潮汕鹵鵝

鵝肉可是潮汕菜的精華,在潮汕一些地方,去做客甚至被稱為去「食鵝肉」,可以說無鵝肉不成席。潮人愛鵝,以鹵為美。鹵鵝是潮汕隆重節日必備的食物,民俗有"無鵝肉勿霈"的說法,是衡量食物是否豐盛的標準。

潮汕鹵鵝選用當地特有的獅頭鵝為原料。這種鵝出了名個頭大,號稱天下第一,腦袋上頂著碩大的肉瘤,狀似獅子頭,故稱「獅頭鵝」。獅頭鵝體型比任何鵝種都大,每隻重約7公斤左右,大的鵝能達到10公斤。潮汕滷味當中,以鹵鵝為第一品,獅頭鵝當仁不讓,生為鵝中豪傑,死為宴席頭牌。

獅頭鵝的滷製,講究頗多。各家店都有自己的滷水配方,但基本每家店都會採用南姜、芫荽頭,桂皮、八角、蔥頭、罌粟殼等等,其中以芫荽頭最有地方特色。在滷汁中煮2~3小時之後(具體時間視鵝的月齡而定,老鵝要煮更久些),要立即掛在通風處,這樣的鵝肉更干更緊實,鵝味也更濃。

潮汕人祭祀神明、先祖需用整鵝,不再細說;整鵝在祭拜完畢之後方可斫開斬件,剖斬鵝肉時講究刀工利落切整片薄,鹵湯可淋可蘸,再撒上幾株青翠的芫荽,亭然一碟軟玉溫香,明艷不可方物。取一片點蘸少許蒜泥白醋,送到嘴邊,鵝肉的濃香與蒜泥醋的沁香撲鼻而來,此刻恐怕任何食客皆顧不及矜持與欣賞,唯一的念頭就是將這片尤物送入口中,讓咸鮮軟韌的鵝皮、細糯香潤的鵝朥和綿密緊實的鵝肉在唇齒間碰撞,蒜泥醋一掃口中油膩,芫荽更添清奇滋味,撐起鵝香,口感豐盈,嚼之愈細,愈覺濃厚可口。

潮汕牛肉火鍋

在潮汕,人們認為牛肉無論是煎、烤、燉、煮,都因為加了太多的調味料而導致無法品嘗出牛肉本身的鮮甜,只有清水火鍋,才是品味牛肉極致之味的唯一途徑。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族群把吃牛肉這事發揮到極致,我想非潮汕人莫屬!潮汕人對牛肉新鮮度的苛求和執著,對牛肉部位的細緻和講究,簡直讓人嘆為觀止。

在潮汕的火鍋店外,常可見到一排排的案板,切肉的小工們利索地手起刀落,按不同部位的紋理將牛肉切薄,然後再一盤盤送上餐桌。所用的牛肉一般都是當天宰殺,不經過冷凍、排酸,送上餐桌的時間保持在4個小時以內。一頭體重在千斤左右的黃牛,宰殺之後剩下的肉大概只有三四百斤,如果比較肥的話,其中有一百斤可以做火鍋,如果比較瘦,那隻剩下三四十斤來做火鍋,可見選材之嚴格。

潮汕牛肉火鍋一般沒有什麼花哨的吃法,就是最簡單的牛骨清湯鍋底,門外切肉門內涮,只有如此才能吃出牛肉的原汁原味。當然,每個食客面前都有三小碟佐料——沙茶醬、辣椒醬和普寧豆醬,由客人根據口味自行搭配調節。所以人們常說潮汕美食「大味至淡」,不無道理。

手打牛肉丸

潮汕牛肉丸是潮汕美食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選用新鮮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後切成塊,用力將肉槌成肉醬,加入調料拌勻,再用手使勁攪撻,直至肉漿粘手不掉。此時用手抓起肉漿,握緊拳頭,從拇指和食指間擠出一丸肉,用羹匙掏進溫水盆里,燙熟後即成爽脆的牛肉丸。

看過電影《食神》的人大概都還記得電影中周星馳拿牛肉丸打兵乓球的一幕。其實,這個不僅僅是搞笑,上好的牛肉丸彈性極佳,扔在地上能蹦起老高。牛肉丸可分為牛肉丸、牛筋丸兩種,牛肉丸以純肉製作,口感鬆軟,肉質嫩滑;牛筋丸則在肉里加入了少許嫩筋,口感更有嚼勁。

潮汕生腌

生活在海邊的潮汕人,喜歡生腌的海產品。所謂生腌,是指將血蚶、蝦蛄、蟹類、牡蠣、薄殼等各類時令海產用豉油、辣椒、蒜頭、芫荽等腌料將海鮮生浸,有的腌一天,有的腌一兩個小時,有的甚至不必等,即腌即吃。門道在於腌料的調配,既要足夠滲入食材,又不能太濃。

潮汕生腌素來有「潮汕毒藥」之美譽,蓋指吃過的人用不了太久就會茶飯不思而四處尋覓,這當然是因為味道鮮得有些令人髮指的緣故。在潮汕,用來做生腌的大多是一些小海鮮,價格固然親民,鮮味也絲毫不差,每頓飯都可以來上一份,不必心疼,送飯下酒兩相宜。

老媽宮粽球

老媽宮粽球指汕頭市昇平路頭媽祖宮(即老媽宮)附近的順德號的粽球。以糯米為主料,外形為六角球狀,製作工藝要求嚴格,是一種口味獨特的粽子。老媽宮粽球里有甜、咸雙拼料餡,甜料餡部分為綠豆沙餡(或烏豆沙餡)和水晶餡,外面用豬網膋包裹;咸料餡部分為香菇、蝦米、臘腸、方魚末、蓮子、栗子和經腌制的南乳鬃頭肉。然後用竹葉、咸草包裹紮成六角球形,放進鍋內煮熟。食時解開竹葉盛盤,有稜有角,晶瑩潤滑、甘甜香咸。

揭陽

普寧豆乾

豆乾是普寧獨具風味的食物,久負盛名。其製法是用大豆磨漿,加上少許薯粉、石膏等原料配製蒸熟包成方塊狀,色呈白、黃二種,每塊重約50克。

現在普寧人烹調豆乾的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種為煎,即是把豆乾切成小塊,在鼎中煎炒之後,滲入韭菜,是普寧農家俗菜和名菜。第二種為焗,即把豆乾切成小塊之後,加上少量清水,再加上用油炸過的少許魚脯、幾段蒜白,焗成後是清香可口的下酒好菜。第三種稱為油炸豆乾,即把成塊豆乾放入油鼎中,炸到皮呈赤色便可撈起來切成小塊,吃時把它蘸上生蒜茸醋或韭菜鹽水等調料。普寧油炸豆乾以其皮酥脆、肉嫩滑、味香清爽口、常食而不厭等特殊風味而馳名,許多普寧老華僑、在外工作的鄉親,一回到家鄉,總不忘嘗一嘗家鄉名小吃普寧豆乾。

乒乓粿

說起揭陽乒乓粿,可謂歷史悠久,聞名海內外。1997年,在全國首屆中華名小吃認定會上,揭陽乒乓粿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成為揭陽美食界的驕傲。一般為扁圓形。裸皮半透明,是用糯米浸泡後磨成漿,炊熟,加入少量白糖搓揉,使粿皮柔軟帶有稠度。

