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403封情書,是我一生所能給你最好的愛

403封情書,是我一生所能給你最好的愛

原標題:403封情書,是我一生所能給你最好的愛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年少時曾讀過一句話: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蓋矣


來自歸有光的《項脊軒志》


其中的一字一句


都承載了對妻子的一番深情


讀完之後我才發現


正如同古人常道「見字如面」一般


原來時間可用文字度量


寥寥紙墨之間竟可見其深沉如海的思念


湯文祥與黃申源


「同志你好,這是我的祝福和慰問」


現年都已八十歲的湯文祥與黃申源老人


結婚已經超過52年


相識以來兩人做過的最浪漫的事


便是在相隔兩地的歲月里寫了403封情書


回憶他們最初相遇的場景時,湯老說道:


「他頭一回見我那羞澀一笑,一輩子難忘。」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他們在1963年的長沙相遇


說起來到也奇怪


一直反感家人給安排相親的湯文祥


竟對哥哥單位放映電影的姑娘黃申源一見鍾情


回家後,湯文祥小心翼翼的拿起了一支筆


緩緩的寫道:


「初次給您寫信,叫您姐同意嗎?


叫妹親切點,但您年紀比我大


不同意下次就改過來……」

這是湯文祥的第一封信寫於1963年1月24日


很快,心儀的姑娘黃申源回信了,她在信里說:


「不要喊姐妹,喊同志。」


收到回信的湯文祥欣喜若狂


像是收到最高領導指示一般


從此在信中開始喚「姐姐」黃申源為同志


就像是沒有「寶寶」「寶貝」等昵稱的年代一樣


「同志」兩個字承載了


兩個人之間所有的愛戀與深情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互相以「同志」稱呼彼此半年後


湯文祥鼓起了勇氣


一筆一划寫在情書里,跟黃申源求婚了:


「我想徵求您的意見,可不可以和我結婚,


什麼時候結婚合適,由您來定。」


不久後,黃申源回復了:


「你剛剛畢業,業務和工作需要一段時間來熟悉,


我們結婚的事情可以推遲一點。」


因為是姐弟戀

所以在當年黃申源拒絕了他的求婚


但在好的戀情從來不怕等待


就在湯文祥畢業三年後兩人結婚了


並且這一結就是五十二年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從1963年到1972年在橫跨九年的時間裡


兩位老人共寫了403封情書後才得以終身相守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在當時看這400多封泛黃的情書是他們的愛情


在如今看這400多封泛黃的情書


是他們互相交錯的人生


那個年代他們之間沒有直白的「我愛你」


只有每一封信開頭


簡單又平實的一句:


「同志你好,這是我的祝福和慰問。」


然而這跨越五十二年的愛情


就是起源於湯文祥老人親手寫下的「同志你好」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夏桂蘭和王震


「我們的愛情應該比年輕時還要好」


《朗讀者》播出後,有人問:家是什麼?


有人回答:


家就是60年前寫情書的那個帥小伙


和60年後時刻牽掛著他的那個老太婆


家就是夏桂蘭和王震


家就是他們共同寫下的《跨越 60 年的情書》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60年前21歲的王震與17歲的夏桂蘭相識


他們第一封情書寫在筆記本扉頁上


60年後夏桂蘭給老伴兒回了一封情書


在跨越60年的情書中


夏桂蘭回憶了和老伴兒的點點滴滴


字裡行間滿是初戀的甜蜜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雖然感動無數網友的是他們


共同寫下的《跨越 60 年的情書》


但其實在老夫妻年輕時分開的 6 年多時間裡


他們前前後後一共寫了 300 多封情書


在那個自由戀愛還不是很流行的年代


這兩人是怎麼認識的呢


其實兩人是多年的鄰居


" 我們兩家門牌號就隔了幾個,還在一個居委會。"


但是因為——


「我(王震 )14 歲就參軍了,甚少回家"


所以兩個人並不相識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幸好離開的人總有回家的時刻


因此1955 年回到家鄉的王震


結識了身為鄰居的夏桂蘭


兩人相識後迅速陷入熱戀


一年後便結婚


但婚後不久王震就被調往外地工作


從此長達 6 多年的分居


夫妻倆只能靠寫信來交流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最終王震輾轉到了南京後才終於安定下來


