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讀書」

為什麼我建議你「不讀書」

書房即故鄉

我想有一間書房

不負光陰,靜享慢樂

為什麼不讀書?

因為我們在重複著別人的故事,

就怕其中那點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也被別人同化了,淹沒了,擾亂了

——書房書話

作者:呂志軍

回想這些年,我幾乎沒有讀書。但我並不因此吃驚,也並不為此懊悔,甚至還有暗暗慶幸。

讀大學期間,我是讀書的。那時可以用瘋狂來形容。晚上,如果找不到人,那好了,請到圖書館,靜靜的閱覽室里,肯定有我的座位。吹噓的說,中文系老師布置的閱讀經典我都讀了,他們沒有布置的最新期刊我也讀了。

我認為,經典是人類智慧和情感的蓄水池,而期刊,則是世界最新成果的展示台。那時,我在免費的借閱中,如饑似渴,做了大量的集錄和筆記。

在工作剛開始幾年裡,我也讀書。我不厭其煩地拿微薄的工資購買書籍,有些讀過的,有些聽過的,有些僅僅是書名吸引我買的。我還專門訂了個小冊子,登記書名。請朋友刻了好幾個書章,在書上蓋印,以示為我有。我家的藏書量急劇增長。

直到在九十年代末期,我採訪劉醒龍後,購書和讀書熱度才戛然而止。那次,我去湖北出差。在《知音》主編丁少穎先生(先生是我可敬的老師,是我可親的摯友。已經先我們而去,深切懷念)引薦下,我見了當時的湖北文聯主席,也見到了在全國已經聞名的作家劉醒龍。他寫的《鳳凰琴》主角是老師,和我供職的報紙相關。

我在書房見到的劉醒龍先生——武漢的熱乾麵全國馳名,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但劉醒龍先生給我的深刻印記,遠遠超過了熱乾麵。這次採訪,發在《文學報》的稿件上,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開頭是這樣寫的:陽光透過窗欞,斜斜地灑在書桌上。俯在桌面上奮筆疾書的,正是劉醒龍。

他瘦高,和我一樣;一件橫格子T恤,耷拉在一條皺巴巴的牛仔褲腰上。臉上的笑,溫和淡然。讓我吃驚的,是他對自己的介紹。你也許不知道,這個現在全國大名鼎鼎的大作家,他書房的書架竟然是空的。

我見到的,只有他自己寫的三兩本書,或立或卧在偌大的書架上。在見他之前,我還採訪了著名的農業科學家夏振坤教授,夏教授的房子堆滿了各種書籍。那是書的海洋。

而劉醒龍先生的家,就這麼寥寥幾本。甚至連朋友們的贈書都看不到。另外一面牆上,是大大的一幅世界地圖。

他說,看別人的書,會影響我。

好吧!您與眾不同。

返回西安,我對這個問題想了許久。多少年來,幾乎所有的人都在教導我們讀書,我也相信劉醒龍先生在講學或者給學生們輔導的時候,也會叫大家讀書。可是,他自己不讀書。我沒有找到教導別人不讀書的名人。除了他。

可是,他,的確讓我在現實里深切地找到了不讀書的理由。哪怕這也可以用來為自己的懶惰做託詞。

我家有老人,訂有保健醫療類雜誌。講預防一種疾病,可以是這樣的藥方(請原諒我不是醫生,記不住那些學名)。過段時間,同是這本雜誌,同是可能導致這種疾病,但給的藥方竟然是相同的。

再比如說,枸杞子可以延年益壽,但盛產枸杞子的產地居民,據科學統計並不比其它地方人長壽。抽煙有害健康,可抽煙長壽的人仍然很多。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在文學界,這種現象也大量存在。儒教教人入世,這樣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人的意義。道家講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從天道滅人慾,這樣才合乎天人規律。實現人生價值,一個要奮發有為,一個要不為而為,都是正確的,都被奉為經典。而在文學創作中,尊崇了哪一種思想才是積極的,有益的?

文學講文以載道。文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文學還被稱為人類的心靈史,或者民族發展的秘史。但怎樣才算尊重了人類的心靈,展示了民族魂魄,表明它是智慧的?是不是那些積極昂揚,慷慨激昂,浴血奮戰,統一整齊,才算是?

在文學中,除了意義,還有創作的方法、心態,作者的經歷、體驗,讀者的審美、期待等等。在這個作家的經驗里,是這樣的,在那個作家的實踐中,又是那樣的。他們甚至是完全對立的,但孰優孰劣?