埔田筍粿

揭東區埔田鎮是遠近聞名的竹筍之鄉,這裡的炒筍粿條(粵東地區稱之為:埔田筍粿)更是揭陽知名特色小食之一。埔田筍粿採用最新鮮的竹筍以及當地上好的「硬漿」粿條為原料,剛出爐的埔田筍粿顏色金黃微赤,用筷子夾起還能看到彈性十足的粿條微微抖動,粿香筍香交織四溢,鮮香味美。舉筷一嘗,外層的酥脆裡邊是軟嫩的口感,粿中有筍,筍中有粿,鮮甜韌滑,口齒留香,回味無窮。

洪陽粿汁

洪陽粿汁是揭陽最出名的小吃之一。具有粿皮韌脆、清香爽口、湯水鮮美、配料豐富等特點。一碗均價十塊錢的粿汁,配料就有魷魚頭、豬肉、豬心、肉丸、滷蛋和油條,貨鮮價實,超級抵食。

粿汁是否好吃,關鍵在粿汁皮的質量上。講究的商家會按傳統方法手工製作,將米漿和番薯粉這兩種原料按一定比例攪勻成糊狀,然後在火炭爐上用平底鍋慢慢煎烤。入口一嘗,湯水的鮮美就喚醒了味蕾,滑溜溜的粿汁皮爽口香甜,非常有嚼勁,配料中的香菇、雞蛋和豬小腸都鹵得非常夠味,讓人一口吃完忍不住再咬一口,配料中洪陽油條也是極有名的,外脆內軟,在粿汁中一泡,連粿汁也充滿了油條的香味。粿汁要趁熱吃,非常爽口,越吃越有味。

尖米丸

很多人可能要說,這貨不就是瀨粉嗎?但來自潮汕的吃貨們一定不同意:「尖米丸形似米粒,通體白色,較瀨粉更彈牙有嚼勁。」傳統製作尖米丸需要十幾道工序,選用精細大米,浸泡三四小時後,加水並用石磨碾成米漿,將米漿過濾後,入鍋煮成糊狀,待冷卻成塊後加入適當生漿揉捏成團。然後取塊一鑿滿直徑0.5厘米小圓孔的木板,置於清水初沸的鍋上,將漿團放於木板上揉搓,米漿便順小孔墜漏下鍋中,成型後便可撈起,放入冷水中冷卻,兩頭尖尖的尖米丸便製成了。

相較於河粉炒、煮、撈等多種食法的多樣性,尖米丸只有一種吃法:煮湯。先將丸體在清沸水中泡過,再匯入滾燙的豬骨原味湯,加上肉片、魷魚、墨魚脯、蝦仁之類佐料,調以魚露、胡椒粉之類配料,在清湯上撒下幾片青翠的香菜或蔥珠,與潔白的丸體和鮮艷的肉片,構成和諧的色調,清美的味道。

梅州

客家釀豆腐

釀豆腐,餡料選用剁成碎粒的香菇、魷魚、蝦仁、豬肉、少量鹹魚等,加拌適量味精、白鹽、澱粉,一齊塞入鮮嫩的豆腐塊中間,或蒸或燜,或煲或炸或煮,熟後即可食用。將其在鍋內煎至半面暗紅,即成紅燒釀豆腐,再撒少許蔥粒,蘸五香醬料趁熱進食,「咸香肥滑」頓時充滿口感,別有一番風味。

鹽焗雞

鹽焗雞是客家菜中的代表菜式。這隻鹽焗雞,利用鹽導熱的特性,把腌漬入味的雞用紗紙包裹,埋入烤紅的晶體粗鹽之中,上桌的時候,鮮香四溢、肉滑皮爽。不過真正用鹽焗屬於傳統製法了,現在酒店大多採用更簡單的水焗法——把光雞放在熱湯里浸熟後,撕離骨、肉、皮,用麻油、精鹽等調味料拌和,再砌成雞形上碟。至於哪種做法更好吃,只能說見仁見智了。

梅菜扣肉

將肥瘦均勻豬肉(三層肉)切成長方塊,先將豬肉煮熟,後下油鍋炸酥豬皮,撈起即加拌上等梅菜、薑絲、蒜仁、精鹽、醬油、白糖裝碗,放於鍋內文火蒸爛。特點是:鮮美軟滑,咸甜適中,肥而不膩,色香味俱佳。梅菜扣肉與鹽焗雞已成為客家菜肴的「龍頭老大」,享有極高的知名度。

客家腌面

腌面是梅州地區的特色的小吃,「腌面」其實並不是腌的,「腌」在客家話里有「拌」的意思,「腌面」實則就是「拌面」。「腌面」口味是否佳,關鍵在於師傅「拌」的手法。

腌面對於麵條本身要求也挺高,選取手打的生面,這樣才新鮮爽口又不失勁道。將之用開水煮熟後撈起,加拌豬油、炸香的蒜仁及蔥粒,再配少許魚露,即成一碗香噴噴的腌面。香是腌面給人的第一印象,油香蒜香從細面里溢出來,立刻讓人食指大動;滑是腌面給人的第二個感覺,因為用剛炸新鮮的豬油拌面,所以在吃面的時候感覺特別爽滑順口。另加一份豬肉、豬肝、豬粉腸、枸札葉煮成的「三及第湯」,湯中又添加少許酒麴,可謂風味萬千。一面一湯,為客家人的傳統經典早餐,也是海內外遊客的最愛。

算盤子

算盤子是非常出名的一道梅州客家特產,一般是由煮熟的薯粉和芋粉搓和而成。客家算盤子為什麼叫算盤子?因為客家算盤子的形狀跟真實的算盤子十分類似,大小相仿、中間凹下兩邊凸起,人們喜歡用竹籤將幾顆串起來食用,更加形象。算盤子用木薯粉和香芋粉這兩種一硬、一軟的材料混合做成,就既不會太「韌」也不會太「痞」,口感剛剛好。客家人吃「算盤子」不但象徵團團圓圓,同時也期盼自己更加精打細算、賺很多錢。

汕尾

護國萊

護國萊是用番薯葉為主料的。關於它的由來還有一段傳說。相傳,南宋帝南逃至潮州的一座寺院里,飢餓難捱,僧人本想作點豐盛的飯菜款待他們,無奈寺中也無好菜。最後只好到後園裡摘了一把軟嫩的番薯葉烹成羹湯奉上。宋帝吃後得以解飢,賜封為「護國菜」後來此菜傳到市肆,經名師發展而成為名菜。現在此菜用冬菇、火腿作輔料,並用頂湯燴制。湯色碧綠,厚油蓋面,但肥而不膩。

太極芋泥

太極芋泥造型別緻、細膩爽口,芋頭和紅棗都有健脾胃、補氣血的作用。太極芋泥不但味美,還有很好的食補作用。

縐紗甜肉

縐紗甜肉是潮汕地區喜慶筵席必備之品。將五花肉煮熟,皮上扎小孔,塗醬油上色,然後入鍋油炸至表皮收縮,取出,用冷水沖漂,去油膩,放入有竹簞墊底的砂鍋中,加水和糖燜,再加甜芋泥蒸,勾芡。肉軟爛甘香,是葷料甜作的一個典型菜例。

