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美國國務卿都一個樣,為什麼專挑基辛格的錯|專訪尼爾·弗格森

美國國務卿都一個樣,為什麼專挑基辛格的錯|專訪尼爾·弗格森

原標題:美國國務卿都一個樣,為什麼專挑基辛格的錯|專訪尼爾·弗格森



「你得在車裡採訪我了。」 歷史學家、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剛結束上一家媒體採訪,還沒來得及休息,又在從酒店奔赴高鐵車站途中接受了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的訪問。據工作人員介紹,此次訪華,弗格森每天都有兩三場活動、五六個採訪,還抽空去了一趟中南海。這位學術明星對訪談的匆忙和簡短致以歉意,同時也表示已經習慣了這樣馬不停蹄的行程,「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尼爾·弗格森的專長在經濟史和國際關係史,著有《羅斯柴爾德家族》《帝國》《西方的衰落》等作品。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宣傳新作《基辛格:理想主義者(1923-1968)》。傳主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博士是中國人眼中最有名的當代美國人之一。基辛格出生於德國,為躲避納粹黨的迫害移居美國並加入美國籍。在1969年以前,他曾在哈佛大學擔任教職。1969年以後,他在尼克松政府中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隨後兼任國務卿。1973年,他因磋商達成了謀求結束越南戰爭的《巴黎和平協定》而與越南人黎德壽共獲諾貝爾和平獎。


尼爾·弗格森


基辛格更為國人熟知的事迹是在1970年代初協助尼克松總統訪華,開啟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尼爾·弗格森對這一成就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稱,中美關係正常化不僅是冷戰的轉折點,也是當代歷史的轉折點。弗格森本人多次在論著和訪談中提到中美關係、談到中國,他稱與發展迅速的中國相比,西方的相對衰落顯而易見。他還和德國哲學家石里克共同創造了「中美國」(Chimerica)一詞,稱中美已走入共生時代。


尼爾·弗格森與基辛格同屬保守主義陣營,這本傳記是他在基辛格本人的授意之下開始寫作的。弗格森早就料到有一些評論家會說自己「在某種意義上受到基辛格的影響或誘導,想給傳主畫一幅阿諛奉承的假畫像」。對此,他反駁道,自己唯一的信念是在充分研究記錄資料和其他可用證據的基礎之上,竭盡全力地如實記錄他的一生。此外,弗格森還和基辛格簽訂了一項協議,稱基辛格無權審查、編輯和修改作品終稿,以確保作者的獨立性。


與以往的基辛格傳記相比,弗格森認為自己的作品有一個顯著優勢:他查閱了基辛格的私人文件。不僅有其從政以來的文件,還有100多箱基辛格捐給耶魯大學的私人作品、書信和日記。此外,弗格森還對傳主做過多次長時間的專訪。在閱讀大量資料以後,他決定將傳記分為上下兩部,上半部為「理想主義者」,涵蓋了基辛格的前半生:1969年以前的基辛格還沒有任何從政經驗,因此是一位「外交政策理論家」。下半部仍在創作之中,題目擬為「現實主義者」,講述加入尼克松政府、成為一個「行動者」的基辛格。目前,中信出版集團已經推出上部《基辛格:理想主義者(1923-1968)》的中文版。


把基辛格稱作「理想主義者」,在一些人眼中可謂驚世駭俗。基辛格奉行的秘密外交總帶著欺瞞的成分,醉心於大國政治而忽視小國利益的做法也常常招致批評。基辛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就曾遭致多方質疑:諾貝爾委員會的兩名成員辭職抗議,與基辛格同時獲獎的黎德壽也拒絕領獎,其理由是越南尚未迎來真正的和平。事實上,當時的《巴黎和平協定》只是表達了美國抽身越戰泥沼的意願,而直到1975年北越攻佔胡志明市,越南戰爭才宣告結束。批評者認為,雖然基辛格有過許多輝煌的外交勝利,但是他作為和平使者的身份是有瑕疵的:擔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時,他曾支持過美國秘密轟炸柬埔寨的行動。此外,他還支持了智利和阿根廷的軍事政變,試圖以此顛覆當地政權。作家克里斯托弗·希欽斯(Christopher Hitchens)甚至創作了《審判基辛格》一書,指控基辛格在「印度支那、智利、阿根廷、塞普勒斯、東帝汶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犯下戰爭罪和反人類罪」。長期以來,基辛格被看作是「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一個陰險、狡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基辛格本人拒絕對《審判基辛格》作出回應,他也不認可「馬基雅維利主義者」的標籤。對於其傳記作者弗格森而言,他也反對把基辛格稱為「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在《基辛格:理想主義者(1923-1968)》中,弗格森提出:基辛格自從業之始就是一名理想主義者。這種理想主義不是威爾遜式的理想主義,後者常常會導致無為,而「堅持純粹的道德本身就是最不道德的態度」(1956年基辛格信件);基辛格是一名哲學意義上的理想主義者,他深受康德影響,希望將康德對人類困境(個體會自由面對有意義的道德困境)的看法,與對世界註定會走向「永久和平」的看法調和起來。因此,對於政治家基辛格來說,外交政策的制定就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在投身大國之間的政治的同時,小國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尼爾·弗格森告訴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這是基辛格的現實主義的妥協。



