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戲說三國: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也許不完全正確

戲說三國: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也許不完全正確

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劉禪個人才能雖不算甚高,然而他的豁達從容,氣量如海,秉承了其父劉備的恢弘大氣。很多人都認為劉禪是一個庸碌無能的人,認為就是他的無能造成了蜀漢的滅亡,所以才會留下「扶不起的阿斗」這樣的話來形容現在無能之輩。其實,蜀漢滅亡有著其歷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並不能把一切的責任都歸結於劉禪一人。

作為蜀漢後主,劉禪其實對於國家的管理還算是中規中矩,沒有太大的業績,但是也沒有太大的失誤。在三國末期,無論是魏國,吳國還是蜀國,其實都到了大勢已去的境地,三分歸晉勢在必行了。而且在三國人才輩出的時代,作為劉禪,雖然算不上傑出的人才,但也絕對不是碌碌無為的庸才。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跟劉禪相關的故事看出。

1.劉禪很尊敬和孝順諸葛亮

作為託孤重臣之一的諸葛亮,當然是為了蜀國嘔心瀝血一生,也得到了後世的敬仰和讚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對諸葛亮最高的讚美,也是流傳千百年的名句。而作為劉禪,一生其實是很尊敬和孝順諸葛亮的。首先劉禪尊稱諸葛亮為相父,當諸葛亮要出征的時候,很多人看到劉禪挽留諸葛亮,以為是劉禪無能,怕諸葛亮出征以後,朝中沒人主事,擔心自己很多事情做不好,其實並不是這樣,就算諸葛亮出征,蜀國還是有能做事的人,能夠管理好日常國中事務。而劉禪每次都捨不得諸葛亮出征,其實內心是真的擔心諸葛亮辛苦,劉禪於心不忍諸葛亮這麼大年輕還要征戰操勞,包括後來諸葛亮星落五丈原,棺槨送回成都時,劉禪的痛哭流涕,悲傷至極,都能看出劉禪對諸葛亮的感情之深。

2.劉禪並非沒有志向

在電視劇和《三國演義》的書里,基本都是描述劉禪成天就知道玩樂,不理朝政。什麼事情似乎都是讓諸葛亮或者別的大臣去做。其實,劉禪也想把蜀國做好,他肯定也想做很多事,希望把父親的基業做好。但是,對於劉禪來說,也許他也知道自己能做皇帝,只不過是父親的功勞。同時,也自知自己的能力遠不如朝中的許多大臣。而且當時在蜀國,大權基本都在諸葛亮手中,劉禪並沒有掌握實權,更別說兵權了,在那個戰亂的年代,沒有兵權,自然就沒多大的說話權。眾多大臣都是以諸葛亮馬首是瞻,當然了,歷史告訴我們,諸葛亮是很忠心,一生嘔心瀝血為了蜀國。可是,這是我們看到了歷史後才知道的結果,而對於當時的劉禪,他也明白諸葛亮的功勞和能力都是高於自己的,他心中肯定也會擔心自己被廢。既然如此,他就裝著成天玩樂,至少來說他這樣做,能夠保住自己的帝位,而且他心裡應該也了解諸葛亮並不會廢了他。所以,從這樣來看,劉禪倒還真有點大智若愚的意思。

3.劉禪真的樂不思蜀嗎

樂不思蜀應該來說是對劉禪的侮辱。故事大體是這樣:某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囑咐演奏蜀中樂曲,並以歌舞助興時,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獨劉禪怡然自若,不為悲傷。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他的舊臣郤正聞此言,趁上廁所時對他說:「陛下,下次司馬昭如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視著宮殿的上方,接著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後張開雙眼,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司馬昭聽了,即回以:「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道:「你怎麼知道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從此再也不懷疑他。

其實,簡單從這個故事來看,我們認為劉禪確實是無能。但是,如果我們細想一下,可能就會感受到劉禪的無奈。作為一國之君的劉禪來說,肯定是不願意投降的,換成誰可能都是這樣的想法,因為一旦投降,他的性命和命運就不再是自己做主了,誰會願意做階下囚而不做皇帝。但是,劉禪當時的投降,應該來說是為蜀國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在當時的局勢下,如果負隅頑抗,估計最後蜀國也是會滅亡,而倒霉的還是百姓,造成生靈塗炭,家園破裂。所以,劉禪這樣做,應該來說是忍辱負重,一個人的痛苦,換來了自己國家和人民的和平,難道說不是一種智慧嗎?

從以上幾個故事來看,劉禪絕非大家認為的扶不起的阿斗,反而劉禪還是有一定智慧的人。當然了,這個只是個人的戲說,每個人的觀點和理解不同,歡迎留言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木影視迷 的精彩文章:

減肥失敗,你可能犯了下面的錯誤
怎樣才能讓孩子在陌生的環境和陌生人面前也能表現的落落大方呢?

TAG:木木影視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