生地水蟹湯

汕尾人請佳客,點的第一個菜就是「生地水蟹湯」,白色的瓷盆盛著一盆血黑色的湯水,湯的上面露出幾個紅紅的蟹足,別具特色。舀過湯後,盆底會露出了幾片生地黃,嘗一口湯,會感到苦而後甜,咸而後香。當地人的吃法是用牙咬掉大螫關節後,把殼裡的肉和湯一同吸進嘴裡,肉味鮮香。

汕尾煎蚝烙

蚝烙的主料要用到鮮蚝、雪粉和鴨蛋。蚝烙選用的鮮蚝當地人又稱「蚝仔」或「珠蚝」,雪粉是指精白的薯粉,先熱鼎落油,放下蔥花炒出香味,再把生粉水均勻地倒下,煎成圓餅形,約有一公分厚,至生粉水剛熟成形,即把蛋漿均勻淋上,再在上面放蚝(用粉水上漿)、臘肉丁等,略煎,用鍋鏟切成四角,從鼎邊再落朥,翻過來繼續煎至外香脆,內嫩滑。"蚝烙"的醬碟是沙茶加魚露。

河源

老水粉

老水粉作為河源特色小吃,可以說承載了許多河源人的兒時回憶。其做法是用米磨成粉,再搓成一條一條像老鼠尾巴大小的粉條,因而又被稱為老鼠粉。滑溜溜Q彈的粉條充溢著米的清香,再配以清湯,堪稱一絕。如果喜歡吃辣椒的,也可以搭配辣椒一齊吃。

豬腳粉

豬腳粉也是河源人從小吃到大的一種食物,在早上或深夜,許多人都會約上自己的小夥伴吃一碗熱騰騰的豬腳粉。胡椒味濃郁的豬肉清湯做湯底,燙入河源的霸王花米粉,夾幾塊經過白鹵的豬腳,撒上蔥花,就是一碗豬腳粉了。因為粉是預先就煮好的,所以在吃的時候口感不會軟綿綿的,搭配上濃郁的湯底,味道簡直一流。如果不喜歡吃豬腳的人,可以點肉丸米絲和牛腩米絲。

佗城豆腐丸

豆腐丸常被稱為糯米釀豆腐丸,但是河源人普遍都會稱其為豆腐丸,也是河源人從小吃到大的小吃之一。豆腐丸的外皮用老滷水的豆腐炸成片狀,在炸時得講究技巧和火候,不能炸得太干,否則豆腐皮的口感不好,韌巴巴的難以吞嚼。豆腐丸要其味清甜、香味四溢,重點要看內餡了。內餡講究要以魚和蘿蔔為主,豬肉少許,再配上胡椒、香菇等佐料為輔;腐皮切開後包上飽滿的肉餡(以求質感),捲成圓筒狀,再將卷刀的豆腐丸蒸熟,一個清甜、爽口的豆腐丸便製作成功。剛出爐的豆腐丸是最有質感和口感的,外皮爽口、內餡結實、味道香甜。「要將釀豆腐丸烹飪得好吃,首先在烹飪前放上適當的水,在鍋底放少許蘿蔔、豆芽,再放適當的鹽進行加熱就行了!油最好在最後放,這樣的豆腐丸才香滑,才原汁原味!」

八刀湯

八刀湯是紫金的招牌湯,選自豬身上八個最精華的部位包括豬心、豬腰、豬肝、豬肚、豬肺、瘦肉等食材,在上面灑放少許的鹽花、胡椒粉、味精,倒入山泉開水裡,煮好後盛進蔥花墊底的大湯碗即可。在煮灼湯時,絕不準攪動翻轉豬件精華,以免破壞豬件的爽脆口感。由於八刀湯味道鮮美,於是一進入街頭便香飄四鄰,引來了八方食客,逐漸成為紫金縣城的美食。

蘿蔔爽

蘿蔔爽是忠信特有產品,傳統的酸蘿蔔一直是河源人心中的最愛,具有提神醒腦、開胃消滯、解酒毒、刮油減肥、通便等功效。在河源街邊經常可以看到三五個人圍著一個賣酸蘿蔔的小攤擋吃著爽口的酸蘿蔔,酸豆角、酸蕎頭、包菜等,那個味道真是沒得說,集酸,甜,辣於一體,爽心可口,吃一塊接一塊。

九重皮

九重皮是連平縣的特色小吃,在市區一些大排檔式餐館就能找得到。其做法是用菱形的粉皮,一薄層一薄層重疊在一起,一共九層,因而得名。味道鮮而香,吃起來很爽口,在吃的時候先一層層的撕開,淋上醬油和辣椒醬,再搭配蝦米炸腐竹皮,送進口中的是米漿和蝦米炸腐竹皮香軟脆的完美結合。

惠州

山坑魚

山溪出美味,在龍門縣南崑山山間小溪中,成千上萬的山坑魚在清澈純凈的山泉水中歡騰游弋。由於一直都生活在南崑山無污染的山泉水中,惠州龍門的山坑魚幾乎沒有腥味,入口清甜。山坑魚可以油炸也可以煎制,不過,最令食客醉心的還是紫蘇山坑魚,手指長的小魚走油後,襯以辣椒圈和青蔥,視覺上便十分刺激食慾,夾起一條小魚,口感脆中帶嫩,味道極鮮甜,又有紫蘇的香味,一口一條,一吃就是簡直停不下來的節奏,用來佐飯也是一絕。

白切鬍鬚雞

最好吃的是白切鬍鬚雞是南崑山所在龍門縣的特產,一般散養半年、長到兩斤半左右的鬍鬚雞是最好吃的。「靚雞一定要白切」,白切保持了雞的原汁原味,從而使得雞不會萎縮。剛出鍋的雞,配上用干蔥、醬油和花生油調成的蘸醬,咬一口,會發現最好吃的其實是雞皮,香滑可口。

狗肉煲

狗肉吃法很多,可燜、可炒、可燉,而惠州人的習慣,卻以「開煲狗肉」最愛人們歡迎。惠州人喜歡用禾草先將剎好的狗燒至金黃顏色,然後斬件,將狗肉放入熱鍋中炒干血水,盛起待用,將鍋洗凈,放入花生油,將狗肉用香料、味料爆透,加入湯味以及廣東老陳皮、老薑,再用瓦煲慢火煲至熟。俗話說:「狗肉滾三滾,神仙都企不穩(站不穩)」,煲狗肉時陣陣香味撲鼻,令人垂涎欲滴,所以,惠州人稱狗肉為「香肉」,且有「吃狗肉當棉被」之說。

八寶窩全鴨

八寶窩全鴨與鹽焗雞堪稱東江菜中的「雙絕」。用糯米、香菇、蓮子、蝦米、魷魚、肉粒、鹹蛋等各種原料作餡,填入鴨腔內,經過氽、煲、蒸的工續製成,濃郁芳香,軟滑可口。

觀音菜

到惠州龍門南崑山品嘗美食,有一道菜必不可少,那就是觀音菜。南崑山觀音菜又名「石蒜」,南崑山所獨有的一種蔬菜。觀音菜生長在山溪邊等無污染的地方,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葉片較寬,纖維含量稍多。人們對南崑山觀音菜的描述有很多種,有人說其似蘭花葉,有人說其似大蒜,有人說其似蔥,還有人說其似韭菜。其實這野生美味,屬石蒜的一個種類,韭、蒜、蔥香味三合一,慢嚼細咽的話,其入口先感有韭菜味,再嚼依次會感有大蒜、大蔥微苦甘甜的味道。觀音菜有其特殊之處,就是不能離開南崑山。據說有人曾拿觀音菜到其它地方種植,味道卻遠不能與原地生長的相比。因此有人說真正的觀音菜是住在南崑山里,喝南崑山的山泉水長大的。