基辛格(左)和弗格森


理想主義 V.S.現實主義:

「外交政策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界面文化:基辛格本人寫過回憶錄,艾薩克森等人也寫過他的傳記,這種情況下,基辛格為什麼還要委託你寫作這部新的傳記?你是看了一些檔案之後決心寫作這本書的,那些檔案有什麼特別的魅力嗎?


尼爾·弗格森:此前的作品都不是基於書面材料或者他的私人文件寫作的。我在康涅狄格州他家裡翻閱那些私人文件的時候,發現了很多前人未見卻有高度價值的材料。我們對這些文件進行檔案研究,作出學術解釋,這是過去的作品沒有做到的。


我認為,如果不去了解一個人的早年生活,就不能充分了解一個人。基辛格自己的回憶錄只涉及1969年到1977年他在白宮的日子,而我這本書覆蓋了1923年到1968年的內容。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基辛格是一位知識分子,他在哈佛授課並發表作品。可是幾乎沒有人真正嚴肅地研究過基辛格作為一名學者的寫作。所以這本書的主旨就是:基辛格作為一個人、一個思想家是如何成長的。因為要評估他後來在美國政治中的角色,就必須要了解他的基礎。


界面文化:你在第一本書中稱基辛格為「理想主義者」,第二本稱其為「現實主義者」,對基辛格來說,理想主義是現實主義的基礎嗎?


尼爾·弗格森:美國人喜歡這種二分法,不過這並不準確。實際上,大多數制定外交政策的人混合了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這兩種元素。基辛格一直以來都被描述成一個冷酷而毫無原則的現實主義者,這是錯誤的。他進入尼克松政府以後的人生是他的理想主義原則和現實主義政治之間不斷妥協的過程。這帶來的一個教訓就是,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惡之間的選擇,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基辛格認為,如果你沒有一個道德指南,就不會知道哪一種選擇是更少的惡。所以理想主義是讓基辛格作出外交政策決定的基礎。


界面文化:在你看來,基辛格的現實主義就是妥協嗎?


尼爾·弗格森:不僅是妥協。當然有妥協的部分。從日常生活的經驗出發,我們都知道人必須要學會妥協。尼克松就很明確自己是現實主義者,他總是把國家利益看作是指導原則。接受尼克松的領導,基辛格也不得不一再作出妥協。其實許多重要決策都不是基辛格,而是尼克松作出的。基辛格即使不同意也不得不接受。


我這裡說的現實主義,是為了獲取戰略上的勝利而有意識地犧牲一些棋子,這些犧牲今天在旁人看起來可能非常殘酷。不論是支持巴基斯坦鎮壓孟加拉國獨立,還是轟炸柬埔寨——儘管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平民受到了傷害——每個選擇的背後都是有意識的決策。犧牲這些人命是為了更大的戰略目標。這就是歷史上所有戰略家做的事情。想想二戰時期一些軍事家作出的戰略決策,有些國家的命運被置之不理(abandoned to their fate)。我想問,人們為什麼不能用評價奧巴馬的標準來評價基辛格呢?奧巴馬參與了對巴基斯坦的無人機轟炸,還支持埃及塞西的軍政府,我認為這些政策和尼克松政府在柬埔寨和智利的政策沒有什麼兩樣。所以,外交政策永遠是在惡之間進行的選擇。


界面文化:人們常說基辛格是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但是基辛格和你都反對這種說法。你所說的現實主義,怎麼和馬基雅維利主義區分開呢?