有人說,中國語言的精妙,在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橫看成嶺側成峰。怎麼說,從哪個角度說,都可以自圓其說。關於這一點,在古今的雄辯家那裡,得到了充分展示。但話說回來,哪個國家的語言不精妙:憑理解者的高水平和能力,可以把任何一國的語言推向精妙的頂峰。

如果把諸子百家的觀點拿到現在,看看哪個現代的哲學家美學家教育家兵法家能出其右?但是,每個人的具體闡釋又是個人的,即使觀點一致,也是書卷萬萬千,卻也了無重複之感。

為什麼不讀書?因為我們在重複著別人的故事,就怕其中那點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也被別人同化了,淹沒了,擾亂了——在別人面前,尤其是在已經成名的人面前,我們是如此地不自信,如此的盲從。

我是搞新聞的。這點在我的職業里尤其明顯。在互聯網之前,還倒罷了。因為信息來源單調,無非家人朋友和老師。他們強烈的個性化色彩,使得我們接受的信息有著明顯的個人烙印,更重要的是,在這種烙印之下,我們還有充足的時間去回味去思考去探究。因而這些信息從我們這裡再傳播出去時,也打上了我們的烙印。互聯網來了,自媒體起來了,我們每天接受的信息是海量的。

據測算,每天社會需求的信息量是1萬條,而社會只能提供8千條。為了滿足這種缺口,媒體在想盡辦法製造新聞。

這種潮水般湧來的信息,帶給人的結果是,聽,聽,聽,沒有了時間選擇,沒有了時間思考,沒有了空間聯想,沒有了深度探索。大家接受的,是一個結果,而非過程,甚至連一個大概的脈絡都來不及梳理,熱度就過去了。下一批信息又蜂擁而至。

絕大多數的人已經異化為接收器,不再發出自己的聲音,因為沒有了思考,更失去了思想。

我們可以做一個調查:你為什麼要買這本書?答案有

以前知道它。

媒體介紹過。

別人推薦的。

自己翻看過。

你買書會是起於哪種原因?

如果我沒有猜錯,選答案4的不會超過10%。前三個答案都是別人的觀點,你買書已經接受了他的觀點。那你自己的觀點看法跑哪裡去了呢?請不要說「我沒有時間去選擇」,因為讀書是自己的事。

不看書,不看電視,不看手機,是不可能的。但為了自己能葆有一份清醒和獨立,葆有正在失去的判斷力和思考力,我們必須和一切傳播信息的渠道保持足夠的距離。

你看手機,你在接受別人,你看電視,你在接受別人,你讀書,你在接受別人,你看大街的屏幕、宣傳頁,你還在接受別人。

生活已經把你壓榨得只剩下了接受,你深陷信息囹圄,你被各種觀點包圍,你現在是什麼?充其量,只是一部手機,裡面有各種電話號碼和簡訊,唯獨沒有你自己。而媒體人最需要的是什麼?是清醒。清醒才能判斷客觀,清醒才能保證公正。社會人也是如此。

作家 劉醒龍

現在再回頭來看劉醒龍。他在近二十年前就不讀書了。他保持了和世界的距離,所以他清醒而倔強,所以他的作品才更有分量和力量。

如果我們把目光再往遠往寬廣去瞭望,會發現,原來自古那些能夠取得優秀成績的人,大都是在涉獵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就「狂傲」而「遺世獨立」了。巴爾扎克為了還債,一輩子被逼債,為了討生活才不斷寫寫寫,他鮮有悠閑去博覽群書。

馬克思在做完資本企業傭工制度等調查之後,基本上也是埋頭《資本論》創作,可以說,至少在那段時間裡,他與世隔絕了,接受外界的信息大為減少。

司馬遷寫《史記》,一方面是憤而作,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他遠離了政治社會中心,因而最大程度保留了自己的眼光和思維。

陳忠實創作《白鹿原》,這部偉大作品的誕生,也要感謝白鹿原的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相反,多少有才華的人被高度的社會化淹沒。

如果硬要點名,賈平凹算一個。大家可以看看他的一些文章,也可以讀讀他女兒的一些文字,看社會化的交際給他帶來的困擾。

作家不深入生活去講課了,

教研員不搞研究就培訓別人了,

教授不在實驗室去抄論文了,

社會人不講究內心去掙錢了。

書法家不潛心練字天天去道觀企業搞活動了。

編輯記者不下去採訪拿個通稿去排版了。

老師不研究學生去幫困扶貧了。

官員不研究民生生態盡去開會了……

這就是生活。我們都放棄了主業,爭相跨界,爭相多棲,本心在喧囂浮躁的淘洗下蕩然無存。隨波逐流成常態,抗爭堅守成稀缺。

我們都需要新的《變形記》,變回原來的你,變回原來的我。

給自己留點時間和空間吧。哪怕我們就是呆坐著,也比被別人硬生生塞給你一團又一團夾帶著私貨的觀念觀點強。它會纏繞著你,直到你窒息而死。

—End—

本文摘自《溫暖的窗》,呂志軍著,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

呂志軍,現為陝西教育報刊社副總編輯,西安市作協會員,陝西省教育學會學術委員。

書 房 薦 書

《溫暖的窗》,呂志軍著,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

《溫暖的窗》集人情世故、教育隨筆、風物人際等於一體,共收錄大散文84篇。文章多借物詠志,以事言理。整體語言樸素,格調雅逸。作者認為,文章一靠感情動人,二憑哲思服人,三依文采引人。散文集文章貫徹著作者的文藝觀點,文章中依靠邏輯思辨,推論所見所聞卓有見地,讓人感覺溫暖而有力量。

書房記

知識 | 思想| 文學| 趣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房記 的精彩文章:

被漠視和醜化的「中國老年人」
劉震云:不是我幽默,是生活本身太荒唐

TAG:書房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