觀音菜也有著爽脆的口感,晨霧初起時,是最適宜采割觀音菜,此時是觀音菜在一天中水分最飽滿的時分,此時的菜葉特別爽脆。而南崑山十字水的廚師從采割到烹飪,也都離不開一個「水」字,始終讓水分一直堅守在觀音菜的纖維里。一般來說,人們在南崑山吃的觀音菜都是清炒。其實觀音菜還有很多種吃法。據南崑山的居民介紹,觀音菜可以煎雞蛋,可以涼拌,可以上湯,還可以包餃子吃。

韶關

馬壩油粘米

馬壩油粘米是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的名優特產,曾作為"貢米",它米粒細長,晶瑩潔白,香滑軟熟,飯後齒頰留香。 馬壩油粘米質特優,用砂鍋煲飯香味四溢,飯面泛起油光,把飯粒放到紙上有油跡留下,故稱之為油粘,因其產地在曲江馬壩而得名"馬壩油粘"。

新豐佛手瓜

新豐佛手瓜又被稱為合掌瓜,其色為青綠,瓜身不帶刺,形如兩掌合十,與佛教視福手勢相同,故而得名。因受惠於石灰岩地區和高寒氣候,新豐佛手瓜特別清甜、爽脆,肉質細嫩多汁,既可以做菜,還可以加工成醬菜、佛手瓜飲品、飯前小食、果脯等。

南雄板鴨

「南雄板鴨」已經有千年歷史,當地人亦稱這為「曝腌」,當中以珠璣巷臘巷的板鴨最為出名。板鴨顏色金黃、香氣濃郁、油尾豐滿、皮薄肉嫩,嘗一口只覺香韌骨脆,腊味濃香,氣味綿長。當地人習慣將板鴨煮沸,於冬日寒意襲來時,喝一口清澈芳香、肉質鮮美的湯,真是暖到心窩裡去了。

冷水豬肚

龍歸冷水肚是韶關的特色菜,其實就是豬肚做的,但鮮香酥嫩,韶關人非常愛吃。據說其起源是上世紀70年代,一位廚師買回幾個豬肚,當天用不上,天氣炎熱,當時又沒有冰箱,為了使豬肚不變質,邱老先生便把豬肚洗凈,放進山泉水中。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第二天焯熟後切成薄片食用,居然比平時口感更加爽脆。後來經多次試驗,不斷完善,就形成如今的這道名菜。

冷水豬肚的製作過程很講究。首先是選料,最好是傳統飼養的家豬的豬肚,這樣豬肚肉味較濃、較香。其次,在煮熟的過程中要注意火候,時間長了短了味道都有所差別。再次,在冷水裡浸泡的時間也有嚴格要求,浸泡的時候還要用物品壓住,不能讓豬肚吸收到空氣,否則就會硬皮,吃起來不爽脆。

炒山坑螺

到韶關,有一樣美味—爆炒山坑螺,一定要記得品嘗。山坑螺,瘦小尖長,呈圓錐形,如小手指大小。尤其是其尾部,乍一看,似乎有點像螺絲,有一圈圈的螺紋,顏色呈墨綠色或黑色。如果把整隻山坑螺立起來,那一圈圈的螺紋,就仿似在一個個美女在瀟洒地轉圈兒,因此有些人還稱山坑螺為仙女螺。

山坑螺對生長的環境極其挑剔,一要水質清澈明凈,不沾混濁;二要有石隙藏隱,不容於湍急或平流之中。韶關地處粵北山區,山坑溪圳多,溪流縱橫交錯,溪水清明如鏡,有著山坑螺最喜歡生長的山間自然環境,因此,韶關各縣的溪流里都土生土長著很多山坑螺,吃山坑螺就成為了當地最流行的一道小吃,絕對是街邊小店和夜宵排檔里一年四季都永不落幕的一道潮流菜。

韶關人吃山坑螺吃出精來了,先將山坑螺放入清水浸凈後,再放入冷雞湯中浸泡餵養,以增加其鮮甜的肉味,然後鉗去尖部的螺殼,便於雞味入到山坑螺里,最後才配齊佐料一起爆炒。山坑螺融入了雞湯,肉香味當然就更醇厚,吃起來鮮甜無比。

清遠

白切清遠雞

白切清遠雞是清遠最有名的一道特色菜,也是每個遊客來這必須品嘗的一道菜。它獨特的做法保持了清遠雞的原味,香、滑、爽兼具,肥而不膩、清淡爽口!

臘蛋

臘蛋是有名的東陂腊味之一。早在20世紀30年代,東陂鎮「遂昌號」的臘蛋、臘狗和風腸,就遠銷馬來西亞、菲律賓諸國和港澳地區了。臘蛋的主要原料是花油(豬網油)和蛋,花油為皮,蛋為餡。

臘蛋的製作工藝極繁,先以鹽水浸花油,目的是添味、漂白,一日即可,浸好後備用;再選蛋,雞蛋或鴨蛋皆可,去白留黃,下鹽、糖、酒;做臘蛋時,花油切至大小適中,墊於小瓷碟上,放蛋黃、風腸片、芫茜(若製作「銀玉蛋」,周邊還須放瘦肉),包成扁圓狀;然後放太陽下曬,等表面稍干,加一碟蓋上,反轉碟子再曬另一面;兩面曬至至三四成干,移至竹箕,又再曬;八成干,以小繩吊晾。臘蛋可蒸吃。要問味道?香又爽。

刀切糍

清遠民間的「刀切糍」,做法是用黏米粉和成團,擀成塊用刀切成麵條形,配以鵝湯煮熟,熟後再放芹菜、蕪茜、雪豆等,既有鵝香又夠溜滑。每逢過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製作食用。

北江河鮮宴

北江河鮮宴是飛來峽的最大特色菜,舌尖敏感的清遠人早在百年以前就會利用北江河裡的天然河鮮製作出各種美味菜肴。以鮮活北江河鮮為主料,品種眾多,隨君選擇。由於質地天然,鮮味自成,故烹調手法以清蒸為主,油鹽姜蔥足矣,若調料用多了,反而掩沒其原汁原味,形同暴殄天物。

九龍豆腐

九龍豆腐,以當地特有山水磨豆製成,吃來口感嫩滑、豆香盈口,以鮮、嫩、滑而著稱。九龍豆腐外表看起來細若凝脂,摸起來嫩而不滑,放在手裡晃而不散,彈性十足;滾湯時久煮不碎,放入口中,口感清鮮柔嫩,唇齒留香,深受廣大食客的喜愛。九龍豆腐配上不同做法,風味也不盡相同,蒸、炸、煎、燉、釀均可,令人回味無窮。

肇慶

鼎湖上素

在美食遍布的肇慶,總有那麼一道齋菜令人念念不忘。鼎湖上素,出自天然大氧吧的肇慶鼎湖山上,得益於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而那一千多年歷史的嶺南名剎——慶雲寺,更是為鼎湖上素流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鼎湖上素是以「三菇」(北菇、鮮菇、蘑菇)、「六耳」(雪耳、黃耳、石耳、木耳、榆耳、桂耳)為主料,再加上髮菜、竹蓀、鮮筍、銀針、欖仁、白果、蓮子、生筋等珍貴原料,用芝麻油、紹酒、醬料等調味,逐樣煨熟,再排列成十二層,成山包型上碟。其層次分明、鮮嫩爽滑、富有營養,色香味俱佳,列入素齋中最高上素。

