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沙石場陳氏家譜

金沙石場陳氏家譜

引 言

竊聞溯本,尋源為世人報本之心,慎終追遠,乃子孫極恩之忱,故祖得宗功,為子孫者不可一日不念,而父德母恩尤,兒孫輩且可一時或忘,唯我高祖維新公自黔西平定里(石革鬧)寄居大定六龍以來,苦心孤詣肇以宏基樹德,務茲綿我。

世儒公其功德,不得謂偉矣若子若孫,且可忽而忘之,詎光陰之易逝,概年華之不再而我。高祖之居定已鮽年,迄今子孫繁衍乃六代於茲矣,然代遠年久,宗支派別不無失傳支慮,而生離死別,考妣年庚必多遺忘之憾,第恐愈久愈忘越遠越失其何,以識系統而明派別乎,爰自我入黔始祖仕賢公起,至現代新字輩止,凡各代生歿年月日時詳為查詢,逐次記錄,並附派緒之詩,詳列系統彙編成冊,各置一本,嗣後有所出生,即加於後,雖無譜牒之書,而有年庚之簿,庶先靈生歿無遺之憾,後世子孫有稽考之,憑究雖乏宏觀,然亦不無小補,茲編已竣,用志其成,因名(陳氏年庚簿)雲,凡我族人,應世襲而珍藏之,尚能相繼無廢世守,不忘不愧,為孝之家風,義門之後裔也是為記。

永言謹識民國十二年於六龍

字 輩

仕萬系芝斌世兆永必新

德厚基業遠家正國治平

癸酉年(1993年)新增字輩

繁衍英才俊榮華顯偉能

昌祥慶康壽盛景百朝文

入黔始祖及五代簡敘

入黔始祖仕賢公,湖南穎川郡寶慶府武岡州(現湖南省邵陽地區)大橋頭生長人氏,據中華姓氏通書,全國十大姓氏陳姓介紹中所說:春秋戰國至元朝時期陳姓家族歷來都是比較興旺發達的一個龐大家族,歷代以來陳姓家族就有很多人官居要職,並主宰過多朝國家命運。元朝末年農民大起義,陳友諒起兵反元,成為當時長江中游一帶勢力最強大的家族隊伍,和朱元璋分庭抗禮,爭奪天下江山,至正二十年(1360年)閏五月初五,陳友諒於江州稱帝。國號『漢』,年號大義。陳友諒建立漢政權自立為帝後,深為朱元璋所恨,但當時陳驕傲雖兵力強大,結果卻被朱元璋戰敗喪身於鄱陽湖流矢之中,陳友諒陣亡後,諒之長子善兒被俘,太尉張定邊連夜帶著諒的次子理,並奉諒遺體返回武昌,葬於蛇山之麓。理即位,改元德壽。至正二十四年(1346年)二王鄒普勝分裂,率水軍去四川,削弱了陳理的力量,他只得向朱元璋投降,大漢政權亡。但當時陳姓仍是最龐大的家族,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便將陳姓及其他部分別姓等趕出中原,明末清初中原一帶的大遷徙中,陳姓家族被迫南下,江西湖廣填貴州,我們的祖先仕賢公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來到了貴州。

仕賢公自湘入黔,定居在當時的大定府黔西州新民里打鼓新場騾馬街(現金沙縣城關)。仕賢公定居後,深感孤零,舉目無親,為了以後的生計和安定的環境,繼而成家立業,是時的家庭情景就可想而知。此時仕賢公有了自立的門戶和安定的環境,生活雖然艱苦,心中也甚覺安慰。仕賢公為致力於培育下一代著想,對改變家庭經濟情況曾作了不懈的努力,但這一願望未得實現,越數載,仕賢公有嗣,及二代祖萬章公。

萬章公漸長,曉知世事,由於家境寒微貧困,萬章公自幼受家庭的陶冶,逐奮發自立以解困境,農、學兼而進取。萬章公天資敏悟,勤耕耘,刻苦求學,有志者事竟成,後職銜皇清馳贈奉政大夫。至此,家有稍裕,困境得以解除,並有簿產,萬章公至孝以奉高堂,始終如一,後遷魯木寨(今金沙西洛鄉)。萬章公平生樂善好施,深受鄉親愛戴。今魯木寨尚有陳家屋基遺址之名,據當地多數高齡老人所言:遺址主人在早些年前已遷往大定六龍,以此考查分析,是為萬章公當年居住之地。