尼爾·弗格森:(第二部《基辛格:現實主義者》)我還沒有寫完,所以不能給出一個明確的回答。在第一部里,我寫得很明白,基辛格的思想里沒有馬基雅維利。他幾乎沒有寫過關於馬基雅維利的東西,他本人也不認可「馬基雅維利主義者」這個標籤。你看尼克松政府是怎麼處理外交問題的,例如在越南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複雜的戰略設計。美中關係緩和給蘇聯帶來壓力,北越所獲得的支持也因此減少了。1972年,這個戰略起到了部分作用,越南的和平觸手可及,最終各方和北越簽訂了和平協定。為了做到這一步,美國必須犧牲台灣當局的利益、忽視南越政府的訴求。這就像一盤棋,為了追求最終能夠將軍,中間必須要作出犧牲。


我不知道把基辛格叫做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對不對,但我認為他更像俾斯麥,投身於大國政治當中,也就是和中國、蘇聯這些國家打交道。在投身大國之間的政治的同時,小國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而這種命運不總是令人愉快的。不過,基辛格一直覺得俾斯麥很失敗:一個忽視人性只相信利益(cynical)的外交政策是註定會失敗的,因為它會失去合法性。我不認為最終基辛格成為了一個只相信利益(cynic)的人。


爭議:


「如果說基辛格是戰犯,


那麼1945年以來每位國務卿都是戰犯」


界面文化:1973年,基辛格與越南政治家黎德壽共享諾貝爾和平獎,當時也招致一些質疑。你認為基辛格獲獎是實至名歸嗎?


尼爾·弗格森:和任何獲獎者一樣實至名歸。基辛格一度好像是終止了越南戰爭。當時人們還不知道南越的命運是最終被摧毀。如果要拿走基辛格的諾貝爾和平獎,那也得拿走奧巴馬的。奧巴馬在什麼都還沒有做的情況下就獲獎了,起碼基辛格還花了多年時間試圖終止越南戰爭呢。想想這場戰爭當時已經讓多少人喪了命,我覺得基辛格獲獎是很有道理的。


界面文化:但也有人認為他不該獲獎,甚至認為基辛格是戰犯。這種言論指出,美國當時的政策導致發生在柬埔寨、智利和東帝汶慘絕人寰的暴行,因此政策制定人應該被追究法律責任。你怎麼看?


尼爾·弗格森:這是《審判基辛格》的論調。這本書很糟糕,它的研究做得很壞,有很多非常大膽的斷言,在法庭上是站不住腳的。我不理解人們為什麼非要把基辛格視作戰犯,美國從冷戰至今參與了很多國家的政權變更和軍事干預,類似的罪行,實際上每一任美國國務卿都犯過。從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到希拉里·柯林頓,大家都是一個樣。為什麼專門挑基辛格的錯呢?怎麼沒人說說迪安·臘斯克(Dean Rusk)的過錯,他可是在越南戰爭開始時候的國務卿啊。如果基辛格是戰犯,那麼1945年以來任何一位國務卿也都是戰犯。要是這樣的話,這種指責就毫無意義。


在波斯尼亞實行大屠殺的人是戰犯,可是你絕對不能把基辛格和拉多萬·卡拉季奇(原波黑塞族共和國總統,2016年3月24日,海牙聯合國特別法庭認定其在1992年至1995年波斯尼亞戰爭期間犯下「種族滅絕罪行」和「其他戰爭罪行」,並判處40年監禁)相提並論。美國的同盟國家的確犯下了罪行。但是你不能把同盟國家的罪行也算到他的頭上。這種做法是很愚蠢的。

理解基辛格從政經驗的關鍵是,當時的美國政壇存在一個優先次序。最頂端、最重要的就是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第二重要的是將美國從越南戰爭的泥潭當中解脫出來且不造成持續的損害。第三重要的是防止蘇聯在第三世界擴張。要理解基辛格的戰略框架,就必須意識到,一些小的問題——比如智利是不是民主,比如轟炸柬埔寨,比如孟加拉國的命運——單獨地去看美國在這些問題上選擇的作為或不作為,確實是會招致譴責的。所以1990年代大多數針對基辛格的批評都是專門抓住某個問題進行的。


最近印度巴基斯坦問題又被加里·巴斯(Gary J. Bass)拿出來討論,寫成了《血色電報》(The Blood Telegram,副標題為:尼克松、基辛格和一場被遺忘的大屠殺)。要是單獨地去看這件事情,卻不放在一個大的戰略框架里,就不能夠弄明白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如果你能夠理解整個框架,意識到,基辛格願意在追求最終目標的時候作出犧牲——基辛格放了巴基斯坦政府一馬,是因為這樣做對他和中國的關係很重要。(註:巴基斯坦當時為美國盟國。1971年,巴基斯坦陸軍對東巴基斯坦反抗統治的孟加拉國人發動了毀滅性的鎮壓。尼克松和基辛格站在巴基斯坦軍方將領的背後,對殺戮無動於衷。據稱,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通過巴基斯坦打開通往有親蘇傾向的中國或印度的道路。)在他看來,與中國的關係比孟加拉國的人權更加重要。這是一個不得不在邪惡之間進行選擇的例子。基辛格的一些左派批評者說:基辛格為什麼不能次次都做好人呢?外交政策不是這麼運作的。我下一本書《基辛格:現實主義者》的主題就是,外交政策有一個框架和優先次序,不可能在所有情況下都做好人。