歷經百般挫折後終於相守的兩人


相親相愛的度過了一生


前段時間兩位老人舉辦了鑽石婚


紀念兩個人長達六十年的愛情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人們常說 " 七年之癢 "


兩位老人卻一起走過了大半個世紀


談及婚姻的時候,夏桂蘭笑笑說:


" 這輩子,他給我寫的信,


送給我的每一樣東西都是我最重視、


最珍貴的寶貝。"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侯立新與劉愛蓮


「你我有緣 ,不計貧寒」


前一段時間一封老人手寫情書走紅網路


引來眾多網友圍觀很多人為之感動流淚


並稱這才是「最長情告白。」


這封信用涓涓小楷寫道:


「你幼年生活苦難,撿菜拾柴充饑禦寒。


你青年脫離貧寒,努力學習,事事爭先。


回首五十年,有多少喜悅,多少磨難……


你我有緣,不計貧寒」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這封信是鄭州一位叫侯立新的老人


在妻子劉愛蓮70歲大壽那天寫下的


時間距今已經過5年


他們的女兒無意間發現了這封情書


感動之餘便分享在了網路上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侯立新回想起1962年


兩人結婚的場景時,忍不住落淚:


「我們沒有新房、沒有婚宴,甚至沒有鞭炮


家當也只有兩床舊鋪蓋


而床只是一張別人不用了的乒乓球案」


與很多人幻想的,愛情是浪漫的截然相反的是——


對於侯立新與劉愛蓮來說


愛情是相當赤貧和拮据的


婚後的17年里兩人收入加起來還不到80元


養活3個孩子照看兩位老人時常捉襟見肘


但神奇的是


結婚53年,兩人幾乎沒吵過架


即便偶爾因為一些小事鬥嘴


也是床頭吵架床尾和


如今不管兩人去哪裡也是出雙入對恩愛如初


也許是受了他們影響3個孩子婚姻都很美滿


侯立新與劉愛蓮說:


「夫妻間要相互信任、相互包容,


不要只看對方的不好。」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唐俊文與劉賢瑞


「我像孤兒一樣,沒有你我該怎麼辦」


2月13日劉賢瑞因重病轉入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重症監護科


兒女們怕父親唐俊文擔心暫時瞞著他


可唐俊文擔憂自己的妻子劉賢瑞的身體


找遍了眉山市人民醫院的每個病房


才終於在病房裡見到了老伴


見到了老伴之後,唐俊文老人害怕老伴「再次丟失」


於是在病房裡寫下了一封500多字的情書


回顧了兩人相親相愛的一生:


「在六十多年的歲月里,你像蠟燭一樣照亮了我,


犧牲了自己,我拖累你,我很愧疚,更是傷心……」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在寫這封情書的時候


唐俊文老人已經滿九十歲高齡了


但是他仍舊對躺在病床上的老伴說:


「情人節忘了買花了,我要給你寫一封信。」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在病床前唐俊文老人帶著老伴


一起回顧了他們相愛的一生:


六十多年前經人介紹


唐俊文和老伴認識結婚


「當時我們倆見面後,彼此都很滿意。」


但是當時唐俊文出生貧寒


經濟拮据因此結婚辦的很簡陋


唐俊文什麼都沒有甚至連新衣服都買不起


但是她還是毅然決然的穿著舊衣裳就嫁給了他


婚後兩人共同養育了六個子女


唐俊文老人說每天早上


老伴都會給他煮兩個雞蛋


「我問她吃了沒有,她都是說吃過了


實際上她都沒吃。」


子女們說有什麼好東西母親都會先讓父親吃


「她要麼不吃,要麼吃點父親吃剩下的。」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唐俊文老人說自己的生活全是老伴照料


「她不准我自己亂走,怕我被絆倒。」


子女們說長這麼大


父親從來沒有獨自去過菜市場買菜


談起這些過往,唐俊文老人有些自責:


「我覺得我很自私,沒有更好地愛你。


在我給你更好的愛之前,請你不要離開我」



曹越華與王德懿


「親愛的,給我一個答覆吧」


2015年住在重慶的95歲的抗戰老兵曹越華


與老伴王德懿慶祝金婚70周年


兩位攜手相伴70年的伉儷情深感動了所有人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讓人感動之餘更覺得悲壯的是71年前


處在抗戰前線的曹越華寫給王德懿求婚信


他對愛人王德懿說「在屍首遍陳的戰場,


天天我都會夢見您的倩影,給我一個答覆吧!」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為什麼這封信發自於緬甸呢