茶油雞

肇慶四會市美食特產,到了四會不可不試。茶油雞是雞中上品,用珍貴清香的野山茶油烹飪而成,具有皮脆肉嫩、咸香入骨 、鮮滑無腥味等特點,入口後回味悠長,是滋補、美容、解毒的綠色健康產品,更是四會人招待客人的必備佳肴。

肇慶裹蒸粽

肇慶裹蒸粽歷史由來已久,相傳其始於秦代,當時的農民為了方便勞作,便用竹葉或荷葉包裹大米,煮熟後帶到田間作為勞動的乾糧,經過不斷改良演變,形成如今的裹蒸粽。

肇慶人製作裹蒸粽極其講究,一要選用具有色綠、葉香、防腐的冬葉作裹蒸的外皮,呈枕頭狀或四角山包形;二要選用上好糯米和當年綠豆;三是做餡的豬肉以肥瘦相間的為上乘;四要加五香粉、曲酒作調料,以使餡味醇香、肥而不膩。將浸泡過的糯米和綠豆沙、豬肉餡等用模具包出有稜角的裹蒸來;之後把裹蒸放到桶里用明火煲煮十個小時以上,直至糯米、綠豆、豬肉完全融合為止,張口一咬,一種又滑又綿、且香且醇的味道直透心脾,讓人想想都垂涎三尺。

肇慶椒鹽筍蟲

小小的筍蟲,寄生在竹子的尾部,它的一生除了吃竹子的汁液和竹子,就不會再吃其他的食物了。因此筍蟲的身上,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豐富的維生素,吃一隻竹蟲,就相當於吃進了許多竹筍的精華。油炸、白灼、蔥絲清炒,這幾種烹調手法始終都比不上椒鹽,這樣的方法烹飪出來的筍蟲,甘香可口、酥脆芳香,金黃色的賣相也讓人大快朵頤,入口咀嚼更有一股特異的蛋白質美味,用來送酒的話就更是一絕。

西江第一碌

西江第一碌即指蛇碌,是廣東肇慶德慶縣的特色風味美食,其選用肉質好的蛇,用不同的方法和配料,泡製出來的蛇碌味道自然可口,出品乾爽,不出油,香口和味,營養價值豐富,深受人們喜愛。

肇慶擂茶

相信很多肇慶人都沒聽過,但這是廣寧縣革命老區村江屯鎮河口村委會交椅村的主食之一,也是待客之佳肴。擂茶,又名三生湯,是一種客家文化特色食品。作擂茶時,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待缽中的東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交椅村素有長壽村之稱,村民把擂茶當成生活「湯餚」和葯食兼佳的「保健品」,春天生津潤肺,夏天消暑去熱,秋季補腎壯陽,冬季驅寒提神,常飲延年益壽保健康。

竹篙粉

竹篙粉是肇慶市德慶縣頗具特色的傳統小吃,其特色是美味爽口、芡汁獨特,口感顯著區別於普通河粉。竹篙粉,因需放置到碗口那麼粗的竹篙上掛晾,吃的時候既有米香、又隱隱飄出竹子的清香而得名,其滑而不膩,爽口柔韌,令人「食過返尋味」。

蟹煲雞

最早是肇慶高要西江邊一帶的小食店創製,結果品嘗過的人都連連稱讚,最後發展成當地的一道特色名菜。三兩公蟹對半開,放油煎香封住膏黃,下大骨熬制的高湯滾15分鐘,令高湯充滿蟹之鮮美。而蟹黃蟹膏掉落,經高溫融在湯里,使得湯色金黃澄亮。此時再下雞塊,煲15分鐘即可起鍋,飽滿嫩滑的雞肉吸滿了蟹的精華,湯更是鮮到曖昧,似雞非雞,似蟹非蟹。

湛江

爛鑊炒粉

爛鑊炒粉是吳川市的傳統小吃,因為要專用大鐵鑊敲掉鑊耳並削小鑊沿而特製成的"爛鑊"炒作,使鑊底平坦、爐火均勻、火旺粉香而俗稱"爛鑊粉"。許多食家常用"梅粉勝廣河"這句話來讚譽廣東湛江吳川市梅錄的街邊炒粉。這是一道很奇特的風景:一人一 擔籮頭、一筐米粉、一隻火爐、一口爛邊缺口的鐵鍋,每日都在市場角落、墟尾街頭擺攤開檔,食客圍在鐵鑊邊,或蹲或站著品嘗,津津有味,齒頰生香。

炭燒生蚝

說起生蚝,就會想起遠近聞名的湛江碳燒蚝。生蚝生長在湛江無污染無公害的原生態海域中,養殖出來的生蚝肉質鮮嫩肥美,口感清甜無渣。由於炭燒生蚝的做法非常簡單,只需將蒜蓉、醬等佐料放入剛剛撬開的生蚝內,再直接放到火上烤熟即可,這樣既保證了生蚝的鮮味,蒜蓉又能有效地去除蚝本身的腥味和臊味,實為不可多的美味。在大街小巷的宵夜檔,不管湛江本地人,或者外來遊客去吃宵夜必定點上一打碳燒生蚝。

英利燒豬

雷州英利燒豬皮色光滑,又香又脆,肉質細膩,又嫩又滑,香潤可口,是餐桌上一道美味。幾百年以來,它以「純天然,無污染,是綠色食品」為賣點,引得不少外地遊客慕名前來品嘗。

雷州英利人對燒豬取料和製作十分講究,一般選購40—60公斤重量本地放養的生豬,這種生豬在農家吃的是番薯、木薯、玉糠等熟飼料,爬到村邊的山坡上吃的是青草嫩葉,有的甚至用嘴拱挖泥土裡的蚯蚓、蝸牛等細小動物咀嚼,所以這種豬肉肉質結實,纖維精細,脂肪較少,營養豐富,酥香可口,且這種豬餵養6—7個月,個頭較小,易燒烤加工,易出售。

一般挑選後生豬提前進圈欄3—5天,在宰殺前趕著豬急繞豬欄走數十圈,使其血液流遍全身後立即宰殺放血,即利於脫毛,又使燒烤時皮色鮮美,然後將開膛破肚加工整理好後的光豬弔掛起來,晾乾水跡,清肉體里的澀水,約1小時後,燒豬師傅將配製的五香粉、姜、蔥、蒜、鹽、醋、糖、味精等佐料按一定比例調配後,再加上線性正白米酒塗抹在豬肉體各個部位,等漿料浸透肉體1小時後,再用毛刷醮蜂蜜均勻地塗抹在即上爐的豬皮上,把腌制好的光豬吊下爐中燒烤,將紅泥漿封實爐口,還用一口鐵鍋反蓋爐口頂端,燒烤師傅憑著豐富經驗,用鼻聞烤爐中發出的氣味,就知道爐中的豬燒烤程度。當時間一到,就將燒豬從爐中抬出,一頭色、香、味均佳的燒豬頓時呈現在食客的面前,人們無不垂涎三尺,吃起來嫩滑爽口,豬皮酥脆留香,有「原汁原味」的口感。