萬章公有三子:紅、綱、紀(系子輩)。紅、綱不幸早離人世,僅有紀存,及三代祖紀公。

紀公自幼受家庭的熏陶,萬章公有方之教誨,少年時就有遠大理想,立志成為有用之人。紀公勤耕苦讀,農學兼優,後成有名之士,職銜皇清馳贈奉政大夫,紀公亦似父,樂善好施,禮讓待人,在鄉親中頗有聲譽。因命相之故,後遷居平定里石革鬧(現金沙縣石場鎮)中街。紀公有三子:芝林、芝秀、芝美(之字輩)。芝秀、芝美先世而去,紀公痛失二子,芝林痛失胞弟,紀公膝下只剩芝林公,即四代祖。

芝林公傷感之餘,深知己任之重,為父分憂,以盡人子之責,芝林公少懷壯志,勤奮向上,農學並舉,付出艱辛代價,取得了豐碩成果,後成材而仕,三代均為皇清馳贈奉政大夫。芝林公生平直爽,慷慨好施,樂於助人,解人之難,無不立應,是以譽滿一方,此時家庭經濟由入小出大漸而家道中落,直至逝世。芝林公有二子:文、武(斌字輩),即五代祖維新、維揚二公。

維新(文)公居長,三月失父,十四失母,此時家徒壁立,伶仃孤苦。幼弟維揚(武)公隨少姑賴繼母韓太君相依為命,度日艱辛。為了支撐家業,維新(文)公只得棄儒從商,隻身外出。維新(文)公至孝以贍養祖母,每有所獲,必返家以奉獻。不幸少姑早逝,繼祖母又亡,維新(文)公悲痛萬分,在鄉親的幫助下,安葬了祖母,維新(文)公此時無所相依,只得攜帶幼弟維揚(武)公離開故土石革鬧出外謀生。歷盡千辛萬苦,來到當時的大定府樂貢里五甲地名六龍,方予定居,以賣鹽為生,數年後家境漸裕,並有了家室。維新(文)公自幼有抱負,且天資聰穎,雖然經歷多坎坷,更激發其勤奮向上之心,學、商並舉,由於經營有方,學習刻苦,兩者都獲得了好成果。後成名興家,造福桑梓,是當時大定府十五進士之一(載大定縣誌三百零六頁)並為檢討職職銜。維新(文)公平時仗義疏財,扶為危濟貧,在當時社會中享有盛名。

維新(文)公年十七,他人以甜言相誘,入洞采硝,縋洞數十丈,遇蟒而驚駭急退,倖免於害,十八歲時維新(文)公串鄉賣酒,歸時過一峽谷,古木參天,忽聞林中有響動,注視乃虎,維新公驚魂未定,虎見其驚駭而逃,眈視良久,方吼震山谷而去,維新(文)公得以脫險。至此,再不敢從此業,逐遷打鼓新場賣鹽。維新公負鹽趕場,路過地名黑塔,兩山相對,人行僅羊腸小道一線,忽然岩石下墜,幸墜石在山腰相擊,分東西兩側而下,維新(文)公站立之處,剛好在墜石空隙中,倖免遇難,又外出趕場行船,經黑魚洞河,水流湍急,船至河中,忽然折裂,船中人驚駭呼喊不已,幸德他船及時趕到,維新(文)公及同船人脫險得救。維新公雖遇險多端,皆賴平生之德,洪福齊天,是以每遇險而化夷。

維新(文)公有五子:世昌、世銓、世達、世賓、世儒,以後分為五大支系。維揚(武)公有一子世澤,為一大支系,維新(文)、維揚(武)二公後代共為六大支系。

始祖仕賢公,自湘入黔至今,已有十二代,暨三百六十餘年。又由維新(文)、維揚(武)公從金沙遷六龍(約公元一八二三年)定居至今,已有八代暨一百七十餘年,子孫繁衍,理當慎終追遠。我族歷代重視文化教育,以農、學、商為本,並在這幾方面都有成就。以永字輩這一代來說,不僅重視文化,而且重視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在公元一九一八年創辦了六龍最早的高、初兩級小學(載大定縣誌二百八十頁),即今六龍小學的前身,為發展六龍文化奠定了基礎,公元一九三四年在大定城南(現在縣招待所內)創辦了私立正本小學,解決了一些無力供給子弟入學讀書的問題,刻有當時文人墨士撰書詩、詞的碑記,今尚存在,又永字輩到德字輩,代代都有從事文化教育事業的,桃李遍及全國各地,從事其他方面的也不少,人才會萃,不愧為書香門第,忠厚孝弟之家。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教育更顯得重要。我族子孫,勿負先輩之厚望,應溫故知新,自強不息,有所創新,為了進一步繼續先輩之業績,弘揚我族文化,繼往開來。願仕賢公之後裔,蘭桂騰芳,繁榮昌盛,世代綿延。