界面文化:一些人認為基辛格推崇的秘密外交有悖於透明、公正的原則。只適用於冷戰時期,而不適合當下。你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尼爾·弗格森:我認為所謂的「透明外交」是自相矛盾的。這種言論可以追溯到威爾遜對一戰時期歐洲領導人的批評。這是愚蠢的,因為外交不可能完全透明。維基解密就是一個例子,阿桑奇發布了很多外交信件,讓奧巴馬的一些言論在很多國家看起來十分不可思議。我認為要求外交完全透明公正都是一些象牙塔里的學者想出來的蠢主意。而且很可笑的是,象牙塔里也有很多秘密,比如說你上次看到終身教職的相關文件公開是什麼時候?假如說本周,美國和中國的代表將要討論貿易問題,而談判的立場事先就公布在報紙上,這絕對可以確保談判的失敗。



1972年尼克松訪華。實際上,中美破冰是基辛格「秘密外交」的成果。1971年7月9日,基辛格對外宣稱生病,在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的幫助下,由巴基斯坦轉道北京和周恩來舉行秘密會談,並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正常化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遺產:


「中美關係正常化是當代歷史的轉折點」


界面文化:你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基辛格最大的成就是促進美國和中國關係正常化,這不僅是冷戰的轉折點,也是當代歷史的轉折點。冷戰的轉折點為什麼不是越南戰爭的結束或者其他事件,而是中美關係緩和?


尼爾·弗格森:越南戰爭是一個完全不重要的戰略事件,從結果來看,它一點兒也不重要。美國在越南失敗了,南越在1975年被摧毀了。有什麼結果嗎?完全沒有。如果是的話,那麼接下來美國應該在冷戰中失敗。可是在1981年,里根在全球範圍內實行了對蘇聯的推回(Rollback)政策。實際上,冷戰真正的轉折點是戈爾巴喬夫改革,一旦蘇聯開始改革,其體系就開始奔潰。真正產生作用的是在蘇聯內部發生的事情,它比任何在亞洲發生的事情都重要。

中美關係緩和與建交本質上讓冷戰的天平向美國一方傾斜,逼迫蘇聯採取了防禦型的姿態。從結果來看,建交的影響十分深刻。但是如果要問到底是什麼終結了冷戰,那麼答案是蘇聯的改革,改革對他們的體系是致命的。


界面文化:你認為基辛格推動的中美關係的緩和是當代史的轉折點嗎?


尼爾·弗格森:我認為如果中美關係沒有緩和,中國不可能實現目前的富裕程度。想想看,伊朗和美國的外交關係從1979以來都處於懸置狀態,它要發展經濟是多麼困難啊。美國近期才解除了一些制裁,還可能重新制裁它。如果中國1978年以後的改革開放是被孤立的,沒有得到美國市場的開發和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中國的發展速度會很慢。所以,中美關係的正常化是中國發展的轉折點,而這一進程是從基辛格訪華開始的。過去40年來,還有什麼可以和中國的崛起相媲美的嗎?這是當代歷史最重要的故事。


1989年,東歐劇變,看起來像一個巨大的轉折點。但實際上,鄧小平訪問美國的那一年(1979年)更加重要。那一年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伊朗革命、蘇聯入侵阿富汗、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首相……從結果來看,鄧小平訪美所代表的中國開放,比蘇聯在東歐的失敗更加重要。


界面文化:除了推動中美關係發展,基辛格有什麼至今依然重要的成就不為中國人熟知?


尼爾·弗格森:中東依然是世界上最不穩定的地區。基辛格在中東試圖在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之間達成某種平衡。他做得很好,還把蘇聯人從中東趕了出去。奧巴馬的錯誤就是讓俄羅斯人又回到了中東,來到了敘利亞。從全球視角來看,在以色列和中東問題上,基辛格的貢獻是巨大的,他建立了一個修復阿以關係的框架或者說範式,今天我們還在遵循。基辛格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提出,歐洲對自己的防禦做得還不夠,還應該做得更多一些。今天特朗普政府還在強調這一點。這充分說明基辛格的遺產是多麼持久。



《基辛格:理想主義者(1923-1968)》


[英]尼爾·弗格森 著 陳毅平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8-4-1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采寫:潘文捷,編輯:朱潔樹、潘文捷,未經「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文化 的精彩文章:

掃了墓祭了祖,你是否想過鬼是怎樣吃飯的?
社交媒體不應成為「#Metoo運動」的終點

TAG:界面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