海魚仔湯

湛江人愛吃「海魚仔湯」,皆因其地理環境、人文民俗的不同。一般來說,南甜北咸,北方人講究吃喝,味道濃重,食海魚畏腥,而喜煎之。而南方人講究飲食,味道清淡,海鮮中多視魚湯為佳,往往先飲後食,飲則為湯,「飯前喝湯,越喝越健康。」魚湯的吃法多樣,有深海的鱸躉魚肉滾湯,也有淺海的雜魚煮湯,還有湖光岩火山湖、鶴地金湖的淡水魚湯,但最好吃的魚湯則是「海仔魚湯。」

蒜蓉蒸沙蟲

沙蟲又叫沙腸子,其名不美貌不雅,但其營養、味道及醫藥與食療價值都不亞於其他名貴海產珍品,有「海灘人蔘」之稱。很多人第一次吃沙蟲時,會因為它形狀像蚯蚓而心存偏見,但經過嘗試,你會被它的美味徹底征服。沙蟲的美譽並不單單因物以稀為貴,其口感鮮嫩,味道香甜,可做主菜,可當配料,可鮮吃,可干吃。只要你變著戲法吃,它就會變著戲法挑逗你的味蕾。蒜蓉蒸沙蟲可說是湛江菜的代表作,肉厚油肥鮮嫩,且有嚼頭,愈嚼愈鮮。

木葉夾

逢年過節,本地人喜歡做餅食走親訪友,木葉夾是最受歡迎的品種。木葉夾有香、甜兩種,均以糯米粉作皮,香者以花生、鰍魚、蝦米、咸蘿蔔等混合作餡;甜者以白糖、椰絲、芝麻、花生仁等混合作餡。做好後用木菠蘿葉或者蕉葉在兩旁包住,蒸大約一小時即熟。

茂名

化州香油雞

化州香油雞,是化州地區最盛行的雞肉做法。每當碰上年例或者宴席,香油雞絕對是主角,而日常飲食中無論酒店還大排檔上,香油雞也是最受歡迎的菜式之一。它屬粵菜系廣東白切雞一支,名聲由來已久,雞肉皮脆肉嫩,入口香滑,油而不膩,配上秘方特製的香油,齒過留香,過齒不忘,由此名傳千里。

化州香油雞的製作很講究原材料和製作工序,首先雞必須是精選農村山地圈養的走地閹雞,因為走地及吃山中野食長大,所以肉質口感非常好;然後是嚴謹的製作工序,化州香油雞有隔水清蒸和熱湯澆制兩種做法,隔水清蒸做法口感爽滑而有彈性,味道濃厚,原汁原味;熱水澆制則口感爽滑而嫩香,散發清香。隔水清蒸/熱水澆制都很講技術,時間/火候不夠或稍過,雞的味道和口感就會大打折扣;還有化州香油雞的最大特色,就是秘方配製的香油,香而不燥,齒過留香。

化州牛腩粉

走在化州的街頭,你可以隨便找到一檔牛腩粉檔,坐下來一碗牛腩粉、一小碗牛腩、一小碗青菜豆泡,這是配標。之所以敢說「隨便」二字,只因任何一家都會比其他地方的味正。牛腩,在化州你可以任意挑選,喜歡鍋里哪一塊就叫老闆剪哪一塊,喜歡哪個部位就給你剪哪個部位,都是現剪的,牛肉本味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剪好後淋上辣的或者不辣的調料,加點秘制的香油、點上一小掇蔥與香菜,這無形中成了一種默契。

化州牛腩粉與常見的河粉、寬粉不同,是用當地特色的「粉皮」製成的。粉皮又叫薄粉,是將米漿鋪在白布上一層一層地炊熟而成,新鮮薄脆且富有嚼勁,放在牛腩鍋里燙上一兩分鐘便可食用。若你不趕時間,又或者你對著牛腩、牛腩粉還有定力,你還可先喝上一碗牛腩湯,清甜而不油膩,濃縮了眾多牛雜的精華與藥材,不是一般的老火靚湯可比擬。

食慣嘴粉皮

食慣嘴粉皮,原產於茂名市信宜市郊池洞鎮食慣嘴(地名),已有百多年歷史。這種粉皮以大米為原料,加水磨漿,然後用蒸具蒸熟成一張白紙狀的粉皮。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磨製十分講究,選料上乘,據說要用冬季稻黃谷,精心加工成白米,用適當比例的水,浸一小時以後才磨,必須磨兩次:第一次粗磨,第二次細磨,適當加上配料,蒸粉皮時一要薄,二要猛火,並特別要掌握火候。蒸好後切成絲條狀,再加上調味品,即可食用。食慣嘴粉皮主要特點是:粉薄、幼嫩、香滑、軟韌、細條均勻、美味可口。由於粉皮好吃,成為人們「食慣嘴」,這名稱也就「一箭雙鵰」了。

化州糖水

世界糖水在中國,中國糖水在廣東,廣東糖水在化州,言下之意就是說化州糖水不僅是中國最好的糖水,甚至標榜世界。化州作為粵西一城,是盛產甘蔗的地方,有豐富的糖資源,加上它氣候燥熱,非常需要滋潤一下,配有地道藥材或各種副食的糖水可以清心火,降燥熱,並且家家戶戶都會煲糖水。化州人非常善於做小本生意,開家糖水店無疑是非常好的小本創業項目。鑒於對家鄉有著深深的熱愛,許多化州人在開糖水店時,喜歡用化州糖水店作為自己糖水店的店名。在各處開糖水店,不僅起到了宣傳化州糖水的作用,也起到了養家糊口的目的,可謂一舉兩得。化州糖水就此應運而生了。

電白清煮花蟹

清蒸花蟹是廣東茂名傳統的漢族名菜,屬於粵菜系。電白人吃花蟹,其吃法特別之處是清煮。方法是將花蟹洗凈,整個放於鍋中蓋好,不下水,慢火煮,聞到香味即可吃。這樣的蟹保持了其本身的風味,因此特別可口。食花蟹少不了以甜醋作配味,因為蟹中有一種寄生菌,遇醋即死。電白清煮花蟹完美演繹蟹之鮮美,極大的保存了花蟹的原汁原味,食之鮮嫩,齒頰留香,令人回味無窮。

陽江

豬腸碌

豬腸碌外形呈圓條形,貌似豬腸,因此取名豬腸碌。吃的時候可整條吃,也可以切成小段,再沾上特殊的調料,味道咸中帶香,十分可口。還有些沾上牛腩汁,味道更足,喜歡吃辣的也可搭配點辣椒醬,可以說是陽江的明星小吃。

陽江鵝乸飯

鵝乸(nǎ)飯以當地的特色鵝種陽江黃鬃鵝為原料製成,在陽江老百姓心目中可算得上是餐桌上的極品了。取黃鬃鵝一隻,去皮與骨,只取其肉,細切成粒再經過一系列的調味與配料,用猛火爆炒後,再與飯燴焗,最後加上蔥花,任誰見了也會垂涎三尺。

甫揭開煲蓋,混合著濃郁醬香和肉類鮮香的蒸騰熱氣便撲面而來。將灑在飯上的蔥花、香菜和鵝乸肉飯拌勻後,油潤蓬鬆的米粒吸飽了鵝油和味料,舀一勺熱飯入口,鵝肉的油潤甘香和米飯的細膩甜香頓時在嘴裡膠著「挑逗」味蕾。鵝乸的原汁隨著蒸汽的熱度可慢慢滲入每一粒飯的縫隙之中,是口口的鮮意,而外焦里嫩的米飯加上蔥花的提味,是非同凡響的體驗。