必肱謹識

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石革鬧祖墳查考始末記實

為了繼承前輩老人生前的遺願,農曆甲戌年正月十九日(公元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八日),新靈在抱著一線希望和下最大決心的情況下,毅然隻身一人前往金沙石革鬧(現名石場鄉)查找祖墳。是時天氣寒冷,道路崎嶇泥濘,翻山越嶺,歷盡跋涉之苦,走訪了當地大多數高齡老人,這對年過半百的新靈來說,確實是一趟苦差。為了尋本溯源,他不但盡心儘力,任勞任怨,對查找祖墳及續譜所有費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這種為全族人著想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堪稱陳氏族人的典範,為查找祖墳及續譜立了一大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新靈一片孝心感動了天地祖先。在石革鬧得到當地同姓族人的支持和幫助,終於在石革鬧后街羅漢山又名墳窩窩(屬火石丫範圍)找到了入黔第三代祖陳紀公之墓。墓地地形形似羅漢,因而得名,紀公之墓就葬在羅漢肚臍眼上,墓地『瑞氣繚繞,鍾錄毓秀』,俯瞰石場全街,一目了然,該墓地脈自然形成,『白天千人拱手,夜晚萬盞明燈』。對面獅子、扇子二山,山勢雄偉,扇子山上的電視塔,圓滿了石場地課之缺。墓地前後左右相襯自然可謂『人傑地靈』,祖先紀公安息得其地矣(註:拜台下面墳二所,正後有小墳一所,後右側有墳一所,有碑記,左有墳一所,這幾所墳均是毛塊石砌的,左後橫越五十米處,有聶姓磨墳一所,立有大碑)。

隨之,新靈又到地名安家坡(又名轎子山)去查找,此坡在羅漢山上首,同系一山脈,離石場街約三華里,找到了紀公夫人徐太宜人之墓。墓地形似『貴人騎馬』,徐太宜人之墓,恰好葬於此地中心。墓地『靈氣縈繞,秀麗壯觀』,坐山與向山(扇子山)融洽自然,前後左右緊湊得體,可稱佳地一穴,徐太宜人安息亦無憾矣。癸酉年正月(公元一九九三年二月),有人意欲盜墓,當地族人陳世芳得知,急前去制止未遂,並責成盜墓人看管,是以此墓未被破壞得以保存【註:一、永言公原著族譜記載,徐太宜人之墓葬嘛啄坡,但此坡是在向山(扇子山)下面在墳前可以看見。二、徐太宜人拜台下有墳二所,一為陳倪氏的(有碑記),二為陳世蘭的(無碑記)。左面三所,一為彭倪氏的,二為陳倪氏的,三為倪田氏的,這三所都有碑記,這五所墳都是稍加修打的毛塊石砌的。墳石約一百米處,住有苗族蔡姓一戶,左前橫約一百米處住有苗族熊姓一戶】。

紀公及太宜人之墓,均為石質相同的圓磨墳,坐山與向山都不相同,石場前人所課地課,兩所祖墳就占其二,一曰『羅漢肚內太陰窩』,一曰『貴人觀榜馬上坐』。這是由於石場在地理位置上自然形成之故,所以石場前人就其周圍地形而課之(詳課附後)。陳氏子孫之繁衍,亦出於此俾為陳氏族人之幸。陳氏的祖先生於斯,長於斯,歿於斯,後世子子孫孫當永遠記之,切不可因年久而疏失忘本。

