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傷寒學堂——學中醫者懂國學該多好

傷寒學堂——學中醫者懂國學該多好

《中藥學》載半夏功效為「燥濕化痰、消痞散結、降逆止嘔」,具體應用可見於二陳湯、指迷茯苓丸、半夏厚朴湯、半夏瀉心湯、小半夏湯等方劑;書中尚備註「配秫米同用還能治胃不和而卧不安」。

《神農本草經》載半夏: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張,咳逆腸鳴,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已上八字,元本黑字)。生川穀。

結合《神農本草經》讀《傷寒論》則小青龍湯、半夏瀉心湯、半夏散及湯、半夏厚朴湯中半夏的具體功用十分明了。

但是半夏為什麼叫半夏呢?半夏為什麼有上述功效呢?看似很傻的問題,卻是了解半夏的關鍵。

半夏以何命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半夏,藥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何為夏之半?夏至也。二十四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乃四季之半也,夏季六氣為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夏之半者夏至當天也,前六十天,後六十天,故為夏之半。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 「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夏至陽氣極盛而衰,漸入於陰,唐韋應物詩云"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即是此理。十五日為一氣,五日為一候,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陽入於陰謂之眠。半夏何以安眠?以其潛陽入陰故也。何以潛陽?半夏值夏至三候而生,陽氣漸入,陰氣漸升,直至否極泰來,陰陽互交,天地氣令加於半夏之身,故能潛陽入陰也。

胃氣不降則嘔,肺氣不降則咳,半夏降逆止、嘔降氣咳之功亦可明了。

《藏氣法時論》「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而今學中醫者,知者有多少,願身體力行知之者有多少?農曆五月(芒種、夏至)天風姤,六月(小暑、大暑)伏卦,七月(立秋、處暑)天地否卦,卦象之變明言天地陰陽二氣之變化,人與萬物處天地之間,法於天地則健,悖之則恙。

學中醫者,能懂國學該有多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甘草藥園 的精彩文章:

傷寒學堂——旋覆代赭湯

TAG:甘草藥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