陽江牛頭皮

「牛頭皮,吃一味」,在陽江古句話是否經常聽講?牛頭皮正是陽江的一大特色美食。牛頭皮吃起來口感非常獨特,咬下去沙沙的、軟軟的,又有點爽口,一點也不韌。吃的時候,切薄片,蘸上辣椒醋吃味道更佳。

陽江炒米餅

陽江炒米餅俗稱粉酥,與廣東其它地方炒米餅不同的地方,就是不用黃糖加水煮成糖膠來和粉,而是直接用白糖來和粉,然後用雕有圖案的木頭模具夯實後取出,經過烤制後,吃起來口感甜而不膩,酥香脆口,是過年給客人作回禮的最好禮物。但炒米餅其實並非陽江獨有,廣東有一首很流行的兒歌:「凼凼轉,菊花圓,炒米餅,糯米團,阿媽叫我睇龍船,我唔睇,睇雞仔,雞仔大,摞去賣,賣得幾多錢?賣得三百六十五個仙。」說明廣東都有春節做炒米餅的習俗。

蒲圓子

實際上是一種鹹湯圓,是實心的粉丸,就是說裡面除了粉就是粉(沒有餡料),咬起來超級有嚼勁!為了彌補它味道的單調,有智慧的粵人把生湯圓放在特製的湯里滾熟。湯里通常有白蘿蔔絲、紹菜絲、鯪魚肉丸、豬肉丸子、蝦米、魚片、臘腸片、蔥粒,熟了就直接把它們隨湯圓撈起來。當實心丸子與所有精心準備的湯料彙集,就會帶出「甜、香、鮮、咸」的立體口味!一口一粒湯圓,一粒湯圓一勺子湯,再來一口湯料,真是棒棒噠!

狗利仔

陽江民間喜歡用雞屎藤的嫩莖葉加糯米粉等,做成狗舌形狀的糕點,取名「狗利仔」。雞屎藤在民間有「土參」的叫法,有清熱、消炎、解毒、潤肺等功效,其根具有驅風鎮咳、祛痰止瀉、治療感冒的作用,用葉搗粉為湯可治咳嗽、痢疾,果的汁液可治毒蟲螫傷。

瀨鍋撐

「瀨鍋撐」究竟是什麼東東啊?原來它是陽江的一種粉。原來這個瀨鍋撐的撐是一餐兩餐的餐,但是由於做得太鮮美了,人們往往吃得停不住口,所以會撐飽個肚,所以叫瀨鍋撐。

具體做法是首先是用肥肉炸油(也可以用花生油)爆油鍋,這是要根據食客的口味要求做的。選用上好的粘米粉和涼開水攪拌成漿糊狀待用,然後把準備好的配料如:五花腩或瘦肉切成小塊、蝦醬適量、絲瓜切碎、花生等放到油鍋里爆炒生香,待配料炒至八成熟後,再放一些白仔並將水倒進鍋內大火燒開,煮沸成湯。其次就是把事先準備好的粘米粉漿,用湯匙沿著熱鍋邊沿依次「瀨」下去,待煮片刻成塊狀,再用鍋鏟輕鏟幾下,使其進入鍋中再輕攪拌幾下。等鍋中湯水再次滾沸後,即可上鍋。可以根據個人的口味和需要,放點蔥花或是芫茜,這樣吃起來味道更加鮮美。

江門

江門艾糍

在江門,臨近清明,民間有吃艾糍祛濕的習俗。艾糍清香獨特,飽含客家人的巧思匠心。具有濃郁香氣的艾草與香甜的糯米相結合,這一個個碧綠的糰子充滿著春天的氣息。艾糍一般分咸香和清甜兩種。前者的餡用肉、花生和芝麻,由於皮含有黃糖,吃起來咸中帶甜;後者用油、花生、芝麻和白糖為餡,吃起來非常爽甜,是孩子們的最愛。

江門狗尾仔

做這種粉最費工夫。把木薯粉與麵粉、糯米粉按比例混合搓成粉團後,以人手把它逐條搓成兩頭尖中間粗、形似狗尾巴的粉條。與蘿蔔絲和豬紅一同煮開後,粉條變得晶瑩透亮。雖然貌似廣州常見的銀針粉,但「狗尾仔」粉更綿滑一些。

恩平燒餅

恩平燒餅,俗稱「恩平燒」,為恩平特產,以製作精巧、風味獨特而馳名。恩平燒餅的餅皮主要原料為糯米粉,還要加糖水發酵(有黃糖和白糖兩種),配以冰肉、芝麻、豆沙、叉燒等餡料製作而成。

燒餅靚不靚,餅皮是關鍵。製作餅皮的糯米粉,一定要放在陶缸里發酵,才會有一種傳統燒餅特有的酵香味。 發酵的時間,要根據氣候的變化做適當調整,通常在3天至7天左右。時間不夠,餅皮就會發硬;時間太長,就會有一股酸味。 其次,餡料一定要按照古法製作。比如豆沙,就一定要用大鐵鍋一鏟一鏟地剷出來。那種風味,絕對是機制豆沙所無法比擬的。至於火候,那就更不能有絲毫的馬虎。餅坯製成後,要將其置於平底的圓鐵盆中,上下都要放木炭,這樣「上下其手」,以猛火煎烤的燒餅才能「三路分明」,色澤金黃,餅邊露白。這樣烤出來的恩平燒餅外皮焦香、內里有汁、口感軟糯,讓人百吃不厭。

古井燒鵝

粵式燒鵝是傳統名饈,而「古井燒鵝」是粵式燒鵝代表作之一。古井的燒鵝製作有其獨特之處,從選鵝到燒鵝都很講究。廣東四大名鵝之首的開平馬岡鵝,體型不大,肉紋纖細,肉質滑嫩,脂肪適中,自是味道鮮美。當地所產的大紅柑製作的陳皮,是傳統的香料和調味佳品,令肉味既香醇又消膩,再蘸點鶴山酸梅醬,酸甜宜口,得錦上添花之妙。值得一提的還有烘烤的木材,在古井,烤鵝必用荔枝木。鎮上人家宣稱,收回來的原木須暴晒一年,變成「非洲黑」才能使用,否則柴身不幹,燒起來會出油冒黑煙,把鵝熏黑熏膩。

古井燒鵝可用16字突出特點:「色澤光亮」,看外表已誘人食慾;「皮香甜脆」,吃入口更感其味;「肉滑骨酥」,慢慢咀嚼漸入佳境;「肥而不膩」,吃完了也不覺厭飫(粵音意,飽食),還讓你「返尋味」(方言)。

陳皮宴

來到江門,當然不能錯過當地的特色新會陳皮宴!江門人尤其是新會人,對陳皮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對於陳皮的尊崇態度,讓他們把陳皮列入如同油、鹽、醬、醋等必備的佐料。蒸、煮、煲、燉、甜品,似乎都離不開陳皮,它可以廣泛配搭不同的菜式湯品,陳皮水鴨湯、陳皮骨、陳皮乳鴿等都是廣東名菜。