因為1942年到1944年


畢業於復旦大學外文系的曹越華


為保衛滇緬公路


加入中國遠征軍


進入緬甸與日寇作戰


可以說當時的他連明天


是否能活著都無法確定


但他的心裡卻時刻牽掛著他的愛人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幸運的是,曹越華最終平安回國


與愛人攜手七十餘載


在七十年後,在兩人金婚的婚禮上


曹越華重新朗讀了這封來自七十年前的情書:


「親愛的,給我一個答覆吧,


您深情的目光輝映著我曾經蒼白的青春,


我將回報你最傾心的微笑和


任何風浪都無法剝落的溫柔。」


而在這場婚禮上老伴和所有的賓客


聽了這封信之後都感動的泣不成聲


當年的屍橫遍野似乎仍在眼前


所幸的是戰火沒有阻隔他們的愛戀


戰火平息之後七十年的相守


大概就是王德懿給曹越華的最好的答覆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舒德芳與張奎光


「年輕的時候你給我寫信,


年老的時候我給你寫詩」


6月8日成都建設路91歲的成都老人舒德芳說:


「別看我現在這樣,年輕時,


我可是個悲觀厭世的人。」


對於年幼失去雙親


在祖母的撫養下長大的舒德芳而言


整個世界在她出生的時候就是一片灰暗


可就在15歲那年


還在成都上高一的她「巧遇」復旦大學生張奎光後


舒德芳的生活開始變得多姿多彩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與舒德芳相識之後張奎光返校


緊接著便是一封接一封的書信寄送給舒德芳


事無巨細


當時的舒德芳特別厭煩他,因為:


「他這個人,像火一樣熱情。」


原以為性格封閉的自己不會喜歡上熱情的張奎光


卻沒想到熟悉了他的熱情之後


竟然覺得沒有他「嘮叨」的生活倍感寂寞


於是1943年張奎光大學畢業兩人結了婚


但因家中變故張奎光沒了工作


「當時,我覺得一點希望都沒有了,但他很樂觀,


還寬慰我,讓我覺得很有安全感。」


舒德芳說,「他就是那樣一個充滿活力的人


他的身上,總是發著光,照亮了我的生活。」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1993年,正值金婚,已經67歲的舒德芳,


穿上了白紗


和穿著西裝禮服的張奎光補拍了婚紗照。


舒德芳老人說


「年輕的時候你給我寫信,


年老的時候我給你寫詩」


於是,舒德芳在《追夢》里寫道:


「六十六年鴛鴦夢,無時無刻不思君。」


即便是張奎光已經離開了人世


但是僅憑思念他也能夠活在人世間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關於最美的愛情究竟是什麼模樣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標準: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是我們對愛情最美好的嚮往


愛情是什麼?我不懂


但我覺得可能就是這個樣子:


可能是


周恩來給鄧穎超寫信


寫:「望你珍攝,吻你萬千!」


鄧穎超回信給他


寫:「情長紙短,還吻你萬千!」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可能是


邵平如給美棠寫信


寫:「在遇到她以前,他不怕死,不懼遠行


也不曾憂慮悠長歲月


現在卻從未如此真切地思慮起將來。」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可能是楊絳為錢鍾書寫下:


「我們一生坎坷,到暮年才有一個安靜的住處


但是老病相催,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可能是王小波為李銀河寫下五線譜情書,寫:


「我現在不壞了,我有了良心。


我的良心就是你。真的。」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可能是馮亦代在黃宗英的用藥卡片上寫情書,寫:


「親親我的小寶貝,吻你親你抱你撫愛你,


今天還要繼續重讀你的來信,


因為那裡洋溢著你對我的愛。」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有人說,人這一生其實很短


彼此相遇、相知、相愛、相守


直到頭髮花白時,回想起來也就一瞬間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人生這麼短,原本應該浪費在愛的人身上


但因為有了網路,有了手機


人們似乎不再關注愛情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但仍舊希望每個人都能


擁有人世間最真摯纏綿的感情


可以一起白頭,可以相守一生


可以相約來生再來牽彼此手


就像木心的《從前慢》一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文化 的精彩文章:

那一刻,她發誓不會讓我手再起繭了
汪國真逝世3周年:重溫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TAG:拾文化 |