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朝隔絕15年 郭子儀之侄死守邊關 率七旬將士與吐蕃浴血奮戰

與朝隔絕15年 郭子儀之侄死守邊關 率七旬將士與吐蕃浴血奮戰

安史之亂爆發後,北庭、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分被調往內地,大唐邊境空虛,吐蕃乘機佔據了隴右、河西諸州,駐守在安西四鎮的一支軍隊從此與朝廷失去聯繫。

這支軍隊的主將是郭昕,名將郭子儀之侄,其父親郭幼明與郭子儀是同父異母兄弟。

唐肅宗統治末期,一直到唐代宗永泰年間,吐蕃屢屢進犯大唐帝國的西部疆土。

上元元年(760年),郭昕奉命巡撫西域的河西、安西等邊陲重地,後來任職安西四鎮留後,負責戍守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個軍鎮。

建中二年(781年),郭昕率領的邊防軍與內地取得聯繫,此時已經被隔絕了十五年之久。

郭昕派遣的使者風塵僕僕、破衣爛衫出現在唐德宗的面前,他慷慨激昂地述說:「河西尚在!安西尚在,將士們無一人投降叛國!」

唐德宗忍不住落淚:「想不到,河西、安西都在!苦了將士們……」在場大臣哽咽得說不出話,哭聲響徹在大殿的上空。

郭昕與鎮守北庭的節度使李元忠聯合派遣使者回國,受到唐德宗李適的表彰,所有邊關將士均連升七級。以李元忠為北庭大都護,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封武威郡王。

「王命阻絕,孤懸塞外。」郭昕為了鼓舞士氣,鑄「大唐建中」銅錢,表達對帝國的忠誠,同時提示大家,帝國並沒有拋棄安西軍民,我們依舊是大唐的子民。

安西軍民維護當地社會安定,發展經濟以求自救,同時還要籌集糧餉,抵禦來自吐蕃的威脅。

七年之後的貞元三年(787年),吐蕃攻佔北庭,安西四鎮守軍再度與朝廷失去聯繫。

安西、北庭都護府控制著西域五十七國和突厥的十個部落。吐蕃攻打沙陀和回鶻部落的時候,大唐已經無法控制這一地區了。

北庭大都護李元忠去世,楊襲古接任,後來被回鶻人殺害,安西守軍已經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貞元五年(789年),護送外國使團返回的大唐高僧悟空回國,途經疏勒,遇到了守將魯陽。

在於闐,見到了守將鄭據,在龜茲,見到了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武威郡王郭昕,在焉耆,見到了守將楊日佑,這足以說明,此時的安西四鎮仍為大唐邊關將士所控制。

第二年,于闐失陷。根據考古發現,貞元十年(794年)尚有安西守軍的漢文記錄,也就是說,至少在這一年,安西還在邊防軍手中。

元和三年(808年)初冬某日,一場暴雪肆虐過後,安西最後的軍鎮——龜茲,上演了史上最悲壯的一幕。

年逾七旬的郭昕率領著一群白髮蒼蒼的邊關守軍,發出生命中最後的吶喊,沖向來犯的吐蕃大軍,老人們抖擻精神,為大唐浴血奮戰,直至流盡最後一滴血。郭昕與將士們全部壯烈殉國,無一人投降。

從上元元年(760年)到元和三年(808年),郭昕和他的將士戍守邊疆長達四十九年。

當年的翩翩少年都已成了皓首老翁,他們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有放棄自己的職責,完成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耿耿忠心,蒼天可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北京能成為千年古都,一個消失的民族貢獻最大,這個王朝卻三番五次想離開
劉邦八個兒子 六個下場凄慘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