甲戌年二月清明節前,在新靈查找的基礎上,必肱、必瞻兄弟二人,又同新靈前往石革鬧,對兩所祖墳再次作了考實,對照原譜書記載與碑記,兩者相符無誤。兩墳碑記,是在清朝同治七年(公元一八六八年)立的,距今一百二十六年,雖年久經風霜日晒,因碑石石質良好,字跡及碑面仍然清晰光澤,好似只立了二、三十年光景,此皆賴墓地靈氣護佑之故。兩墓碑石均為整石鑿成,兩邊凸起半圓柱,碑帽由兩石組,做工精細『美觀大方,獨具匠心」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宗對先人之報恩,可謂盡其心矣,吾輩子孫「望塵莫及」。兩墓碑頭不知何時被人推於地下,稍有缺損,碑身正而完整無缺。紀公之墓,於壬申年(公元一九九二年)正月中旬被盜,墓內棺木幸未遭破壞,只磨墳石被撬下六塊,幸得種地人好心將墳石堆於墓旁,除後墳毛石一塊不知去向,六塊墳石完整無缺,叔侄三人根據當地習俗,擇日補修。又得當地族人的幫助,找來石工四人,於甲戌年二月二十八日,將紀公之墓修復和碑頭複位。又於二月三十日將徐太宜人碑頭複位。並備辦香燭,錢紙、火炮及應用祭品等物於當天(二月三十日)請先生上山先後在兩所墳前催契(即招山納契)。四位石工重於情誼,工資分文未收,叔侄三人商議,各贈香煙一條,以表我們心愿,此皆當地族人支持與幫助有關之故,為感謝當地族人、親友的盛情,清墳當天(二月三十日),委託陳世芳家代廚,備四席以作答謝,藉以增進相互間的感情和了解。二位祖先的墳墓,將會得到當地族人的保護,不致再被破壞,嗣後,叔侄三人邀請有關人員(老少都有)在紀公墓前合影留念,皆大歡喜,至此,考實祖墳一事,總算告一段落。

此次查找與考實祖墳,總的來說是滿意的並辦了兩件事,一是完成前輩老人的遺願,二是為後世子孫開拓了一條尋本溯源之路。但是,還有仕賢公、萬章公、芝林公、梅老太君幾位祖先的墳墓,雖已盡了全力,因無碑記,還沒有找到,只有以後在繼續查找,這是叔侄三人的遺憾。

石場地課

仰望石場瑞氣多青龍口內吐太和

青獅巍巍臨街卧羅漢肚內太陰窩

貴人觀榜馬上坐青龍背上起獨角

亂葬崗前夕前鎖螺絲鎖水雨下河

石革鬧地課中先祖墳墓就占其二

一、紀公占:羅漢肚內太陰窩(即羅漢山)

二、徐太宜人占:貴人觀榜馬上坐(即安家坡)

祖塋考實

仕賢公及夫人墓地無考。

萬章公:金沙新民里(現貴州省金沙縣平壩魯木寨)三甲小地名乾田彎,左右墳二冢,右手墳大,丑山未向,左手墳小,右手墳葬下台土拜台,左手墳葬上一台土拜台,墳後有方世德祖墳,當門亁田彎,系劉長壽得受之絕業,於甲戌年公元一九九四年正月必肱、必瞻、新靈親臨查考,未找出下落。因一九八七年人造平原被挖掉。

紀公:石革鬧(現貴州省金沙縣石場鄉)后街羅漢山。

紀公夫人(徐太宜人):石革鬧(現貴州省金沙縣石場鄉)安家坡。

紀公繼夫人(韓氏):石革鬧(現貴州省金沙縣石場鄉)馬路溝(離場三公里,左有 韓文向之墳,右有橫葬苗墳四冢,當門爛壩子田)。

芝林公及夫人墓地無考。

芝秀公:金沙新民里(現貴州省金沙縣平壩魯木寨)吳家坪子。

維新(文)公:大定六龍(現貴州省大方縣六龍鎮)大水溝檬子樹林,地師稱「翻天馬蹄」,無碑記。

維新公夫人(高太恭人):大定六龍(現貴州省大方縣六龍鎮)偏坡寨四輪山(又叫四面山),稱「仙鵝孵蛋」,此墳於一九九一年四月被盜,取出珠玉,經發現後由必均約家族將墓修復,無碑記。

維揚(武)公:大定六龍(現貴州省大方縣六龍鎮)大坡上,無碑記。

世銓、世賓二公:大定六龍(現貴州省大方縣六龍鎮)小橋上首大坡上,有碑文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在美國SXSW大會上,我們為中國留學生說了什麼
姑娘,現在是誰在為你塗護手霜?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