雲浮

六祖羅漢齋

羅漢齋亦名羅漢菜,是一道漢族傳統素菜。原是佛門名齋。本菜取名自十八羅漢聚集一堂之義,是寺院風味之「全家福」,以十八種鮮香原料精心烹制而成,是素菜中之上品。

大糠糍

大糠糍是雲浮的特色小吃,其實就是糯米糍,但是做法和普通的糯米糍不同,大糠糍是先把糯米粉煮熟,再包上碎花生、白糖餡就可以吃了,可以邊做邊吃。吃的時候嘴邊都會沾上一些乾粉,變成個「白唇鹿」。當天做好的大糠糍吃不完可以保存放好到第二天用不粘鍋放油煎。煎過的大糠糍餡里的白糖溶化了,餡變得又香又甜,皮又香又軟,非常鮮美。

GIF

羅定魚腐

皺紗魚腐是羅定地區的傳統美食,主要由鮮鯪魚肉、澱粉、鮮蛋油炸而成,營養豐富,軟滑可口,甘香味濃,久煮不爛。因其物薄如蟬翼,透如輕紗,故得「皺紗魚腐」之美名。羅定魚腐炸出即可食用,鮮炸魚腐甘香酥脆,香醇誘人,點煉奶食用更別具風味;同時,羅定魚腐也是一種百搭美食,由它製成的各式菜肴湯鮮味美,魚腐鬆軟嫩滑。

中山

石岐乳鴿

相信每一位第一次去中山的朋友,都會想去試試出名的正宗石岐乳鴿。石岐乳鴿是廣東省中山市著名的特產,本是中山籍華僑從國外引進的優良鴿種,經同中山石岐的優良鴿雜交後孵育出來的一種乳鴿。這種乳鴿以體大肉厚、嫩滑爽口而著名,其中紅燒乳鴿色澤金黃,皮脆肉滑,骨軟味美,真是吃後齒頰留香,最為食家所讚許;而淮杞燉鴿,除湯味鮮美可口外,鴿肉亦極為嫩滑。此外還有吊燒鴿、生炸鴿、滷水鴿等等,都有不同風味,同受食客的歡迎。

中山杏仁餅

在中山的土特產中,以咀香園杏仁餅最為有名,入口杏仁香味濃郁、酥化甘香,深受食客歡迎。杏仁餅是一種綠豆餅,最早是在1918年,由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的咀香園首創,後來流傳到香港、澳門等地,是一款廣東傳統餅食。最初的杏仁餅是選用綠豆磨成粉,再製成杏仁狀的餅,在餅中間夾一塊薄薄的糖腌豬肉,經烘烤後製成綠豆餅,因此餅形似杏仁,且帶有杏仁味,入口酥化,故名杏仁餅。不過,在後期的發展過程中,因杏仁餅的杏仁形狀容易缺角,影響美觀,所以外形改為圓形小餅,且制餅工藝經過不斷改革,使杏仁餅不但保持香純濃郁、酥甘溶化的特色,而且餅質更加細膩。杏仁餅1935年在美國檀香山國際食品展覽會上奪得金雞獎,為祖國贏得了榮譽。杏仁餅現在有很多種口味,當中的杏仁粒杏仁餅就是裡面最具代表性的,口感和味道都一級棒。

小欖炸魚球

小欖炸魚球是小欖鎮的一個傳統名菜,用鯪魚肉加上生粉、水、臘肉粒或者肥肉調味好,攪拌至起膠,擠成丸狀炸至呈金黃色,再配上小欖名產菊花花瓣和生菜絲,蘸蜆蚧汁,非常美味。

小欖菊花肉

選用優質肥豬肉,經細緻加工後將膩質去掉,再用糖腌製成半透明狀的「水晶肉」。小欖鎮當地一種小黃菊,俗名地菊花,形狀如金錢大小,將其花瓣晒乾,撒在煮好的肉上,吃時肥肉清甜可口,爽而不膩,菊瓣液香凝喉,芬芳撲鼻,是中山小欖地區一種精美的傳統點心,也是名貴的送禮佳品。

小欖蒸粉果

粉果的皮與形狀較蝦餃略大,不一定是半月形,餡卻有蝦肉、鮮豬肉、叉燒、筍肉、冬菇等,風味與蝦餃不同;與蝦餃另一異點是,粉果可以隔水蒸,也可以用油半煎炸,為煎粉果。因為形如欖核,晶瑩通透,被稱為粉果。

中山脆肉鯇

中山脆肉鯇,廣東省中山市地理標誌產品。脆肉鯇就是鯇魚(草魚),但其肉質口感和普通的鯇魚吃起來完全是天壤之別。它的肉吃起來特別脆特別美味,就是因為飼養方式的不同。脆肉鯇的養成,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一般是將鯇魚苗放在水系落差較大的水域或者是急流地區,再以精飼料餵養(傳統方法是只喂蠶豆)而成的。因其肉質結實、清爽、脆口而得名。

脆肉鯇具有特殊生物特性,需要特殊的烹調方式,如果像普通草魚一樣烹調,則煮不爛、嚼不動,筷子戳不進,吃起來味道像吃橡膠,驚嚇好多人。對於很多人來說,脆肉鯇的味道,脆則脆矣,可惜全無魚味。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其實這純粹是誤解。脆肉皖食用前需要將脆肉鯇「吊水」一個月,也就是停止餵食,直到它們的體重減輕30%到50%左右,此時它們連魚腸都是乾淨的,只有雪白魚油,並無其他雜質。一般8到10斤左右的脆肉鯇,肉味和脆度會比較平衡,用來涮火鍋時最適宜。

脆肉鯇在宰殺和烹制時也很有講究。即點即殺是指定要求,其次在放血時,不能直接用水來沖洗,而是頭尾自然放血,這樣才能保持魚味。以單飛片,直刀厚切,每塊厚度在3毫米左右。為了確保每片脆肉鯇都是恰好熟透,每片控制在10秒左右,入口魚味鮮甜,肉質爽滑脆口。

珠海

橫琴蚝

橫琴蚝生活在橫琴島而得名,橫琴島四面環海,在鹹淡水的交界處,由於其溫度適宜,水質乾淨,是生長在這裡的橫琴蚝肥碩鮮美,味道清甜。來到珠海一定不要錯過橫琴蚝的美味。

珠海膏蟹

珠海出產的螃蟹沒有內河和淡水湖生 產的螃蟹那種泥草腥味。以南水、淇澳兩島和斗門五山出產的膏蟹味道特別鮮美。其蟹肉厚膏多,膏充滿蟹蓋,人稱之為「頂角膏蟹」。「蟹黃扒瓜甫」、「蟹肉炒魚肚」、「蒸膏蟹」等美味絕對會讓你流連忘返。

斗門河蝦

斗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鹹淡水適度的水域,最有利於河蝦的生長。因此,斗門的著名土特產沙蝦具有鮮、甜、美、脆等特點,是食客推薦的美食,配以海鮮醬油,味道鮮美。

白蕉禾蟲

珠海斗門白蕉鹹淡水交界,河涌眾多,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盛產優質禾蟲。白蕉禾蟲可以炒、炸、熏、蒸、生曬、腌制、煲湯,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是一種風味獨特的食品。

白藤蓮藕

生長於白藤湖內的純天然無公害的、獨特的滋補保健的農作物,以肥碩、多粉、松化無渣馳名,在港澳有盛譽,並以之匱贈親朋。大凡酒席宴客,無不推出。其做法主要有「火腩燜蓮藕」、「田雞燜蓮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廚影美食 的精彩文章:

全世界最昂貴的水果

TAG:廚影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